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王粲《七哀诗》刘桢《赠徐干》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95KB
约15页
文档ID:84769061
王粲《七哀诗》刘桢《赠徐干》_第1页
1/15

王粲:七哀诗一、 背景介绍二、题解   《七哀诗》是一种起自汉末的中国传统诗歌体裁,之所以称为“七哀”,是因为其内容主要反映战乱、瘟疫、死亡、失意、兵燹(xiǎn兵燹: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衰败七种主题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王粲《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王粲在李傕、郭汜的作乱中,前往荆州逃难,离开长安不远的路上所见到的乱离景象和自己的悲痛心情后世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三、 解读文本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李傕、郭汜等人遘,通假字,同“构”,制造这两句的意思是,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李傕、郭汜正在制造祸乱诗的开头两句概括交待了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橫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这两句写社会动乱,诗人正是在这动乱中离开长安的,这也是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荊蛮复”,再一次诗人被迫迁徙不是第一次,初平元年(190),被迫迁移到长安,现在为避难,又要离开长安中国”,中原地区荆蛮”,指荆州荆州在南方,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称荊蛮诗人锻句炼字非常精当,一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引起了悲惨的往亊,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又一次放弃中原而离去,委屈已身往荆襄蛮夷之地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后的去向为什么逃往荆州呢?一是当时荆州无战乱二是王粲与荆州刺史刘表是同乡,而且刘表是王粲祖父王畅的学生,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这两句写离别时的悲痛场面,用的是互文俢辞手法所谓互文,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俢辞手法因此,“悲”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所以,不能解释为亲戚为我悲伤,朋友对我追隨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而应理解为亲戚悲伤地依依不舍与我相別,朋友也悲伤地和我惜別,两者是并列相同的情感和动作,这就是互文俢辞格“省文而意存” 的表达效果诗人在这里用互文俢辞手法,描写送別时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达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別的悲痛诗人离开长安,告別亲友,一路上见到的是什么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无所见”正是有所见,为了强调下句“白骨蔽平原”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悲惨景象,和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所咏的是同样的情景,两诗遥相呼应,都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逃难在外,流离失所,饿死荒野的社会现实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亊:路边有个饥饿的妇女,将抱在怀中的儿子弃置于杂草丛中,不顾婴儿嚎哭的声音,母亲挥泪只是不忍回头饥妇人说:“不知道我自己葬身何处,哪里还能和你母子完聚?” 人在紧急危难之中,一切皆轻,最难割舍的是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妇人爱子,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而战乱将一位母亲逼上了这样的绝路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亊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妇人弃子惨景,使诗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于是他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他驱马离开她们远去,不忍心听到这样的语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    最后四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长安东汉文帝是汉代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徳化民,是以海內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

下泉,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冽彼下泉,浸彼苞稂(lǎng)忾(kài)我寤叹,念彼周京《下泉》诗的意思是说,很冷很冷的是那种向下流动的泉水,它伤害了苞稂之类的植物;我在清醒的时侯不断地叹息,并且想:周天子为什么不派一个好的国王来治理我们这个地方呢?《毛诗序》解释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其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这四句意思就是:登上霸陵南岸,回首遥望长安突然领悟了当时下泉人的情感,叹息着感到肝肠寸断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的作者思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诗人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在世,长安怎么会如此混乱?百姓何至颠沛流离?自己又何至流亡他乡?以古喻今作为全诗的结尾,既点明了主题,又极具艺术效果    王粲的《七哀诗》以描写乱离的社会背景为开端,继而,是亲友送别,然后是路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和“饥妇弃子” 的典型描写,最后以抒发感慨而结束主次详畧安排得当,层次清晰,首尾紧密照应,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来说,这首诗都是邺下文学五言诗中的杰作,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写作特点1、诗歌锻句炼字非常精当,处处透出诗人高妙的修辞功夫如“复弃中国去” 中的“复”字,意味着诗人从眼前的动乱想到过去流亡生涯,难以言表的伤痛和感慨都在一个“复”字之中了又如“白骨蔽平原”,以一个“蔽”字将积尸盈路,白骨累累惨象异常鲜明地呈示出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再如“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的互文俢辞手法,起到了“省文而意存” 的表达效果2、诗歌在处理叙亊与抒情的关系上很见功力这首诗以叙亊为主线,在叙亊中处处透出惨淡之色,在叙完“饥妇弃子” 后,即“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转入感慨的直接抒发,过渡自然3、以古喻今作为全诗的结尾,既点明了思明君,希望国家安定,同情人民的疾苦,这一进步思想的主题,也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古今评论家多有评论此诗结尾之妙的,如张玉谷说:“末曰‘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激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二句,思治,以下转換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其二这是《七哀诗》的第二首。

