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高一必修一历史时间轴_求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中国史大事年表谢谢! 『壹』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大事记年表 书上不是应该有的么 『贰』 高一历史必修一时间轴 急需!! 我看了一下 还不错 望采纳 『叁』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分别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大事件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考点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课考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8、辛亥革命的结局: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考点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0日;必修二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汉代: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课)开辟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上马车夫——荷兰: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地区 基本情况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2)“日不落帝国”——英国战争 结果 备注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2市场最终形成■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第二课)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2)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蓝鹰行动(3)社、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