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天府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设计的一些思考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03.29KB
约11页
文档ID:37750898
对天府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设计的一些思考_第1页
1/11

1 对天府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 设计的一些思考 2 图 1:天府广场区位示意图 摘摘 要要: 本文通过对天府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现有设计从空间布局、文化体现、实体要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天府广场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天府广场 设计分析 设计创新 1. 天府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天府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的城市正 中心,其形式及其在成都的地位与 北京天安门广场相似 它是成都城市交通的枢纽,是 市民休闲、娱乐、集会、游览的重 要场所,也是成都展示文明精华、 城市个性和独特魅力的第一窗口 1.2 历史背景与发展沿革 如今天府广场的所在区域在近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 一直都是蜀国皇城的一 部分,1970 年“皇城”的护城河被填平用以修筑地下防空工事,老皇城遭到破坏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老皇城区域修建了布局状若“忠”字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展 览馆”和巨型毛主席塑像,并形成了如今广场的雏形,被称为人民南路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社会经济有了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 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广场的建设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1997 年2 月市政府批准 成立“成都市人民南路东西广场改造建设指挥部”, 对人民南路东西广场进行拆 迁, 拆除了广场两侧的民居,中心广场得以扩建 2001年就新天府广场方案向全球招标设计,最终法国设计单位AREP公司的 “太极广场”方案被采纳2007年新的天府广场修建竣工 图2:天府广场演变示意图 天府广场天府广场 3 1.3 广场布局与周边建筑分布 从平面空间来看,天府广场整体呈现一个“太极”图案布局,太极图曲线将广 场自然分为两部分,东广场为一个下沉式广场,西广场为一个喷泉景观,中间是太阳神鸟图案, 东西广场都以太极鱼眼 的雕塑作为核心,四角配有绿地 从立面空间来看,天府广场为平面和下沉混合式的立体式广场地下一层为 商场和文化中心,包括地下购物中心;地下二层为停车场,与周边大厦相联通, 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地下停车场;地下三层为地铁站和变电站 天府广场周边建筑布局基本如下图所示 图5:天府广场周边建筑布局示意图 2.天府广场现行设计天府广场现行设计分析分析 图4:天府广场立面空间布局图 图3:天府广场平面布局图4 2.1 广场体量与空间形制分析 天府广场的总体规划面积为69000平方米。

规划设计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北 起骡马市,南至红照壁,东达顺城街,西止东城根街的规划区内的控规层次的城 市设计;二是仅限于天府广场周边规划设计范围(北起人民东、西路,南至东、 西御街,东抵宾隆街,西到小河街)的核心区的详规层次的城市设计 新天府广场的东侧主要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下沉式广场, 它不但是新天府 广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也是天府广场地铁站的入口,下沉广场上将设置6个出 入口 2.2 广场文化体现分析 天府广场确定了“天府之国,上善之都”这一主题,采用了“和谐太极”的景观 设计方案, 其主题的确定源于对其所在城市——成都的“三上”之说, 即上古之都、 上游之都、上善之都 广场的“太极”图案象征其和谐与发展;而“太阳神鸟”雕塑则直接来源于金沙 出土的珍贵文物,是巴蜀文明的代表;两条飞龙喷泉的鱼眼雕塑象征中华民族文 化的两大主体文化——黄河文化龙和长江文化龙; 同时还设计了展现蜀文化的十 二文化灯柱 图6:天府广场的文化表现 2.3 广场实体要素分析 2.3.1基面 天府广场面积为8万多平方米,尺度较大,但由于它的等级较高,功能复合, 空间组成形式丰富,并不显得空旷 天府广场基面为人工营造的局部下沉式,赋与地下层各异的功能,充分利用 了地下空间,基面高差变化赋予广场戏剧性的效果。

