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兰若试茶歌》与常德茶文化谢艳 徐仲溪 *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410128)摘 要:本文从茶诗歌的由来、《西山兰若试茶歌》作于常德及此茶诗歌全文赏析三方面着手,旨在阐明常德茶文化历史悠久,据此茶诗歌可以剖析常德首次炒青茶的制作方法及炒青的美妙之处,且此茶诗歌已经隐约暗含佛教追求顺其自然、淡泊宁静、和谐相成的茶文化关键词:刘禹锡;茶歌;常德;茶文化诗歌中常吟咏春、夏、秋、冬、日、月、风、花、雨、雪、草、柳、树 、鸟、山、水、云等,刘禹锡所作的《西山兰若试茶歌》道的却是雅俗共赏的茶这首茶史上记载较早的茶诗歌对茶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常德茶文化的历史追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茶诗歌的由来纵观茶史,茶歌与茶诗词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衍生出来的一种茶文化现象茶诗歌的由来,大致包括一是由诗而歌,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二是由谣而歌,即由民谣经文人加工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变成民间歌词;三是由茶农、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各种民族的民歌,各具千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于由诗而歌,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歌里有“姜桂茶荈出巴蜀”的词句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西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的叙述中,得知陆羽茶歌是最早的茶歌。
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诗》中有皎然《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宋代较多的茶歌是由茶叶诗词而传唱为茶歌的,如熊蕃在《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就提到先朝漕司修睦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至于由谣而歌,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广为流传的《贡茶鲥鱼歌》,这首歌是正德九年(公元 1514 年)按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变为歌的而由茶农茶工们自己创造的民歌或山歌,在江西、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省的方志中都有很多记载,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茶劳动中的歌 [1]二、《西山兰若试茶歌》作于常德刘禹锡(772-842),唐代中晚期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家庭,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唐宪宗元和年间,因主张革新政治受贬,由监察御史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所作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是茶史上一篇很珍贵的文献,因其在历代茶事记载中首次叙述了炒青茶的制作,是公认的我国炒青绿茶加工方法的最早史料它的写作地点也固然倍受一些学者的关注,王威廉、周靖民在《中国茶叶》(1982年 5 期)上发表“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作于何地”一文,论述此诗歌作于连州(广东)、苏州(江苏)、夔州(四川)、和州(安徽)等地的可能性很小;浔州(广西)和筠连(四川)两地刘从未去过,可以排除;而汝州(河南)因本非产茶地区,也不可能。
