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35KB
约7页
文档ID:467262047
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_第1页
1/7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改革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主线性的调节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二.课标规定:人类历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助于学生结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学习,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结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结识国内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三.题型特点:通过回忆近六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选修一的试题,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发既有如下特1.从考察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 ;2.从考察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特别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3.从考察方式上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4.从设问方式上看:一般为两问(分值分派为8、7分或5、10分,9、6分),重要以考察改革之背景(因素、目的)、特点、影响(作用)为主;四.应对方略:1、掌握基本的解题措施和技能(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等) 2、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考察特点、内容、方式、设问等) 3、理解试题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 4、注意史观(如唯物史观)、史法(如比较史学研究措施)在解题中的应用  五.具体措施:(1)思维建模法:虽然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但我们仍然可以把教科书上讲的古今中外九次改革重新整合,建立思维模型,从而把握解题规律。

一)、改革的分类以不同的原则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改革的限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主线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节;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主线性变化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2)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2)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重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的改革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节、改革开放(二)、改革的因素(背景)分析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本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因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克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长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三)、改革的成败因素归纳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因素:(1)改革自身顺应时代潮流---主线因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坚定意志、灵活决策4、失败改革的共同因素:(1)改革的局限性: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不能从主线上解决问题,(2)改革者自身的局限:用人不当、措施不当(3)反对势力的强大5.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1)与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否妥当和符合当时实际状况(2)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改革派力量与否足够强大)(3)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与否支持)(4)改革的方略方针与用人与否得当(5)与否触犯人民的利益(6)国际环境(外部环境)与否有利(四)、有关改革的评价:1.原则:①坚持社会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历史的原则; 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引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④注重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尔性的关系; ⑤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⑥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与否得以维持。

⑦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原则重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自身所达到的目的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与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2.基本思路: ①一方面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规定;         ②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限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规定3.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五)、改革对我们的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种国家,每一种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规定和产物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波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也许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敢于改革的同步,要具有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可以战胜旧事物③对改革的具体规定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2)、史观引领法:新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强调的历史核心价值观是文明、发展、公平、进步、现代化、交流、融合,这在选修一高考命题中也有体现,如高考刘晏改革体现公平、进步;高考盟旗制度体现文明、发展;高考王莽改制从背面体现进步、发展。

高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体现现代化高考魏晋法律改革体现法治……因此,在选修一的学习和解题中,不可忽视新史观的引领作用新史观视野下的选修一文明史观: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化史观:俄、日、中、埃的改革如何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原发型与传导型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视野下和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俄、日、中、埃改革)社会史观:改革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反思例1: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15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但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体现出很大的差别性和多样性一)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    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公司、重工业和基本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公司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3、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增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①颁布“一二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②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③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都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级别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某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种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规定实行君主立宪,表白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理性化    1、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2、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多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剧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增进了思想启蒙,启动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遗产四)军事上:现代化1、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善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行武士道教育,只对天皇负责 2、戊戌变法:裁汰绿营,西法练兵,一定限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五)社会生活上:文明化、都市化   1、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例2.多种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节了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摸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同步,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ﻫ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以工代赈,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和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河谷工程、整体规划水土保持、粮食生产、水库、发电、交通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ﻫ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辞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步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互相借鉴,阐明市场和筹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例3.用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1、革命史观: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现代化史观:对中国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全球史观: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畴内扩展的具体体现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老式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3)、课外延伸法: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通过研究大学教材,梳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从拓宽学生史学视野的角度,我觉得,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如下改革:(中)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武帝币制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两税法、张居正一条鞭法、考成法、开中法、养廉银制度、改土归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改革、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张之洞湖北新政、癸卯学制、壬戌学制、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土地改革、西藏的农奴制改革 (外)大化改新、彼得大帝改革、斯托雷平改革、勃鲁姆改革、日本、德国战后民主化改革、撒切尔改革、里根改革、现代公司改革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