2.3.2边围 边围是指围合广场的建筑立面或整个实体 天府广场由四条交通性道路围合 而成,可以看作是完全开敞的,因此边围的形态、肌理、开口与视角由于距离相5 去甚远而对广场影响不大 2.3.3重音 重音是指在空间里具有特殊意义的构筑物,构成了一个城市广场的基本含 义 天府广场的重音为其正北方向所对的市政府与科技展览馆由于处于天府广 场的中轴线上及两侧均衡分布,所以有助于加强空间轴向,并成为广场视线的焦 点市政府与科技展览馆同时也赋予天府广场一定的政治及展览的性质 2.3.4小品及辅助设施 天府广场的小品装饰主要为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雕塑、喷泉、绿化、水池、 路灯及座椅等, 它们是广场文化内涵最主要的载体并起到了划分空间组织活动的 作用 天府广场类似于基面的装饰主要为水池和草坪, 起到了划分空间和景观构图 的作用; 一些比较低矮的座椅和雕塑, 为观赏者提供了游览和休憩的内容及设施; 高于1.8米的景观小品有“飞龙喷泉雕塑”、 “太阳神鸟”等, 作为中心景观的雕塑和 起到界定空间作用的文化灯柱及广场路灯 图7:广场实体要素 2.4 广场与周边建筑群的关系分析 广场北侧为毛主席雕像和四川科技馆(原“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 ,与广 场共同呈现“忠”字形,为典型的苏联风格建筑,可以说是天府广场的主要背景, 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南侧紧邻成都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干道——人民南路, 视野可延伸至南段 远处天府立交南侧人民南路两旁分别为高层建筑城市之心和百扬大厦(远东百 货) 广场东侧为锦城艺术宫和人保大厦(摩尔百盛) 其中,锦城艺术宫于一九 八七年正式投入使用,占地18850平方米,是一座能满足国内外各类文艺团体演 出、放映电影、举办展览及会议、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现代化多功能的大型文化 场所 广场西侧为皇城清真寺,是市内唯一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系1998年11月由6 原皇城清真寺移建而至,占地6.13亩,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融阿拉伯建筑 风格与仿明清建筑风格为一体 图8:广场周边建筑 3.天府广场天府广场设计特色及不足分析设计特色及不足分析 3.1 天府广场设计特色 3.1.1 下沉式广场空间 立体式广场是当今广场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通过空间的下沉和上升等变化 营造立体化、多功能的广场空间 新天府广场的东侧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下沉式广场, 占地近11000平方米 由于天府广场的主广场尺度较大,视野十分开阔,为了打破巨空间的空旷感和视 觉的单一感,设计师巧妙得设计了一个下沉式子广场,运用垂直高差的手法分隔 空间,以取得空间和视觉效果的变化。

这个下沉广场拥有东鱼眼雕塑、川西民居 风格的玻璃屋、云形水瀑、流水以及小桥等景观 此外,下沉式广场不但是新天府广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也是天府广场地铁 站的入口,下沉广场上将设置六个出入口,并有楼梯和自动扶梯与天府广场地下 的商业空间和地铁站点相连接 图9:下沉式广场设计 7 3.1.2 水景的运用 天府广场广泛运用了水景这一设计元素,突出展现了成都的水文化千 姿百态的水在天府广场组成了一个极具灵性的世界, 这里有水池,有河渠, 有喷 泉, 有城市瀑布, 也有水景世界较重要的水景, 一是设计有包涵成都丰富的水 文化历史, 水, 白天反射光影、 雕像, 夜间则变成光束的来源, 光与影的结合给天 府广场带来一首美妙的变奏曲 图10:水景设计 3.1.3 布局寓意与文化的衔接 天府广场整体呈现一个“太极图”的图案布局,并通过“金沙神鸟”、“蜀文化 立柱”等元素的设计力求展现成都的地域文化应该说,广场通过设计展现出了 成都特有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达到了建筑本身与文化诉求的统一 3.2 天府广场设计不足 3.2.1 广场文化特色表现力不足 天府广场最大的设计亮点在于整体的“太极”图案成都平原是道教文化的 发源地,“太极”所体现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既体现了道文化的精髓,也 展现了成都从容的城市品格,是成都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但笔者认为,一方面,将太极图案作为广场最重要的设计元素,从一定程8 度上来讲,这样的设计淡化了成都古蜀文化的表现力,也减弱了人民对成都文明 古城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太极图案是整个广场的布局,但作为游客,站在广场 之中是看不出这一图案的,必须从高处俯视才能观赏到这一寓意深远的景观,而 广场缺少一个这样良好的观景角度 此外,广场的颜色设计以灰色为主调,小品装饰及辅助设施则以黄色(金 色)和绿色为主金色为金沙文化的代表;绿色为古蜀青铜器文化的代表笔者 认为, 其中绿色的运用不太协调, 特别是十二根绿色文化立柱的设计, 较为突兀 3.2.2 广场与周边建筑群缺乏协调性 广场周边建筑群的建筑年代、建筑风格、建筑高度以及外立面色调、材质 都有较大的差异,不能与广场形成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天府广场的一 大缺陷虽然广场四周均有交通性道路将广场与建筑隔开,但建筑风格的不协调 性仍对广场的整体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周边建筑功能对广场的人流性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功能越多 样,广场的活动就越多样,从而对游人的吸引力越大天府广场周边建筑的功能 主要为商业、展览、行政其中,商业氛围的打造有待提高。

