黄河岸边的号子黄河岸边的号子 连忠诚 黄河号子的故事,应该是我听到的最美的故事 先讲下黄河玉门号子吧玉门位于荥阳市西北部,是玉仙河(汜水)入黄河之门,“玉门号子”是这一旷绝千古的水运文化的代表喔——啊哎,嗒——啊嘿,喔——嗬嗬哎……“喔——啊哎,嗒——啊嘿,喔——嗬嗬哎啊……”这是一段雄浑有力地喊号声,是黄河母亲的涛涛奔流咆哮的声音,浑厚有力,雄壮悲情玉门渡口东傍古敖仓与河阴仓,西依兴洛仓,为汴水入河处玉门号子曾响彻荥阳汜水镇口子村的玉门古渡如今,当年那些场面已很难找到,或许在人们的脑海里,还能记起当年的苦难岁月 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玉门号子的传承人,如今只剩下一位年近八旬岁的老人,他就是王小毛据老人讲,荥阳黄河玉门号子的曲调有十多种:“嗡”船号子、起锚号子、摇拢号子(之一)、摇拢号子(之二)、拉纤号子(也是“满号”的一部分)、打篷号子(又称“起帆号子”)、“满号”(又称“上水拉纤号子”)、“外外”号子(可接“满号”使用)、撑船号子(又称“打老窝”号子)此外还有即兴号子(视境遇或急或缓,自由、多变的曲调)等。
这些号子均在劳动中产生,为劳动而用 玉门号子与曲调配合唱词,从民间曲艺、民间戏曲吸取很多营养,多慷慨激励、坚毅拼搏之词如“小秦王一马破重围”“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杨六郎守边关岿然不动”“诸葛亮七星台借东风”等 今年夏天,我见到了78岁的王小毛老人他正在阴凉清静的窑洞里午休,见有客人来,便乐呵呵地迎了出来老人面色红润,口齿清晰,透着一股憨厚纯朴没说多少话,他在自家院里,就给大家喊了一段他最拿手的玉门号子:“太阳出来一点红哦,三国出了个赵子龙赵子龙来真英雄,一杆枪能挡百万兵!”脱离了真实的劳动场景,又没有众人附和,加上年事已高,老人的号声已不够浑厚、嘹亮,但号子的韵味仍在,依然透出黄河船工的坚韧和浑厚的情怀 老人说,黄河号子里,三国典故居多,因为三国猛将、勇将多,喊这些典故,能给船工提气,张飞一吼喝断桥嘛! 王小毛老人这辈子,没有离开过黄河岸边,黄河的豁达宽容让他在这里成长并渐渐老去也因为黄河,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孩子们都上大学有了工作,离开黄河到了城市工作年纪大了之后,儿女们要接他离开,可老人一天都不愿离开这儿 老人细细诉说着过去黄河里行船,吃的就是黄河水,一碗水舀上来,澄不出半碗清水。
行船更是艰险,一旦遇到逆风、激流,都得上岸拉纤四五个人拉不动一条船,得等三五条船走到一起,利用多人的力量,先拉一条,再拉其余的这时,黄河号子就显示出了力量,一声声号子震天响,也把众人的信心和力量聚集在了一起 有人说,黄河船工从来不行“哑巴船”,不管是拖船下水、上岸检修,还是起锚、打篷起帆、上水拉纤,都需要一起喊号,甚至还要根据水势、风向和行船的状态,不断地变换调子以及节奏和速度 号子具体怎么喊,得看领号的“号头”,节奏的变化全靠他掌握比如上水拉纤的时候,号头就会有节奏地喊:“喔嘿!喔嗬!哟这嗬!哟嗬拉上来!”其他人就会跟着号头的节奏,合起来喊:“喔嘿!哟嗬嘿嗬!哟嗬嘿嗬!”再比如在岸边会听到有人喊:“哟嗬……一起来吧喽……”这就是有人在发出信号,意思是他家的船要上岸检修了,需要附近的人都来帮忙人们通过这样的口语传递着力量与智慧 更有趣的是,“号头”并不是单纯地“哟——嘿”,而是经常把一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地戏曲里的情节给编排进来比如有一个拉纤号子,中间一部分是这么喊的:“……我这一人这一马——我这一杆嘎枪,啊喂哟喂嘎嗨——我这为上嗨——我这杨二郎这担山啊呀嘿赶太阳。