诗人抒写自己久客荆州思乡怀归的感情内容和诗人著名的《登楼赋》相似,大约同是公元208年在荆州时的作品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意思是:荆州不是我的故乡,我为什么老留在这里呢?诗歌一开始,就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与《登楼赋》中所说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意思相同王粲思乡,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刘表的重视刘表才能庸劣,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王粲有才能而不能得到施展的机会,思想上感到十分苦闷怀才不遇使他更加思念故乡,而思乡之情却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忧愁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方舟,把两只船并起来叫“方舟”傍晚,诗人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江上日暮,烟霭苍茫,水波浩渺,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愁,何况王粲久患怀乡之痼疾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种诗境颇为相似山岗有馀映,岩阿增重(chong)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fú)裳袂(mèi),白露沾衣襟写眼前景色诗人放眼看去,只见太阳将要落山,山冈上犹有馀光,群山的曲隩之处,本来背阴,此时现在又增加了一层日暮的阴影狐狸奔赴自己的洞穴,飞鸟盘旋在栖息的旧林上流逝的水波激起清脆的响声,猴猿靠近江岸发出阵阵悲吟。

疾风吹拂着诗人的裳袖,夜间的露水沾湿了诗人的衣襟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化用《楚辞?哀郢》中“鸟飞还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二句的意思,比喻飘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诗中所描写的“山冈”“岩阿”“流波”“猴猿”“迅风”“白露”,似乎只是眼前即景,虽然描写生动,但别无其他含义陈祚明说:“‘山冈’数句,极写非我乡《采菽堂古诗选》卷七)这是提醒读者:诗人所极力铺写的自然景色,原来是他乡之景面对他乡之景,触景生情,对一个羁旅在外的人来说,自然会忆及故乡,容易勾起乡愁因此,这种写景实际上仍是抒发乡愁元人刘履认为这首诗用的是“赋而比”的手法,他说:“其言‘日暮馀映’以喻汉祚之微延‘岩阿增阴’以比僭乱之益盛当此之时,或奔趋以附势,或恋阙而徘徊,亦犹狐狸各驰赴穴,而飞鸟尚翔故林也又况波响猿吟,风凄露冷,其气象萧索如此,因念久客羁栖,何有终极,则忧思至此,愈不可禁矣《选诗补注》卷二)清人何焯也说:“‘山冈有馀映’,馀映之在山,比天子之微弱,流离播迁,光曜不能及远也《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这是以自然景色比附当时的政治形势,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但亦可备一说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诗人夜不能寐,起而弹琴,借琴声排泄心中的愁闷这里,读者很容易想起阮籍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第一首开头就写道:“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同样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借琴声排泄心中的愁闷,而他们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阮籍借琴声抒发他政治上的苦闷造成的“忧思独伤心”的感情,而王粲则借琴声表达他的乡愁,当然这种乡愁中含蕴着怀才不遇的感情古人喜爱以琴声表心声,这是因为琴可以“抒心志之郁滞”(傅毅《琴赋》),可以“发泄幽情”(嵇康《琴赋》)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意思是:客居他乡的日子,没有尽头何日方能返回故乡呢?怀乡的忧愁实在令人难以承受《登楼赋》云:“情眷眷而怀归兮,熟忧思之可任!”与此意思相同从表面看来,这里所写的只是难以忍受的乡愁其实不然吴淇说:“凡古人作诗,诗中景事虽多,只主一意此首章全注‘复弃中国去’一句,二章全注‘羁旅无终极’一句,总哀己之不辰也《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哀己之不辰”,可谓一语破的方伯海说:“按前篇是来荆州,见人骨肉相弃而哀此篇是去荆州,因日暮景物萧条而哀,皆是乱离景象于光华《重订文选集评》卷五引)道出王粲两首《七哀诗》的不同内容和共同特点   其三《七哀诗三》描写的是边城征战的悲哀。

余冠英《乐府诗选》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平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南),这诗所谓‘边城’或指此但也有人说:建安十六年王粲随曹西征马超,抵达西北边陲安定,十二月自安定还长安更像是指安定不管是金城还是安定,在当时是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边城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更:亲历点明本篇所写的是作者亲历边城的所见所感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此写北地边城季候的严寒之可哀,边城凌厉的寒风,夹着空中就结成冰的雪片如刀子一般不分白天黑夜的袭来,官兵在无尽期的冰天雪地里安营扎寨,由此可想而知冻死冻残的人一定是数不数了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迟:同“夷”这里是治理的意思此写不见人烟之可哀;方圆百里没有个人影,杂草丛生,没有人治理登城望亭隧,翩翩飞戍旗”亭:指边塞上用以瞭望和防守敌人的岗楼隧:同“燧”,指古代敌人侵犯时用柴或狼粪在岗楼上点燃,白昼烧烟叫燧,晚上举火叫做“烽”此写边城军旅场景的凄厉悲壮,暗示战争的严酷;登上城楼看,远处一个个岗楼上冒着表示敌人来犯的狼烟,军旗飘飘,兵士严阵待发,一派杀气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此写士兵将赴战场与家人辞别的悲哀,这是生离死别的告辞,这是“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的告别,在亲人们依依不舍,在亲人悲哀的撕心裂肺的哭泣中,士兵们被催赶着头也顾不得回望就上了战场。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此写战争之后的惨烈场景,他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