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组员第一组组员李桂茶李桂茶李李 英英吴晓聪吴晓聪中国古代选拔用人制度中国古代选拔用人制度12中国古代的主要几种选官制•一、荐举制度•二、科举制度•三、征辟制度•四、荫袭制度•五、其他入仕制度3一、荐举制度中国古代的荐举形式主要有:Ø制度荐举Ø私人荐举Ø官府荐举Ø自荐4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Ø选贡士制Ø察举制Ø九品中正制5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1.选贡士制时间:夏商周三代,为补充世卿世禄制,为没有继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了入仕机会学在官府秀士(乡选)选士俊士造士(直接投考)进士贡士国子(非嫡长子或嫡子完成学业后,在侍卫军中服役,40岁以上)乡大夫司徒司马诸侯王6背景=官职 —早期选官制度•夏、商、周时代: 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7• 简单说来,早期中国的政治是以血缘亲疏关系为纽带的,即我们常说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一个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当然,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8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盛行于两汉,中衰于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北明,其后历代皇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南北明,其后历代皇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 战国时,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战国时,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 9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方法 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科目(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 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的要求进行考察和荐举 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公车司马署) 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造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10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四科内容:一曰四科内容:一曰德德行高妙,志节清白;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二曰学通行修,经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文中御史;四曰刚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毅多略,遇事不惑,才才任三辅令。
任三辅令《《汉官汉官仪仪》》卷上)卷上) 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与察举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与察举制相连的两个人物:左雄和东方朔制相连的两个人物:左雄和东方朔11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试 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门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门生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生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 东汉民谣称:东汉民谣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外篇卷十五《《审举审举》》))12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4. 隋代以后的制度荐举 作为科举制的补充,以一种辅助形式存作为科举制的补充,以一种辅助形式存在加强了荐举与被荐举者之间的连坐和考在加强了荐举与被荐举者之间的连坐和考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个政权初建之时,如明清两代之特别是在一个政权初建之时,如明清两代之初,因人才不足,官吏缺乏,往往使用荐举初,因人才不足,官吏缺乏,往往使用荐举以应急。
