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附属学校发展的价值转型与优化方略近年来,在都市发展特别是新城区迅速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优质基本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各地纷纷采用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名校集团化等合伙办学方式扩大优质基本教育资源供应在这些合伙办学中,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伙共建附属学校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类型与趋势,发展迅速例如,北京23所高校与朝阳、海淀、丰台、昌平四个区的39所中小学签约,其中继续加强发展已有的附小和附中14所,拟定以高校附小、附中名义新开办25所而上海各类高校附属(或实验)一般高中已达38所,约占上海一般高中的七分之一在目前迅速发展进程中,附属学校因其特殊的办学形式与鲜明的身份特色备受社会关注作为基本教育办学的一种模式与类型,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伙共建附属学校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基本是什么,在目前附属学校“热潮”发展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值得深思探讨一、从内设机构到互惠合伙:大学附属学校发展的历史演变国内大学附属学校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最早的大学附中可以追溯到近代大学预科1922年“壬戌学制”废除大学预科,许多大学改换庭面,将预科改办称为附属中学,附中以优良的师资、课程与教学,吸引了不少优质生源,成为近代一般基本教育的典范。
基于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伙办学的目的意愿,大体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附属学校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发展模式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建立的附属学校从属于大学,可以称之为老式的子弟型大学附属学校在筹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就是一种“五脏俱全”的小社会,职工的诸多福利靠单位自行解决为理解决教职工子弟读书以及大学生实习等问题,高校纷纷自办附属学校该阶段以大学为主,地方政府参与不多附属学校从属于大学,是大学的内设机构,常常归属于大学的校长办公室或后勤部门管理附属学校的招生、经费、师资、领导、场地、管理等均由大学自行解决附属学校的校长往往由大学的领导或专家兼任此类附属学校在后续发展中,因其与大学的天然血脉渊源、先进办学理念与优秀师资而纷纷成为目前各地的名校与旗舰学校如北大附中、附小,人大附中、附小,北师大实验中学、实验小学,交大附中、复旦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华中师大一附中、南京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档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这一阶段建立的附属学校多是大学授权挂牌地方已有的一般或单薄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推动,“单薄学校”开始成为大中都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8年,教育部曾颁布《有关加强大中都市单薄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可以“组织高校、教育科研、教研机构的专家以征询组、顾问组方式”扶持单薄学校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推动学校特色办学,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如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大学校友牵线搭桥,积极谋求高校的智力与专业支持通过大学专家介入或者特色资源引入,这些单薄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有了较大改善这一阶段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大学通过挂牌附属学校方式扶持地方的一般或单薄中小学校发展这些附属或实验学校的人事、财务均由地方政府负责,大学只提供专业或资源支持,多以委派专家或发展顾问方式介入支持附属学校发展同步,大学也可以从附属学校获得一定学额协调大学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随着着双方领导职务更迭、有关支持配套政策不到位,这些学校虽名系大学附属学校,但是也有部分名实不符,无法达到老式子弟型附属学校的优秀质量,无法满足社会盼望与需求在这一阶段,还存在一种状况是原有“子弟型”附属学校的“属地化”改造随着着基本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完善,大学办附属学校也逐渐从“单位办”走向“政府办”,许多老式的附属学校在属地化改造过程中,遭遇了经费局限性、教师流失、教学设施陈旧等困境。
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以来,这一阶段附属学校是基于地方政府与大学的契约合伙,数量与规模发展迅速,多在地方新建城区,以新建为主21世纪以来,国内都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着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新城区建设、城区转型发展,在区域教育规划中,地方政府深刻结识到,品牌或优质教育资源是民生最重要的需求,也是地方引留各类人才的重要保障,还是提高都市社会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积极谋求与高校加大教育合伙力度同步,大学也开始注重附属学校品牌价值,设立专门机构,如基本教育办公室或基本教育集团,管理附属学校发展事宜此外,在这一时期有关教育政策中也提及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伙办学,如颁布的《国务院有关基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有条件的一般高中可与高等学校合伙,摸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上述因素的结合促成了新时期大学附属学校的迅速发展,附属学校所在地也突破了大学所在的区域范畴如据不完全记录,与北师大合伙举办的附属学校超过70所,分布在全国各地;与华东师大合伙共建的附属学校有12所,分布在上海与长三角都市;华中师大开办的附属学校有40所,分布在全国各地合伙方式涉及共建附属或实验学校,指引办学与协作办学等不同形式;办学体制既有公办,也有民办。
