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KB
约5页
文档ID:312690951
关于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论文_第1页
1/5

关于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_马克思主义论文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破解了生态伦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困境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实践为中介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以“物质变换”为基点解释了生态危机的实质性根源消费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基本方式,马克思生态伦理视野中的消费模式是绿色的、适度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模式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生态伦理;物质变换;消费模式   自从上个世纪出现震惊世界的环境“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后,生态危机引起广泛关注,对生态危机产生根源认识的分歧导致危机解决途径的分歧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科学技术的原罪、工具理性是生态危机根源所在;二是提出人的原罪、人性的贪婪是生态危机的症结所在;三是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前两种观点对生态危机的解决充满悲观色彩,最终导向对现代性的否定,对工具理性乃至整个理性的彻底否定;导向对人类中心主义乃至人类的否定,深陷生态中心主义的泥潭无法自拔马克思主义坚持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危机根源于生产领域的资本原则和生活领域消费主义的盛行,资本主义不能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方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伦理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研究向浅层生态伦理和深层生态伦理发展,非人类为中心的深层生态伦理研究备受关注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一是认为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属于人类中心主义;二是认为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属于破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生态人本主义本文持第二种观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主客体思想的批判,实现了哲学的实践转向唯心主义以精神为世界的本源,试图把自然还原为精神,以人类的精神活动来解释和理解自然唯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往往导致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立足于人的需要和满足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做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可以无限制地改造和开发自然;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到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提出保护自然理念,但是其保护自然的目的仍然是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而旧唯物主义以自然为世界的本源,力图把精神还原为自然,以自然解释人类精神活动,以“物的尺度”解释人类行为活动近几十年西方环境运动的主流思想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形成了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其道德客体突破了人,延伸至动物、生物和生态。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旧唯物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彰显自然在生态伦理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纠正人类中心主义偏见的同时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遮蔽了人的特殊性和主观能动性   近代哲学从黑格尔开始探讨本体论中介化的道理,黑格尔试图克服自然本体和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调和主体性原则和客体性原则不相容的矛盾,以概念为中介将主客体统一起来,最终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沿着黑格尔本体论中介化道路,以实践为中介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从马克思主客体中介化引申出来,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只见人而不见自然的缺陷,又克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蔽于自然而不见人的不足,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   马克思哲学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根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辩证法》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大篇幅地论述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大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为生态伦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无法弥补的裂缝,资本主义危机是双重危机,资本的逐利本性无法停止走向毁灭的脚步,人类历史转变的顶点是全面的危机。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生态伦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描述了生态危机的现实体现,提出了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法和思路20世纪中叶,工业国家的发展遭遇环境极限,出现生态危机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呼之欲出;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一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黑色文明”走向黄昏,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即将来临   二、马克思的双重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双重危机理论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奥康纳提出“资本主义两种类型的危机”,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阐述了资本对环境条件的损害,但是未能预示资本的生产不足危机的来临和自然被资本化的后果,从而否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危机分析的生态维度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存在两个维度: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包括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危机;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包括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和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一切财富的源泉是土地(自然)和工人(劳动者),资本主义进步建立在掠夺劳动者和自然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退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土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出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资本主义掠夺财富的两个维度决定了资本主义危机是相互联系的双重危机,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以剥削劳动者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态危机的出现预示着资本主义危机达到顶点,对“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浪费和破坏”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可分离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领域产生的问题只能在社会领域解决,只有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只有在社会领域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离开社会领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将解决生态危机的希望寄托在科技发展的中断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终将把人类引向歧途未来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消除物质变换的断裂实现人和自然的重新统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浪费”,“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物质交换”。

在共产主义社会消解了人和自然的对立,第一次实现人和自然真正的统一,“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与自身社会相结合的主人了”,“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三、马克思论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莱易斯批评了将环境问题归因于经济核算的缺陷和科学技术的原罪的观点,提出生态危机最深层的根源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误读,是根深蒂固的控制自然的观念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源远流长,人类文明史一定程度上是人与自然相互博弈平衡的历史控制自然这一观念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是其进步性也是其退步性的根源”旧(序言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使控制自然的观点获得了现代的形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对立莱易斯高度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控制自然的观念,并引用他们的著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将第一次成为‘自然的真正主人,因为并据此,他们成了自己社会化过程的主人”莱易斯认为他们的控制自然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对立   联邦德国哲学家A.施密特在分析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时提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性质”施密特虽然错误地否定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性质,但是他敏锐地察觉马克思的本体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

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本体论马克思从主客体统一的的本体论出发分析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赋予了自然本体论的意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马克思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存在的条件,“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是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同时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德国古典哲学自黑格尔开始就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结合,表达了自然向人生成和人向自然生成的意蕴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自然的人化概念,提出人化自然的概念,“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马克思赋予自然界主体地位,通过社会的人和社会领域自然获得主体地位人和自然彼此赋予对象主客体地位,人的客体性来自于自然界,自然的主体性来自于人,未来社会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

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际上消除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人与自然达到真正的融合   “物质变换”是马克思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物质变换”的断裂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实质性根源物质变换”概念由德国农业化学家J.F.冯·李比希等人提出,得到马克思的高度赞扬,“李比希的不朽功绩之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阐明了现代农业的消极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准备手稿中多次提到这一概念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c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马克思主义蕴含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的内容,减量化即资源投入最小化,“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再使用即多次利用资源,“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嘲;再循环即多次使用,促使废物利用资源化,“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

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   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属性,“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资本主义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回的自然条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无法循环和持续导致人与自然物质转换无法弥补的裂缝,是环境危机产生的实质原因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属性,“物质变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普遍存在,“是在资本循环和构成这个循环的一个阶段的商品形态变化中完成的”物质变换”的断裂导致人与自然的分离,分离的结果是同时受控于资本马克思认为“物质变换”的断裂同时危害人类和自然界,因而“物质变换”循环不仅解放自然,更是解放人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以“物”为目的,更根本的是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始终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