以应急 明清荐举并不以时文八股为重点,多试明清荐举并不以时文八股为重点,多试““时务策时务策””,注意吸纳那些注意时局,关心,注意吸纳那些注意时局,关心政治实务并善于思考对策的人物政治实务并善于思考对策的人物13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1. 私人荐举的定义与起源Ø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选亦称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法Ø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需要而产生需要而产生鲍叔牙管仲14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2. 私人荐举的原则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襄公二十一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祁午)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祁午为军中尉为军中尉祁黄羊与晋平公15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2. 私人荐举的原则王旦荐寇准16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3. 私人荐举的方法Ø具体方法为:要求具有一定资格的大臣,具体方法为:要求具有一定资格的大臣,在对下属考察的同时,从中发现人才,定期在对下属考察的同时,从中发现人才,定期向君主保荐,由朝廷授以要职或破格升迁。
向君主保荐,由朝廷授以要职或破格升迁如被荐的人才不符实,或日后犯法,荐举人如被荐的人才不符实,或日后犯法,荐举人要负连带责任,受到一定的惩处要负连带责任,受到一定的惩处Ø为了严格保举,古代常常实行层层担保,为了严格保举,古代常常实行层层担保,大官举小官,小官举吏职,同时加强监督和大官举小官,小官举吏职,同时加强监督和限制17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Ø允许控告保举徇私不公对检举者,如所允许控告保举徇私不公对检举者,如所举属实,有官者给以优升,无官者授官或赏举属实,有官者给以优升,无官者授官或赏赐金钱;不实者则反坐赐金钱;不实者则反坐Ø举人和被举人都要写具举主,作为君主和举人和被举人都要写具举主,作为君主和上级审定和考核的依据上级审定和考核的依据Ø有些朝代还严格限制保举亲、故、同乡和有些朝代还严格限制保举亲、故、同乡和门生,以期杜绝其中的弊端门生,以期杜绝其中的弊端3. 私人荐举的方法18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能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能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贤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贤才耳。
才耳《《清通考清通考》》卷五八卷五八《《选举考选举考》》))4. 私人荐举的功绩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19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治腐败Ø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Ø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大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大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举以纳贿举以纳贿5. 私人荐举的弊端20一、荐举制度(三)官府荐举Ø官府荐举是以官府的名义向君主和上级部门推荐官府荐举是以官府的名义向君主和上级部门推荐人才,被推荐的人要参加一定的考试,官府对被推人才,被推荐的人要参加一定的考试,官府对被推荐者不必负连带责任荐者不必负连带责任Ø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地方学校向中央学校推荐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地方学校向中央学校推荐Ø为了保证荐举人才的质量,明代以后,荐举的官为了保证荐举人才的质量,明代以后,荐举的官府和主要负责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府和主要负责人也要负连带责任洪武二十一年(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年),““命天下府州县学岁命天下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正月至京,从翰林院试经义、四书贡生员各一人,正月至京,从翰林院试经义、四