这一时期的大学附属学校可以称为大学品牌输出型附属学校,常用方式是地方政府与高校签订合伙办学合同,地方政府支付高校一定额度的合伙办学经费(涉及品牌使用费、资源运营费等),高校通过品牌授权,在管理团队、发展规划、课程资源、学生活动与师资培训等方面为附属学校发展提供专业和智力支持附属学校平常运营成本与管理皆由地方政府承肩负责,大学重要负责品牌授权与专业支持共建附属学校成为地方政府与大学契约合伙、互惠共赢的行为通过合伙共建附属学校,地方政府创立了学校品牌,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供应,缓和了基本教育阶段的入学与择校压力;高校扩大了在地方的影响力与美誉度,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了良好的政-校关系,同步还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回报二、大学附属学校迅速发展中的“利益”互惠与“功利”倾向从现实来看,大学与地方政府在基本教育领域互惠合伙的前提基本在于双方的资源差别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其拥有的资源重要涉及大学教职工子女入学学额、大学生实习机会、教育实践研究基地和一定额度的专项经费对于高校来说,其可以提供的资源涉及大学及其附属校品牌、高校专业资源(涉及课程、专家、图书馆、实验室等)、管理团队、师资培训、大学生社团或志愿活动、国际交流等。
基于资源差别与需求互补,高校与地方政府通过契约合同方式共建附属学校,实现双方的利益互惠这种利益互惠的实质是地方政府通过支付一定额度的合伙经费来购买大学的品牌与多种资源服务但是,目前新建附属学校早已超过大学所在区域而遍及全省甚至全国,如北师大的70多所附属学校分布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由于跨地区的限制,使大学对于地方政府的资源需求在不断萎缩在此状况下,合伙经费逐渐成为大学从地方获得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双方合伙共建附属学校经费也是水涨船高,从每年的几十万元上升到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目前,在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伙共建大学附属学校的过程中,上述以合伙经费为重要内容的利益互惠还或隐或显地带来了三种不良现象或倾向一是短期功利现象地方政府在引进大学品牌之初,就对附属学校的优质发展有着较高的盼望在现实中,地方政府与民众的这种盼望直接体现就是但愿新建成的附属学校短期见效尽快出成绩但是,在目前教育评价体系下,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为生源与考试升学竞争在这种功利追求下,部分附属学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只能争抢优质生源与拼命抓升学率,这就背离了学校发展的育人本质,直接影响着大学附属学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地方既定的教育生态与资源中,当附属学校以“新人”或“后来者”进入后,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入学政策、教师政策与财政政策倾斜方式对其优先照顾,这意味着隐性地挤占对于其她学校的教育投入,同步还也许加剧附属学校与其她学校间的不良竞争,这反而会影响到地方基本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是“虚名借壳”现象目前,地方政府与大学合伙共建附属学校似乎成为一种“时髦”现象,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浮现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攀比或追风心理,积极与大学特别是所谓的重点大学沟通,为了引进大学附属学校品牌而引进引进建成之后便“大功告成”,对于附属学校的有关支持配套政策则是能拖就拖,放之任之虽然大学与地方政府签订了办学合同,但是在“公办”或“公有”体制下,合同中的“甲方乙方”职责是和谐协商的状况下签订的,对于双方而言均不具有强烈的约束力再加上行政岗位更替与人事调节而带来的“人走政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调节变动等因素,使大学附属学校在部分地方更多是一种“符号”或“政绩”的代名词,而没有真正起到增进地方教育发展的实际功能三是产业运营现象在合伙办学过程中,大学会收取一定的合伙办学费用当附属学校的数量比较多时,合伙办学费用的总额就会达到几千万乃至上亿元在此过程中,部分高校不爱惜大学品牌,将大学附属学校作为一种产业加以运营,将附属学校开遍全国各地,并呈现出“集团化”“连锁化”与“产业化”运营的特性,只重挂牌收费而轻视支持发展,附属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着大学的社会品牌与名誉并且在此过程中,由于存在非常大的利润,公司与民营资本也积极介入,使某些办学纠纷现象不断增多。
如湛江北大附属学校由于“北大”招牌备受家长关注,但是北京大学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员却表达“北大没有在湛江与任何单位合办中学”,而该校官方网站的声明中又浮现了北大青岛集团、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等多种主体在这场“扑朔迷离”的办学纠纷中,不仅老百姓感觉受到欺骗,大学的社会名誉也受到严重影响从上述不良现象或倾向的成果来看,最后都将严重影响附属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从附属学校的长远持续发展来看,目前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有限利益互惠的合伙基本迫切需要深化拓展我们觉得,双方需要进一步注重与提高大学对于附属学校的价值与文化引领三、从利益互惠到文化引领:大学附属学校持续发展亟须价值转型相对于一般中小学来说,大学附属学校与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附属”,即附属学校是附生或者依附于大学的,附属学校与大学之间是相辅相生、相依相融的依存关系从子弟型附属学校来看,这种附属与依存关系的实质就是大学文化在附属学校中的传承与融合,这种大学文化精神在附属学校办学中的呈现,又使附属学校呈现出与一般中小学的不同气质从目前各地作为名校或者示范性的附属学校来看,其都是在自身发展中较好地浸润与融合了大学精神与文化因此,从附属学校自身发展来看,“名”“实”相符迫切需要大学精神与文化对其的引领与浸润。
从新办附属学校的现实发展来看,除了大学授牌外,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校舍、硬件、经费、师资、招生政策的优先与重点考虑,使附属学校在短时间内赢得生源与师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走向办学成功但是这种“办学成功”或“优先发展”是堆积资源和政策“红利”的成果,这种“速成”成果不是办学理念与文化模式的优化,而是老式意义上“重点校”模式的复制与翻版从长远发展来看,新办附属学校迫切需要价值引领与文化浸润就此而言,对于合伙共建的附属学校的内涵发展,乃至地方基本教育的创新发展来说,迫切需要拓展与深化大学对地方基本教育的理念与价值引领因此,无论是从大学附属学校的“名实相符”,还是从附属学校的内涵发展来看,都迫切需要加强大学对于附属学校的文化引领与价值关照,这既是大学与附属学校之间应然存在的文化脉络和自觉传承,也是维持大学与附属学校之间亲情关系的精神纽带,更是地方政府与大学合伙中亟须聚焦和提高的着眼点与基石大学对于附属学校的文化引领可以从价值、情感与实践等层面着手考虑其一,在价值层面,要努力寻找大学与附属学校文化的交集汇通点,以大学文化与抱负引领附属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内涵发展文化价值是学校发展的航标与灯塔,其解决的是“办什么学”“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对于目前新建的附属学校而言,除了高原则的硬件建设外,更要注重有品位的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