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9篇(墨子鲁问原文及翻译) 下面是我整理的《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9篇(墨子鲁问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1 墨子·58章 备水原文附译文 备水 作者:佚名 城内堑外周道,广八步备水谨度四旁高下城地中徧下,令耳其内,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置则瓦井中,视外水深丈以上,凿城内水耳 并船以为十临,临三十人,人擅弩,计四有方,必善以船为轒辒二十船为一队,选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其二十人擅有方,剑甲鞮瞀,十人人擅苗 先养材士,为异舍食其父母妻子以为质,视水可决,以临轒辒,决外堤,城上为射■,疾佐之 文言文翻译: 城内壕堑外设周道,宽八步防备敌人以水灌城,必须要仔细地审视四周的地势情况城中地势低的地方,要下令开挖渠道,至于地势更低的地方,则命令深挖成井,使其能互相贯通,以便引水泄漏在井中置放“则瓦”,测量水位高低如发现城外水深已有一丈以上,就开凿城内的水渠 每两只船连在一起为“一临”,将船共组成“十临”,每一临备三十人,人人都擅长射箭,每十人中四个还须带有锄头必须善于用这种船作冲毁敌方堤防的“轒辒”(撞车)每二十只船为一队,挑选勇武力大的兵士三十人共一条联合船,其中二十人每人备有一把锄头,穿戴盔甲皮靴,其余十人手拿长矛,人人擅使。
当然预先供养勇武之人,另供给房子,安排供养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作为人质发现可以决开水堤时,用两只船并联组成的“轒辒”冲决外堤,同时城上赶紧用射击机向敌人放箭,以掩护决堤的船队《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2 墨子鲁问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鲁阳文君①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②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③,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④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⑤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⑥哉? 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墨子·鲁问(节选) 注释:①〔鲁阳文君〕即公孙宽,楚惠王授予他鲁阳之地,故又称鲁阳文子。
②〔天诛〕上天的惩罚③〔杀其父〕杀害他们的国君④〔不全〕指五谷不熟⑤〔强梁〕强横,强悍不顺⑥〔悖〕荒谬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1)谓阳文君曰 ( ) (2)故其父笞之 ( )请将画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鲁 阳 文 君 曰 然 吾 以 子 之 言 观 之 则 天 下 之 所 谓 可 者 未 必 然 也请简要说说墨子是如何说服鲁阳文君的?(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读选文,说说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说(告诉) (2)用鞭、杖或竹板打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墨子先用类比的方法指出鲁阳文君,攻打郑国好比鲁国四境之内的不义的行为,然后用类比的方法让他认识到自以为正义的帮助实际上是荒谬的行为,从而达到劝阻的目的意思对即可)墨子是一个反对战争、主持正义、机智善辩的.人。
共3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解析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墨子的说话艺术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3 爱莲说原文附译文●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②蕃(fán):多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4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①,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贼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
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选自《墨子·鲁问》)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③为:通“谓” 文言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四境之内的大都攻打小都,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货、财,那怎么办?”鲁阳文君说:“鲁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都攻打小都,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象您具有鲁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诛伐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
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三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它三年不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还不荒谬吗!”是!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它的人民,掠取它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镂刻在金、石上,铭记在钟、鼎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现在卑贱的人,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也书写在竹、帛上,铭记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就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
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 鲁阳文君告诉墨子说:“楚国的南面有一个吃人的国家,名叫‘桥’,在这个国家里,长子出生了,就被杀死吃掉,叫做‘宜弟’味美就献给国君,国君喜欢了就奖赏他的父亲这难道不是恶俗吗?”墨子说:“即使中国的风俗也象这样,父亲因攻战而死,就奖赏他的儿子,这与吃儿子奖赏他的父亲有何不同呢?如果不实行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夷人吃他们的儿子呢?”《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5 鹬蚌相争原文附译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