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试者入国子监,不中者所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试者入国子监,不中者所司论如律,教官、训导停其廪禄,生员罚为吏司论如律,教官、训导停其廪禄,生员罚为吏《《天府广记天府广记》》卷一六卷一六《《设科之制设科之制》》))21一、荐举制度(三)官府荐举Ø计吏拜官亦是官府间接荐举的形式主要计吏拜官亦是官府间接荐举的形式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即郡国上计吏赴朝廷汇报流行于秦汉时期,即郡国上计吏赴朝廷汇报政绩时,有的便被朝廷留任为官魏晋以后,政绩时,有的便被朝廷留任为官魏晋以后,计吏拜官的现象显著减少计吏拜官的现象显著减少Ø这是因为地方官所选用的上计吏,大都是这是因为地方官所选用的上计吏,大都是精明能干的人,既熟悉本地的情况,又能够精明能干的人,既熟悉本地的情况,又能够应付朝廷的质问,故此容易为朝廷看中应付朝廷的质问,故此容易为朝廷看中22一、荐举制度(四)自荐Ø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游说或上书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
当面游说或上书1.游说、上书自荐吴起23一、荐举制度(四)自荐Ø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游说或上书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游说或上书张仪1.游说、上书自荐24一、荐举制度(四)自荐Ø汉代对这种游说形式在制度上予以肯定,充许吏汉代对这种游说形式在制度上予以肯定,充许吏民直接上书公车司马门(皇宫的南阙门),由大臣民直接上书公车司马门(皇宫的南阙门),由大臣评判上书内容的质量,以及识见的高低和可行性大评判上书内容的质量,以及识见的高低和可行性大小,然后作出初步评定,有区别地奏告皇帝自荐小,然后作出初步评定,有区别地奏告皇帝自荐须再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方能决定任用与否或如须再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方能决定任用与否或如何使用Ø汉武帝时,汉武帝时,““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千数””((《《汉书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传》》),出现过许多不择),出现过许多不择手段跑官的江湖骗子手段跑官的江湖骗子1.游说、上书自荐25一、荐举制度(四)自荐Ø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
隋唐以后,上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善政善政””的点缀,遇的点缀,遇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不易,自荐成为狭窄的险途不易,自荐成为狭窄的险途1.游说、上书自荐26一、荐举制度(四)自荐Ø给一些持有特殊体力、工艺、方术、音乐、给一些持有特殊体力、工艺、方术、音乐、杂技等本领的人提供入仕的机会(局限于战杂技等本领的人提供入仕的机会(局限于战国时代,阿猫阿狗之流)国时代,阿猫阿狗之流)u对某些技术、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某些技术、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u惑君害民,危及天下君主追求享乐,梦惑君害民,危及天下君主追求享乐,梦想长生,使一些以阿媚取宠的佞幸之徒,以想长生,使一些以阿媚取宠的佞幸之徒,以荒诞迷信、声言能求长生,能通鬼神和追踪荒诞迷信、声言能求长生,能通鬼神和追踪神仙的方士,或诡言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江湖神仙的方士,或诡言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江湖骗子,由此进入仕途骗局被揭穿后,多被骗子,由此进入仕途。
骗局被揭穿后,多被杀戮2. 凭一技之长自荐27一、荐举制度(四)自荐Ø秦之徐福、北宋钦宗之郭京妖术2. 凭一技之长自荐28二、征辟制度(一)征辟制度的起源 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征征””,又称征,又称征召;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之为召;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之为““辟辟””,也称辟,也称辟署、辟除、辟召、辟用等署、辟除、辟召、辟用等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一些重要大臣常以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一些重要大臣常以““招贤招贤””的形式人开延聘和招揽人才燕昭公的形式人开延聘和招揽人才燕昭公