阿依——我这为上嗨——嘿喂哟喂嘿咳——我这三人这哭活我这紫荆的树,啊喂哟喂嘿咳……”翻译过来就是“一人一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接下来还有“四马投唐小秦王,五虎赵云保太子,镇守边关杨六郎,七星台上诸葛亮……十九王莽撵刘秀,二十八宿定阴阳”号头”每停顿一次,众船工就合喊“哟嘿——嘿咳”一次,听来妙趣横生,甚至有些戏曲的味道 在三门峡湖滨区,黄河号子最后一代的传承人张君厚老人,也已83岁年初我去三门峡,了解了一些老人的故事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曾经的船工伙伴,梦想能到黄河边再拉回纤,再喊次号子……可到现在,这个愿望仍旧没有实现 张君厚老人所在的会兴村,就坐落在黄河岸边,它因紧邻黄河三大渡口之一的会兴渡而得名听老人讲,20世纪40年代,会兴渡口上非常热闹,人来货往,“每天得有上千人”有人要搭船去对岸,有人需要运送货物,还有人在渡口摆摊做买卖 会兴村的很多人家,都靠黄河吃饭,一家人都在码头干活的情况十分普遍壮实魁梧的张君厚,屬于靠力气吃饭16岁时,他跟着父亲做了一名船工拉纤的十多年中,他最熟悉的就是黄河号子,“拉纤很辛苦,船工就是靠着喊号子,给自己加油,给团队鼓劲的。
今年夏天,我见到了张君厚老人,他坐在院子里,向我谈起当船工的往事,老人说很辛苦,说那“不是人过的日子”他卷起裤腿,右腿膝盖上有块儿陈旧的伤疤,指头一敲,能听到响声淤青一块,硬壳一样,成了老人身体上一块永远也抹不去的印记——那是他拉纤时跪在石头上磨出来的老皮厚茧 “逆水拉船,碰到水流湍急,不管地上什么情况,人都得双膝跪下,双手前倾着,双腿得使劲扒着石头,不能让船往后挪等水流缓下来,号头喊一句‘喂号,这时候才能站起来,一边跟着号头喊号子,一边往前挪茧子就是这么磨出来的,现在小多了,最开始的时候一大片呢 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黄河号子,蕴含着巨大的感染力推动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而喊号子,成了张君厚艰苦劳作中的一种消遣方式疲惫不堪的时候,黄河号子给过他很大的慰藉和鼓励木船在船工们一声声“喂号、喂号”的声音里,一步步铿锵往前行进 听过黄河号子的人,很多都停留在“喂号、喂号”的认知上其实,天天与船为伴、与拉纤形影不离的船工们,喊的号子要丰富得多从船下水到船上岸,每个过程都伴有不同的号子船下水时是“威标号”,起锚时是“起锚号”,搭蓬时是“搭蓬号”,扬帆时是“扬蛮号”,调头时是“带冲号”,撑船时是“跌脚号”,快到码头时是“大跺脚号”,在两船之间穿行是“车挡号”,拉纤时是“喂喂号”……号头领着喊,船工跟着合。
号子的节奏则随着河道的变化而变化,“拉纤时,如果水流急,路难走,我们就喊长号‘喂号,三步一声;如果路相对好走,我们就喊短号‘喂号,一步一声,大家一起跟着黄河号子走说着说着,张君厚老人扔掉手中的拐杖,有力地往前走着,用肢体和嗓门向我们演示不同的唱腔以及拉船夫的各种动作如今,木船几乎被机动船所取代,与之相随,拉纤这个职业也逐渐在消失黄河上,几乎也听不见了号子的声音1993年,三门峡黄河大桥通车后,会兴村人靠河吃饭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会兴渡口上的繁华,渐渐没落成为一个老人嘴里的传说 多少次,老人站在黄河岸边,看河水奔腾,他的眼泪都掉了出来那段苦难的岁月,毫无疑问,将是他一生最为鲜活的记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