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各省市代表性文化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86MB
约81页
文档ID:49164818
各省市代表性文化_第1页
1/81

北京• 特色:京剧国粹——京剧 • 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它是中国 传统名剧,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55年 (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北京演出,于 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 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 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道光以后, 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音、二黄 著称,随着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进京搭入徽班 ,又带来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促成由徽 调与汉调合流的“皮黄”唱腔的形成京剧广泛流 行于全国各地 • 程长庚等人以后,著名老生演员谭鑫培对程长庚、余三胜 等许多前辈的唱腔和演技兼收并蓄,并加以发展融合,逐 渐锤炼出一套唱法,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 体系北京是该剧种形成的所在地,故而在清末、民初一 直把它称作“京剧”后来,随着京剧走出国门,产生了很 大的国际影响,它曾一度被称为“国剧”在此期间,梅兰 芳、余叔岩等人在北京创立的一个京剧艺术研究机构,便 取名为“国剧学会”;该学会出版的期刊,名称就叫《国剧 画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1928年在南京建立后, 下令改“北京”为“北平”,京剧便随之改称为“平剧”。

随着3 0年代新剧(即话剧)的兴起,京剧又一度被称作“旧剧” 直到新中国成立,“北平”改称“北京”,京剧才恢复了最 初的名称京剧还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 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等京 剧对各剧种影响很大 • 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流传较广的有《霸王别姬》 、《群英会》、《三打祝家庄》、《三岔口》等剧目 天津• 特色:天津快板上海民谣笃笃笃,买(卖)糖粥,三斤核桃四斤壳, 吃侬额肉,还侬额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花狗. 落雨喽,打佯喽,小巴喇子开会喽,大头娃娃跳舞喽...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四川(重庆)• 四川盆地物产丰饶,气候适宜,山川秀珏使四川人安居乐 业,热爱家乡,大凡在外省者也总是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四 川人虽地处盆地四川人并不全是封闭自守,与外界交往 的愿望依然强烈,如唐朝诗人李白“仗剑去围,辞亲远游” ,近代四川涌现出的大批智士能人,四方奔走,创功立业 但四川人潜意识中却有一种恋乡情结和退守心理,在外 地的四川人往往都觉得,还是回四川好!“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这一千古绝唱不就是四川人恋乡之歌么?旅居它 乡的著名画家张大千,几十年乡音不改,一位商人带给他 一包家乡的泥土,竟使他激动不已,欣然作画以酬。

在台 湾的诗人余光中不就有诗思念家乡“四川乡下的那只蟋蟀” 吗?￿￿ • 四川人在长期的勤劳中,培养出坚韧的性 格,有时进而为倔犟、不服输小儿打架 ,非要打赢不可,胜者那怕自己也被打得 脸青鼻肿,得意之情仍溢于神色抗日战 争时期,川军出川抗战,虽脚蹬草鞋,身 背斗笠,装备极差,但打起仗来,英勇顽 强,台儿庄大捷就是川军打下的人称“川军 打得”建国以后的抗美援朝鲜以及对越对 印反击战中更是有很多成建制的川军部队, 四川人打起仗勇敢,不怕死,“无川不成军“这 句话可见四川人打仗的厉害!嘹亮的川江号 子,便是船工与激流拚搏之英勇气概的表 现 河北• 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 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 ,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唱腔高亢激越, 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 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 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 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南发展 ,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 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回娘家山西• 山西民歌 • 山西民歌,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 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 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 》、《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

山西 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 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 首 • 山西民歌分类 •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 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 号子;三、小调;四、套曲 • 山西山歌 •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 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不同名称山曲”主要 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 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开花调”是流行在太 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 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 开花调”最为出色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 、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 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 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 • 山西号子 • 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 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 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 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 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 ,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 ”、“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 •山西小调 • 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 ,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 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 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 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 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 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 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 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 ,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

小调的结 构一股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 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 、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 多种多样的• 山西套曲 •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 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 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 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 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 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 :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 弹唱” • 山西民歌的风格色彩 •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 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 、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 、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 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 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 彩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 ,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 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 歌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 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 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 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 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 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 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 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 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 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 陕西• 陕西民歌,泛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 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 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 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 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 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 各种地区的民歌或豪放奔放,或婉转柔美 ,构成了陕西丰富的民间艺术• 简介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 ,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 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 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是陕北地区普遍 流行一和种民歌行式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 ,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歌 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 是其突出的特点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 词。

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 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 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 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 种不同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 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 ;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 多用平腔演唱 • 风俗歌曲是反映陕北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 风俗习惯和歌曲这类歌曲数量相对较少 主要有宴唱的“酒曲”,因陕北地区气 候干旱,所以老百姓用歌唱的方式求雨, 形成了“祈雨歌”,还有祭祀歌、巫歌叫 唱等风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 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 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 小调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数量很多 ,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 多为叙事体,如《揽工调》、《走西口》 、《三十里铺》等其歌词多为分节,七 言为主,采用平腔演唱另一部分已有丝 竹、打击乐伴奏,向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 乐发展,如清涧县的“道情”、米脂县的 “碗碗腔”、神、府的“二人台”等小 调大多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深沉优美,情 绪刻划细致准确,篇幅较大。

• 小曲主要是流行于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 演的坐唱歌曲它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 吸收了清、明两代南方来榆官宦带来的苏州丝竹 、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调,又逐渐的渗入陕北当地 山歌民曲,不断发展演变而成歌曲题材主要采 自市民阶层生活,以风花雪月、男女情爱、闺中 思春、忠臣良将为内容喝词结构严谨,文辞华 丽,也讲究平仄辙韵,文人创作气息颇浓被誉 为沙漠绿洲中的一泓清泉•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 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 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 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 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 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 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 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 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 ,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 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 ;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 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

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 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 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 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 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 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 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 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山东• 山东民歌 - 民歌特点 • 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 谐 • 和风趣等特点 • 山东民歌 - 基本表现 • 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 调为最突出表现山东人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的 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现出 强悍、粗犷的特点,如在劳动号子中以黄河硪号 、海洋号子最有代表性• 山东民歌 - 山东民歌包楞调 • 山东民歌 • 包楞调是流行在成武县的民间歌曲1962年 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