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齐威王广招稷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齐威王广招稷下学士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下学士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养士君、春申君,养士3000余人29二、征辟制度(一)征辟制度的起源燕昭公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齐威王燕昭公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齐威王广招稷下学士广招稷下学士30二、征辟制度(一)征辟制度的起源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养士君,养士3000余人。
余人31二、征辟制度(一)征辟制度的起源春申君春申君32二、征辟制度 (一)征辟制度的起源 由于各级官府的主要长官都有在一定范围内有任由于各级官府的主要长官都有在一定范围内有任用下级官吏的权力,往往通过招贤来笼络人才,招贤用下级官吏的权力,往往通过招贤来笼络人才,招贤渐渐变为辟署魏冉为秦相国,渐渐变为辟署魏冉为秦相国,““自有秩以上诸大吏自有秩以上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史记史记·范睢范睢列传列传》》)李斯曾经奔走于相国吕不韦门下李斯曾经奔走于相国吕不韦门下33二、征辟制度(二)征召制度的发展 汉代被征召的人才(征君),可以和上计汉代被征召的人才(征君),可以和上计的官员一起进京,沿途地方官负责迎送,有时的官员一起进京,沿途地方官负责迎送,有时还用公家的车马直接迎进朝廷以后各代,也还用公家的车马直接迎进朝廷以后各代,也有君主根据政局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征召一有君主根据政局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征召一些比较尊荣的人士入朝做官,或专门指名征召些比较尊荣的人士入朝做官,或专门指名征召某人来任职从此入仕的人虽不多,但这些人某人来任职。
从此入仕的人虽不多,但这些人往往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往往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34二、征辟制度(二)征召制度的发展蜀汉的诸葛亮蜀汉的诸葛亮35二、征辟制度(二)征召制度的发展唐代的李泌唐代的李泌36二、征辟制度(二)征召制度的发展明明代代的的宋宋濂濂和和刘刘基基37二、征辟制度(二)征召制度的发展清代的范文程和冯铨、清代的范文程和冯铨、李卫38二、征辟制度(三)辟署制度的发展 分中央长官辟署和地方长官辟署两种中分中央长官辟署和地方长官辟署两种中央长官辟署可在全国范围内选用人才,地方长央长官辟署可在全国范围内选用人才,地方长官只能在其管辖区内辟署前者的掾属升迁最官只能在其管辖区内辟署前者的掾属升迁最快,如东汉的鲁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快,如东汉的鲁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卿、郡守者数十人39二、征辟制度(三)辟署制度的发展 隋代以前,辟署是比荐举的范围更广泛的隋代以前,辟署是比荐举的范围更广泛的仕途公府、卿署、军府、州郡府的掾属佐吏仕途公府、卿署、军府、州郡府的掾属佐吏一般都在一般都在200人以上县署衙门也有几十人人以上县署衙门也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其中大部分是长官辟召而来的。
甚至上百人,其中大部分是长官辟召而来的隋代收回了长官的辟署权,辟署降为不重要的隋代收回了长官的辟署权,辟署降为不重要的仕途,各级官署所辟用的佐吏以幕僚身份,以仕途,各级官署所辟用的佐吏以幕僚身份,以及家人佐政的形式继续保留着这些人一般是及家人佐政的形式继续保留着这些人一般是不能进入官的行列,但也有从此步入官宦行列不能进入官的行列,但也有从此步入官宦行列的40二、征辟制度(三)辟署制度的发展清代的田文镜、李卫、林则徐书吏出身左宗清代的田文镜、李卫、林则徐书吏出身左宗棠、李鸿章也充当过幕僚棠、李鸿章也充当过幕僚林则徐田文镜祠41二、征辟制度(三)辟署制度的发展辟署长官与僚属关系密切,恍如君臣秦汉时,辟署长官与僚属关系密切,恍如君臣秦汉时,郡国掾吏称守相为君,唐代僚属称辟用长官为郡国掾吏称守相为君,唐代僚属称辟用长官为主僚佐容易成为割据势力和军阀的死党僚佐容易成为割据势力和军阀的死党东汉益州治中从事陈禅;凉州别驾从事杨阜,当汉益州治中从事陈禅;凉州别驾从事杨阜,当刺史被马超杀死时,与马超决战,身被五创,刺史被马超杀死时,与马超决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宗族昆弟死者七人42四、荫袭制度(一)荫袭制度的起源 荫袭是指勋贵子弟依靠父兄的权位得以进荫袭是指勋贵子弟依靠父兄的权位得以进入仕途的制度。