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视角下的运算教学 摘要:核心素养的实现依托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能够做到整体把握,发挥“结构”的力量,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已经强调在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形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建构,促进意义理解与迁移应用然而,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以及教学实践在我国并非普遍,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运算教学内容的研究更为少见由此,笔者尝试结合课标要求与教学改革理念,基于单元整体视角下,对进行小学数学运算教学进行研究,并提供具体范例以供借鉴,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与参考,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运算教学引言:虽然新课改已经全面推行,但是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师仍然以全覆盖讲解为主,注重以大量重复性练习提高学生成绩;课堂教学以课时设计为主,虽然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但仅作为教学设计的环节,教学的实施更多凭借自身经验,缺少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意识和自觉行为;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结果,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真正学习,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此外,教育改革近年来一直如火如荼,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改变覆盖式的课时教学,优化内容结构,促进目标整合,节省课时,以关键问题引领核心发展,实现学生课堂的“真学习”“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百以内数加减法》运算教学进行了分析,如下所示:1.立足知识内涵,确定单元主题观念单元整体教学旨在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理解与迁移应用,故理解主题内容的本质内涵,开展基于主题观念下的课程实施,对实现学生对知识体系与结构的自我建构,促进深度理解尤为重要确定 100 以内加减法单元观念,需要立足加减法运算发展数学抽象、推理与运算能力的大背景要求来确定单元观念其次,分析教材教材内容的安排都是经过一定的思考,前后内容必然有其一定的道理,所了解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抓住主线,设计活动再次,单元整体教学为实现理解迁移服务,所以还当思考为什么学,抓住知识本质内涵,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之后能力又会获得怎样的发展?以此为借鉴,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单元具体观念:(1)基于现实情境,理解加法、减法意义及其相互联系(2)相同计数单位前提下数的分解、交换与结合;理解竖式是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直观体现;(3)依据运算的意义及联系,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方法,领悟运算道理;(4)基于加减法的意义,建立模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2.依据主题观念,明确预期学习目标预期学习目标即为经过单元学习之后,期望学生获得的发展。
既包括知能方面,更包含能力及素养方面故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基于意义理解的迁移应用单元具体观念确定之后,便要进一步将其融合与课程内容,以单元内容为依托,在具体观念的引领下思考应该实现怎样的目标,以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作为预期的教学目标,即逆向教学例如:结合计算 20 以内加减法的算理、算法迁移应用到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能从不进位、不退位自然迁移运用到进位、退位的计算; 能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计算;将加法与减法的意义迁移应用到后续加减法的理解建构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划分问题的优先顺序,对每一个问题设计具体的探究活动,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所学内容,实现迁移应用3.聚焦课程内容,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根据之前选定的研究内容,进行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来说,首先基于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和不退位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算理知识以及笔算的学习,利用迁移应用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按照不进位、不退位和进位、退位归为两类进行学习;其次,第三小节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实际就是对前面所学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知识的综合应用,除竖式的简便方法外没有其他新知识。
因此,该内容在原来安排下完全可以进行整合基于学习任务与思路的确定后,结合具体的课时进行教学方法选择,结合主题教学观念,以设置情境,引发思考;尝试计算,体验感悟;交流互动,建构认知;自我评价,反思提升,作为课堂教学主线展开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总结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观念展开教学活动,首先,在确定具体内容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之前,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地理解和整理,重组单元内容,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建构同时,对内容重组之后,可以减少原来课时安排,将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查漏补缺,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在实践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基于学生的发展观念来展开数学教学,单元整体教学具有很大的探索和研究价值参考文献[1]任宁,李亦儿.整体推进定序列 多元途径破难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单元整体教学思考[J].江西教育,2021(23):31-34.[2]付丽.““问题”与“单元”的最美相遇——三上“整数乘法”单元整体设计[J].小学数学教师,2021(Z1):78-82.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