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蝇王》的人性解读摘 要 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描写了人在失去约束时所表现出来的本性恶以及人性中潜在的善与恶的斗争自古以来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戈尔丁无疑倾向于“人性恶”的观点,《蝇王》的写作主题便是人性恶戈尔丁用他所塑造的人物描绘了纯洁人性的丧失,以及潜伏在人性中的恶意识的膨胀戈尔丁之所以揭示人性中的恶、承认人性中的恶,是要摆脱他们,而非认同他们然而他却找不到救赎的途径,本来能担当救赎重任的理性和文明在人性恶意识的膨胀下败的一塌糊涂然而正是由于看见了人性之极恶才唤醒了内心深处的善 关键词:戈尔丁;《蝇王》;人性恶;人性丧失;救赎幻灭;借恶扬善 Abstract Golding made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rd of the Flies" in describing the loss of restraint shown by the time this cachexia and human potential in the struggle of good and evil. Since ancient times o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good and evil opinion, roughly as follows: On Xingshan, cachexia theory, there are good and evil are on. Golding undoubtedly tend to "people cachexia" point of view, "Lord of the Flies" is the theme of writing people cachexia. Golding u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haracters he portrayed the loss of the purity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nature hidden in the sense of evil in the expansion. Golding has revealed the evil in human nature, to recognize the evil in human nature, is to steer away from them, rather than agree with them. However, he can not find the way to salvation and redemption have been able to play a heavy responsibility in a rational and civilized people cachexia lost consciousness expansion under the mess. Bu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very human nature to see the evil only awakened the hearts of good Keywords: Golding; "Lord of the Files"; the man was born of evil nature; Loss of humanity; Salvation dashed; Yangshan by dioxin目 录一、人性恶的主题 1二、纯洁人性的丧失 3三、理性救赎的幻灭 6四、借恶扬善 9五、结语 10注 释 10参考文献 11谢 辞 11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是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他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世界和社会所存在的缺陷而身感不安,他说:“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
[1,P2] 戈尔丁代表作《蝇王》因运用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和各种各样的神话去阐明人类在当今世界的状况而荣获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英国作家E.M.福斯特称《蝇王》为1954年最杰出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人在失去约束时所表现出来的本性恶以及人性中潜在的善与恶的斗争,它也鲜明地体现了戈尔丁小说的一贯主题一、人性恶的主题自古以来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性善论,即认为人性是善的而不是恶的理论;二、性恶论,即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的;三、性有善有恶论,其主要观点是,无论是人的外在行为,还是人的内在心灵,其主流必定是善的,恶只是偶尔为之,人性的最终趋向亦是趋善避恶,因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想做一个好人而非坏人,都有道德自我完善之心 对于以上理论学说,亲历过战争、目睹过战争的残酷与悲惨的戈尔丁无疑倾向于“人性恶”的观点,他认为恶是人性中本来固有的成分,不是后天习得的,就如同蜜蜂酿蜜、苍蝇竞血那样自然那样天经地意戈尔丁关于“人性恶”的观点是抽象的,但这种观点的形成是具体的,它滥觞于作家的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残酷的战争粉碎了青年诗人的浪漫主义想法,也引发了作家对于世界和生命的冷峻思考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正是这种冷峻思考的结果之一,它标志着英国小说未来发展的实验主义新方向。