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世入仕途的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世袭制的一种变态遗留,在中国古代长期保留这袭制的一种变态遗留,在中国古代长期保留这种选官方式种选官方式 荫袭制与世袭制有根本的区别世袭制是荫袭制与世袭制有根本的区别世袭制是继承父兄原有的官职而荫袭的子弟不是荫袭继承父兄原有的官职而荫袭的子弟不是荫袭父兄的原有官职,而是只得到比原有官职低下父兄的原有官职,而是只得到比原有官职低下的职务,甚至只任虚衔职称,或仅仅取得入仕的职务,甚至只任虚衔职称,或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43四、荫袭制度(二)荫袭制度的发展 汉代时,除皇室宗亲世袭王侯之外,吏二汉代时,除皇室宗亲世袭王侯之外,吏二千石以上视事三年,得任(荫)同产若子一人千石以上视事三年,得任(荫)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后来发展到荫及家人,既不限制视事三为郎后来发展到荫及家人,既不限制视事三年,又不完全限制官秩,退休的官僚也可以享年,又不完全限制官秩,退休的官僚也可以享受这种待遇荫袭制经过历代的发展,至清代受这种待遇荫袭制经过历代的发展,至清代时有三种形式:恩荫、难荫、特荫时有三种形式:恩荫、难荫、特荫44四、荫袭制度(二)荫袭制度的发展Ø恩荫:京官四吕、外官三品、军官二品以上,恩荫:京官四吕、外官三品、军官二品以上,可送一子入国子监学习,或根据其父的级别授可送一子入国子监学习,或根据其父的级别授予一定的官阶或职务。
予一定的官阶或职务Ø难荫:对因在战争阵亡、公差殉职以及病故难荫:对因在战争阵亡、公差殉职以及病故于任所的官吏,准许一子入国子监学习,或酌于任所的官吏,准许一子入国子监学习,或酌情授予官职情授予官职Ø特荫:是从功臣后裔或前世名人后代中选择特荫:是从功臣后裔或前世名人后代中选择一些人授予官衔或职务一些人授予官衔或职务45四、荫袭制度(三)荫袭制度的影响Ø积极方面:照顾了在职、退休、殉职官僚们的利益,积极方面:照顾了在职、退休、殉职官僚们的利益,换取到官僚阶层对现政权的忠诚和支持,起到稳定政换取到官僚阶层对现政权的忠诚和支持,起到稳定政权,笼络人心的实效权,笼络人心的实效Ø消极方面消极方面:一是:一是形成豪门勋贵家族,如东汉的梁冀:形成豪门勋贵家族,如东汉的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尹、校五十七人””二是阻塞正常仕进道路二是阻塞正常仕进道路三是靠荫袭进入仕途的绝大多数为纨绔子弟或庸碌无能之靠荫袭进入仕途的绝大多数为纨绔子弟或庸碌无能之辈,占据要津,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甚至酿成变乱辈,占据要津,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甚至酿成变乱。
如杨国忠如杨国忠46五、其他入仕制度(一)博士弟子和国子 这是通过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经过考试合这是通过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经过考试合格而入仕的途经格而入仕的途经Ø西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西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考试有学童、博士弟子、明经、劝以官禄考试有学童、博士弟子、明经、明法等,合格者分别授以官位博士弟子初明法等,合格者分别授以官位博士弟子初为为50人Ø西汉后期达到西汉后期达到3000人东汉初年修建太学,人东汉初年修建太学,校舍和博士弟子员额不断扩大,最多时达校舍和博士弟子员额不断扩大,最多时达30000余人47五、其他入仕制度(一)博士弟子和国子Ø魏晋南北朝,经过学校教育的国子、太学魏晋南北朝,经过学校教育的国子、太学生通过经学、文学、童子、策试、监试等途生通过经学、文学、童子、策试、监试等途经,可以进入仕途各地方学校的学生,为经,可以进入仕途各地方学校的学生,为州郡长官辟署掾属提供大量人选(比如梁山州郡长官辟署掾属提供大量人选(比如梁山伯和祝英台)伯和祝英台)Ø隋唐至明清,各级学校的学生有一部分通隋唐至明清,各级学校的学生有一部分通过学校升贡而进入仕途。
过学校升贡而进入仕途48五、其他入仕制度(二)赀选世家 以财产多少以财产多少为入仕的标准,为入仕的标准,称之为赀选秦称之为赀选秦代已有,韩信代已有,韩信““贫无行,不得推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择为吏””《《史记史记·淮阴侯淮阴侯列传列传》》))49五、其他入仕制度(二)赀选世家Ø 汉初规定,家有财产汉初规定,家有财产10万以上才能仕宦万以上才能仕宦Ø汉景帝时降低标准,改为汉景帝时降低标准,改为4万Ø汉武帝时废除赀选,但没有从根本上改汉武帝时废除赀选,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家世资财取人的观念变以家世资财取人的观念Ø东汉至隋唐,许多世家大族的子弟释褐东汉至隋唐,许多世家大族的子弟释褐便可以为官,阻碍寒门仕进便可以为官,阻碍寒门仕进50五、其他入仕制度(三)军功Ø 根据在战争中战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吏的根据在战争中战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许多军官多是通过这种途径被选拔制度,许多军官多是通过这种途径被选拔上来的商鞅变法明确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上来的商鞅变法明确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官职,成为制度,历代奉行不替予爵位和官职,成为制度,历代奉行不替一方面鼓励社会上许多有指挥才能的人投一方面鼓励社会上许多有指挥才能的人投笔从戎,有利于加强军力,提高军事素质。