表 1:天府广场周边建筑比较 建筑名称 建筑年代 建筑层数 建筑功能 外立面材质 外立面颜色 四 川 科 技 馆 70 年代 5 层 展览 瓷砖 黄色、橙色 锦 城 艺 术 宫 80 年代 3 层 音乐厅 大理石 灰、暗红 城市之心 2003 年 30 层 书城+写字 楼 玻璃立面 银灰 百扬大厦 2011 年 37 层 商场+写字 楼 大 理 石 + 玻 璃 黄褐、银色 摩尔百盛 90 年代 30 层 商场+写字 楼 瓷砖、玻璃 白+银色 3.2.3 交通布局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 天府广场是成都市放射加环状路网的中心点,是几条城市主干道的聚集点, 如蜀都大道、人民中路、人民男路,东城根街、顺城街、羊市街、东西御街等 目前, 道路宽度从 35 m 至 50 m 不等, 各路口均为灯控. 部分交叉口限制了左转, 部分路段实行单向交通 广场的改造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此区域的交通,如下穿隧道的修建以及天 府广场地下停车场的设计等但随着近几年车辆的增多,广场周边的交通情况仍 并不十分理想根据现状调查,人民中路双向车流量为 3587pcu/h,人民南路双 向车流量为 5320 pcu/h。

广场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交通系统的优化与升级 4.对天府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对天府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设计思路的几点创想设计思路的几点创想 在对天府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现行设计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在此提 出自己在设计思路方面的几点想法与建议 4.1 广场设计元素——古老蜀文化与现代包容性的体现 9 作为“天府之国”成都展现城市形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窗口,天府广场的 设计应充分体现成都的城市特质与城市文化, 广场的设计元素应充分表现成都的 地方特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这里是成都的名片,过目不忘 那么, 成都的城市特质究竟何在?设计元素应以何种为重点呢?成都的城市 特征多种多样,比如: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国文化、古蜀文化、金沙文化;现代成 都所体现出的休闲性与包容性;代表成都特色的熊猫文化、美食文化等等但设 计元素的选择不能一把抓,把所有的元素都堆砌在一起就会失去原有的特色 笔者认为,可以突出表现两个重要的元素:古蜀文化、城市包容 4.1.1 古蜀文化 成都,三千年来城池未变,城名未改从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宝墩遗址、 古城遗址、鱼凫村遗址、芒城遗址、双河遗址、紫竹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 等大量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 古蜀时候蜀地文明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大概说来, 蚕丛、柏灌时代是采集经济为主的生活;鱼凫时期是渔猎经济为主的生活;杜宇 则已进入以农业为主的时代,体现农业生产水平的农耕生产工具已经比较发达, 新石器时代就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因杜宇重视兴修水利而进一步发展 三星堆、金沙文化遗址,以及成都平原一系列的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以成 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