《蝇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制约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蝇王》的写作主题即人性恶荼毒生灵的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许多善良的人们大开眼界,西方的文明和道德走进了死胡同,比较严肃的作家想寻找出路,却又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出路,于是只好在作品中逃向大海或孤岛,在与世隔绝的境地里,人物难以逃脱困境,从而表现出一种充满禁闭感的冷酷心理出于这种强烈的感受,戈尔丁对巴兰坦的《珊瑚岛》很不以为然《珊瑚岛》中讲的是一群孩子乘船触礁,漂流到一座热带荒岛上,孩子们团结起来共同对抗饥饿和恐惧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建立了一个文明、理想、友善的和谐社会巴兰坦所要表达的是英国社会的美好,英国民族的优越,英国公民的文明然而戈尔丁却不这么认为,他在英国海军服役时亲身经历了二战的始终,并参加了1944 年的诺曼底登陆,所以对战争的罪过深恶痛绝他把这一切都归之于人性的邪恶,深信人类的这场有史以来的最大灾难是人性的罪恶所致于是,在战后他提笔写下了《蝇王》这部小说在他的作品里,对像苍蝇那样象征着隐藏的人性恶的形象的暴露和鞭挞多于对美的赞颂和讴歌所以《蝇王》虽取材于《珊瑚岛》但主旨却反其道而行之:虽然也是一群孩子流落荒岛,但是人性中邪恶的部分不断滋长,恶的成分逐渐膨胀,于是相互残杀,上演了一幕幕人性恶的悲剧。
最后那位象征着文明与民主的善良领导人拉尔夫若不是一艘过路军舰的解救最终也将死于杰克之手戈尔丁所要表达的是英国并不比其他民族优越,人类灾难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所隐藏的邪恶,而并非来源于自然界,也不是来源于社会环境是人自身的邪恶导致了人间悲剧的发生小说《蝇王》的情节并不复杂:《蝇王》的主题是人性之恶它以现代儿童寓言的形式讲了人由天真堕落到邪恶,最后酿成大灾难的故事由于戈尔丁写这部小说之时,东西方两大阵营正严重对峙,剑拔弩张,大有再打一次世界大战之势所以小说假想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为了生存组织起来采野果、猎野猪、搭棚子,用文明人使用的眼镜片聚焦取火,甚至还上演了一出出民主政治的笑剧但由于人性恶的内在因素作祟,孩子们很快从团结走向争吵、从理性走向迷信、从民主走向独裁他们分裂成两派相互残杀,最终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终蝇王”即“苍蝇之王”,在《圣经》中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粪便和污秽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小说以此命名,似取兽性战胜人性之意,孩子们害怕莫须有的野兽,到头来真正的“野兽”却是在人性中潜伏着的兽性。
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的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二、纯洁人性的丧失《蝇王》是一部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的哲学寓言式小说戈尔丁用他所塑造的人物描绘了纯洁人性的丧失,以及潜伏在人性中的恶意识的膨胀一群6岁至12岁的英国小学生为了躲避核战争乘机出逃,后因飞机失事而降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拉尔夫用一支海螺把分散在岛上的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同时他也被选为首领,紧紧追随他的有西蒙和猪崽子但是杰克和他的唱诗班很快组成另外一伙,他们不愿服从拉尔夫的领导,扮作野蛮人,打猎、吃肉、行凶同时怪兽出现了,杰克和拉尔夫同意暂停它们之间的斗争,但是也正是怪兽使海岛的暴力升级,拉尔夫和杰克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后西蒙被杰克一伙活活砍死,猪崽子也因被石头击中而倒地身亡,拉尔夫一伙全被杰克拉拢过去,他自己也成了杰克一伙捕猎的猎物,几乎被杀死危急时刻,路过的海军军舰救了他,也把这群堕落成野蛮人的孩子带离了荒岛小说中的人物虽然都是少年儿童,但戈尔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来揭示他的道德主题——人性“恶”拉尔夫象征了民主与文明,猪崽子象征了科学与理性,杰克象征了人性的邪恶。
通过猪崽子和西蒙之死,拉尔夫也差点被杰克一伙所杀的故事,阐明了人性恶的主题戈尔丁认为,社会的缺陷要归结为人性的缺陷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使命是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无知,他的作品是使人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欲的可悲事实于是作品细致地描写了纯洁人性丧失的过程演变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野蛮画面,流落到荒岛上的孩子因为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约束,人性中潜在的邪恶意识充分暴露,以至沦为野蛮人,并互相残杀!首先来看拉尔夫拉尔夫是作家的中心人物,是这群孩子中年龄最大的,有12岁作为海军军官的儿子,他性格开朗乐观,为人亲切,先天就具有领袖气质和领导才能作为首领,他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并以民主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他要求会议上举手发言以维护秩序,带领孩子们搭起茅屋以抵御风雨和烈日,用火生烟以求得外来船只的救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拉尔夫是人类文明的坚守者、理性秩序的维护者,在他身上寄寓了作家的理想,他表现了人性中优美善良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并不是作家的理想人物,他也有着恶的一面在罗伯特扮演野猪时,拉尔夫也“抢着凑上前去,去拧一把此刻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肉紧拧和加以伤害的欲望主宰了一切[1,P130]他经不起杰克他们美味野猪肉的诱惑,始终不敢与杰克进行直接争斗,还鬼使神差地参与了对自己助手西蒙的砍杀,其所践踏的正是他一开始所积极提倡和维护的文明秩序,他并不是完美之人,在他身上也有自甘堕落和行凶作恶的成分。
小说结尾时,拉尔夫热泪盈眶,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坠落惨死而悲泣”[1, P4]因为拉尔夫和猪崽子在大雷雨的时候也参加过杀害西蒙的狂舞,所以他俩的童心也不复存在了区别只在于拉尔夫认识到“人性的黑暗”,猪崽子却始终否认这一点所谓的“人性的黑暗”主要指嗜血和恐惧嗜血从杰克开始,逐步发展为他那帮猎手的共同特性;恐惧从害怕“野兽”生发开来,最终成为支配孩子们的异己力量,在这两种因素的制约下,杰克等人把脸涂的五花八门,在假面具的后面,他们“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并伴之以“野性的大发作”拉尔夫纯洁人性的丧失虽然令人心痛但却无可奈何,同时也说明了人性的复杂,即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