王威廉等从写诗的可能性、写作地点的确证以及旁证,通过较详细地反复考证,确认《西山兰若试茶歌》作于朗州(今湖南常德)在唐代已出现多种茶类,根据茶类的演变史,当时虽以团饼茶为主,流行“蒸青”制茶法,即先将采下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一下,然后用杵臼捣碎蒸过的茶叶,再把它拍或压制成团饼,最后将茶饼穿起来,焙干、封存,以备饮用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一句,说明少数地区出现了散茶炒青绿茶工艺,此诗被认为是中唐时出现炒青绿茶之佐证,其所在地则被认为是炒青绿茶原始地 [2-4]据有关专家考证,西山即现在的常德石门罗坪西山垭罗坪乡自古就产茶叶,该乡红鱼溪村有一株树龄至少在 300 年上,高3.2 米、冠径 11.8 米的古茶树石门山区自古以来流行“炒青”茶叶加工法,在刘禹锡之前尚无记载这种现摘现炒的“炒青”制茶法迄今为止,加工绿茶仍然沿用炒青工艺,只是有所发展变化和创新完善我国绿茶能够享誉世界、经久不息,与独具特色的炒青工艺有着举足轻重的关联三、《西山兰若试茶歌》赏析刘禹锡居住在常德十年(公元 806 年至 815 年),嗜好茶,对西山寺庙后竹荫处生长的好茶盛赞不绝,为了喝到上好春茶初春即赶赴西山寺,僧人亲自采摘新芽,即摘即炒即泡请刘禹锡试饮,欣喜之余,于是写下脍炙人口的赞茶诗歌《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此诗辞趣翩翩、云霞满纸、活色生香,把茶的采、制、煮、看(茶芽、汤花)、尝、闻(炒香、茶香)及其功效都描述得生动形象,整个美妙的画面跃然纸上,宛如身临其境,与作者同品这上等好茶一样不仅诗歌本身描述手法独特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描绘了炒青的好处,是我们了解唐代制作炒青的珍贵资料,首次记载了常德以“炒青”方法制作绿茶,更是叙述了佛教茶文化宁静自然的真谛 [5]诗歌前十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西山寺庙炒青的情境,讲述了采茶、泡出茶汤、品茶、闻香的全过程诗人到寺庙去拜访僧人,僧人立即亲自到寺庙后面的茶园采摘新生茶芽“鹰嘴”并立刻炒、煮的过程:“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人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一会儿就炒得满室茶香,便往鼎里倒入适量的金沙水。
鼎中茶水的沸腾声,如同松涛乍起;冲到碗里茶的雾气就像白云一样缭绕,茶汤面上的白沫宛如花一样在碗中漂动还论及茶的功效,幽长扑鼻的茶香使酒意马上消散了,清高的茶香渗透入骨将胸中的一切烦恼都扫除了 [5]接下来八句,对茶树栽培环境除肯定“山南山北气候各不一样”之外,提出“都没有竹下莓台地茶叶好”之说,茶树喜温喜湿耐荫,茶竹间作,茶树适度庇荫,茶叶品质提升并说炎帝虽尝过茶,但不懂煮茶的方法;桐君虽著有《采茶录》,但不知道茶的味道所以他再次描绘新芽初泡杯中的美妙,生动逼真,“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赞叹这种新创的现采现炒方法简直妙不可言,既方便快捷又立竿见影,一举两得通过这种方法制成的炒青绿茶,它的香味连木兰花香沾露也赶不上,它的颜色比那临波瑶草还要碧绿,真是无与伦比这一段着重赞美炒青方法的创造,诗人高度赞扬了僧人们的此种制茶技术 [5,6] 最后八句,作者借僧人的口吻,介绍了炒青的品茗环境、原料要求、煮茶用水和煮茶器具等的特点要点就是要在像寺庙这样幽寂的地方,用刚刚采来的新芽招待嘉宾,才能吃出它的美味否则寄往住所,新鲜茶叶搁置时间久了,还用普通的井水和铜炉来烹煮,鲜味就大减了。
更何况像那么远的四川蒙顶茶、浙江顾渚山的紫笋茶,做好了经过长途颠簸运输远远地送来,就算再好的茶叶也要受损没有新鲜味了想要真正领略到这炒青的淸醇味道,只有山区种茶人才能尝到真正的茶味 [5]结语茶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件 [7],更是人生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之一,茶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古人又常以诗咏物,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孔夫子曾经总结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8]因此《西山兰若试茶歌》在某方面可以反应当时的生活背景和作者的处境,常德首次加工炒青茶源于此,且佛教茶文化洋溢在诗句字里行间,此诗与常德的茶文化息息相关,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参考文献:[1] 徐荣铨.漫谈茶歌[J]. 茶博览, 2010(04): 78.[2] 成立.《西山兰若试茶歌》写作地方的数学判断[J]. [3] 李家光.《西山兰若试茶歌》地名考疑_[J]. [4] 王威廉,周靖民.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作于何地[J]. [5] 佚名.《西山兰若试茶歌》赏析[J]. 中国茶叶, 2014(01): 33.[6] 菜丛.文人与茶[J].茶博览,44.[7] 李树新.开门七件事文化熟语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9(02):86.[8] 王丽萍.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义辨析[J].时代文学,2006(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