笔从戎,有利于加强军力,提高军事素质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鼓舞士气,使军人为立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鼓舞士气,使军人为立军功而奋身于疆场军功而奋身于疆场朝秦暮楚朝秦暮楚”51五、其他入仕制度(三)军功投笔从戎的班超52五、其他入仕制度(三)军功Ø汉代的李广、赵充国、傅介子、甘延寿、汉代的李广、赵充国、傅介子、甘延寿、冯奉世傅介子傅介子冯奉世冯奉世53五、其他入仕制度(三)军功Ø三国两晋南北朝,张飞、关羽、陶侃、三国两晋南北朝,张飞、关羽、陶侃、刘裕、高欢刘裕、高欢54五、其他入仕制度(三)军功Ø三国两晋南北朝,张飞、关羽、陶侃、三国两晋南北朝,张飞、关羽、陶侃、刘裕、高欢刘裕、高欢55五、其他入仕制度(三)军功不不想想当当元元帅帅的的士士兵兵, ,不不是是一一个个好好士士兵兵 ——拿拿破破伦伦56五、其他入仕制度(四)损纳 亦称纳赀,用财物向朝廷购买官爵的入仕亦称纳赀,用财物向朝廷购买官爵的入仕途径 秦代鼓励入粟拜爵,开纳赀取官的先河,秦代鼓励入粟拜爵,开纳赀取官的先河,也是卖官的先导汉武帝因用兵匈奴,财用不也是卖官的先导汉武帝因用兵匈奴,财用不足,始令吏得入谷补官,郎至六百石。
卜式,足,始令吏得入谷补官,郎至六百石卜式,因纳赀升任御史大夫因纳赀升任御史大夫57五、其他入仕制度(四)损纳 自此以后,各代在国家财政困难进,经常自此以后,各代在国家财政困难进,经常以卖爵、卖生员、卖监生来补充经费,特别时以卖爵、卖生员、卖监生来补充经费,特别时期也出卖实职官以解决一时的财政危机,但变期也出卖实职官以解决一时的财政危机,但变官场为市场,严重腐蚀吏治清代有一布商,官场为市场,严重腐蚀吏治清代有一布商,捐了一州通判,按例要引见,皇帝问他为什么捐了一州通判,按例要引见,皇帝问他为什么要捐官,答:要捐官,答:““窃以为做官较贩布生涯更好窃以为做官较贩布生涯更好””朱梅叔(朱梅叔《《埋忧集埋忧集》》卷八卷八《《捐官捐官》》))58五、其他入仕制度(四)损纳Ø康熙十三年(康熙十三年(1674年),宣布开捐纳,三年),宣布开捐纳,三年时间年时间500多人捐为实职知县,占全国的三多人捐为实职知县,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后规定,除举人、进士的功名不能分之一以后规定,除举人、进士的功名不能出卖之外,国子监生以下,京官各司郎中以下,出卖之外,国子监生以下,京官各司郎中以下,外官道、府以下,均可有银捐买。
外官道、府以下,均可有银捐买Ø乾隆时,道员乾隆时,道员16400两,知府两,知府13200两,两,可以打折可以打折59五、其他入仕制度(五)流外铨和吏员 各级官府低级办事人员积资累历而进入官各级官府低级办事人员积资累历而进入官员行列的选拔途径员行列的选拔途径Ø秦汉时,管理文案的吏大部分不入秩等,称秦汉时,管理文案的吏大部分不入秩等,称为为““斗食斗食””、、““佐史佐史””,由国家按日支给食粮,,由国家按日支给食粮,他们积累年资,却可以升入官的行列,这种入他们积累年资,却可以升入官的行列,这种入仕之道称为仕之道称为““吏道吏道””由于他们具有实际行政由于他们具有实际行政工作经验,为官后往往能够胜任工作,有的还工作经验,为官后往往能够胜任工作,有的还有出色的表现,故两汉时期,由吏道而官于公有出色的表现,故两汉时期,由吏道而官于公卿的很多卿的很多60五、其他入仕制度(五)流外铨和吏员Ø魏晋以后,官和吏的身份地位逐渐拉大距离,魏晋以后,官和吏的身份地位逐渐拉大距离,由吏道进入官的行列已经很难,更难指望升到由吏道进入官的行列已经很难,更难指望升到高官Ø唐宋时期,称流外官唐宋时期,称流外官。
30等级,每年一考,等级,每年一考,积考可以升入流内官,但宦途狭窄,积考不易,积考可以升入流内官,但宦途狭窄,积考不易,六十未离一县尉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幸进入官六十未离一县尉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幸进入官阶,大多也在八、九品低官职就结束仕宦生涯,阶,大多也在八、九品低官职就结束仕宦生涯,不但升入高官无望,且为时人所轻不但升入高官无望,且为时人所轻61五、其他入仕制度(五)流外铨和吏员Ø金元比较重视在官府承担具体工作的吏,对金元比较重视在官府承担具体工作的吏,对吏员出职的规定比较从宽,改为吏员出职的规定比较从宽,改为90-120天为天为一考,积三考就可授予六品以下的各官通过一考,积三考就可授予六品以下的各官通过各种途径选拔上来的人,大都选充任吏职由各种途径选拔上来的人,大都选充任吏职由吏升迁为掌权大官的并不少见吏升迁为掌权大官的并不少见Ø明清对吏员升迁有所限制,但吏员积考升迁明清对吏员升迁有所限制,但吏员积考升迁为官的制度并没有废除由吏升任中下级官的为官的制度并没有废除由吏升任中下级官的占相当的比例据河北占相当的比例据河北11县志所载,清代县志所载,清代487名县官,吏员出身的有名县官,吏员出身的有107名。
名62谢谢!谢谢!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