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单元测试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以人为尊#以仁为本#以民为贵  礼教的核心是:( ) 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父子有亲#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  会稳定和有秩序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 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 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 的群体的纲纪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 )  天人合一  文化的价值是由文化的属性决定的,具体功能  有 ( )  教育功能#认知功能# 应用功能  文化的概念包括 (  ) 狭义文化#广义文化#以文化人 #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包括  ( ) 以民为贵# 以人为尊#以仁为本  中国传统以民为贵思想包括( ) 敬天爱民#重视民意#革命思想#民为邦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德重义思想包括 ( ) 礼教传统#伦理精神# 道德准则  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要素包括 ( )  知#仁#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持中贵和思想包括 ( ) 中庸之道 #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普遍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 ( ) 人与人的和谐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  实践理性包括( ) 身体力行#经验理性#经世致用  实事求是原指 ( ) 求是学风#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 以人为本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  ( )  《周易.贲》  “文”不包括( ) 物文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  的核心是( )  “易”、“道”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  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 )  中和为美        第二章单元测试    孔子关于“仁”着重于讲其:  自我修养  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  性相近  孔子关于“仁”的定义是: 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 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儒家的核心概念是:  仁  对“仁”的理解的关键是:  实践  孔子关于“仁”的说法都是一  些教训。
  
                              错  良知一词最早出自:  《孟子》  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一个: 是非之心  在王阳明看来,宇宙的根本是: 良知  “心外无物”的“物”是指:  事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  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 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草木瓦石没有良知  错  古代承认“天人合一”的学派  主要有:  儒家和道家  “天”在儒家那里主要的涵义  指:  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  天  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人是:  张载  “天人合一”包括: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  诸方面的和谐  天是人事活动的范围和底线  对        “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浓厚的  人文主义内核  对  本讲中认为历史上解释“仁”的意义,典型的有:  (  )  《中庸》,“肫肫其仁”樊迟问仁,子曰:  “仁者爱人” 朱子《语类》,“仁者,心之 德,爱之理”  本讲中认为,“仁”的含义中有(  ) 现实的出发点#普遍的道理# 具体的说辞#难  以达到的目标  孔子曾这样概括他的一生,“吾十有五而( ),  三十而立,四十(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  ( ),七十( )  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本讲中认为天的含义包括(  )  神性义#自然义#道德义  天人合一的含义包括( )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  的和谐  本讲中认为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是(  ) “知行合一”#“心即理”# “致良知“  本讲中认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有(  )  内省#反躬  近代太虚法师提出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步骤为:  (  )  存省良知# 运用良知#完成良知#  悟得良知  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是(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 是格物# 知善知恶是良知  本讲中认为运用良知于生活世界,即将平常人  眼中的自然世界,转变为(  )  道德世界#价值世界   第三章单元测试   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 ( )  史官  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 ) 清虚卑弱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 ) 无神论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 )  推己及人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 ) 治人事天莫若啬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道德经》  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道德经》是一部讲 治国管理的书  在《道德经》中, 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  反向思维# 相反相成#祸福相依  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正确的是 (  有所不为#不多为#不妄为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道德经》评价的是 (  )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编年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列对于 “道”的认识属于《道德经》观点的有  ( )  天之道,利而不害#弱者,道之用  《史记》中哪些部分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  事 ( )  老子韩非列传#孔子世家  视频中提到了下列哪些人物是典型的儒道互补  ( )  苏轼#陶渊明#李白  以下哪些说法是对《道德经》的评价( ) 帝王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像一口永不枯竭的  井  视频中提到后人认为《道德经》是一本什么书  ( )  哲学书#烹调书#兵书  《道德经》给侯王讲的内容主要是( ) 人生的境界#领导的智慧#治国之道  《道德经》中水的品格包括(  ) 与善仁#善利万物而不争#心善渊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不争”包括( ) 处下不争# 有秩序不争#有边界不争  除第八章“上善若水”这一章外,《道德经》其  他章节还提到水的什么品格( )  柔弱胜刚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反者道之动”从以下哪几个方面来解释(  ) 祸福相依#无用之用#无为之为  以下哪些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的水的品格  ( )  动善时#心善渊#言善信   第四章单元测试   庄子笔下的“大鱼”可以喻指什么?( ) 大道或身怀大道之人  “鲲鹏寓言”中的“鹏”可喻指以下哪个人?(  )  孔子  《逍遥游》中将“鲲鹏寓言”讲述了几遍?(  )  三遍  下面哪种说法在《齐物论》之“三问三不知”寓  言中未出现?( )  孰知正见  《齐物论》的“天籁寓言”中南郭子綦没有提到  下面哪一种籁?( )  道籁  地籁是风吹何处窍穴而发出的声响?( ) 百围之木  “吾丧我”的含义不包含以下哪一项?( ) 以自为是  《养生主》篇的题旨是什么?( ) 养性为主  “庖丁解牛”寓言中的“庖丁”可喻指以下哪种人? 治国者        ( )  下面四者中含义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 悬解  鹏的图南之志喻指什么( ) 孔子生发南面为王之志  楚狂接舆过孔子车前,高唱“凤之歌”,故事出  现在下面哪部书中(  )  《庄子》#《论语》  下面哪些观点首先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  内圣外王# 玄圣素王  关于鲲鹏寓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鲲鹏寓言应该在政治的场景下来理解 #庄子将  鲲鹏寓言共讲了 3 次# 鹏能够包容蜩与学鸠的 小# 3 次的讲法各不相同  下面的表述与古典正义观相一致的是( ) 人以群分是一个自然事实#各正性命#给每个  人与其天性相符的东西  天籁寓言中南郭子綦讲到了下面哪些内容(  )  天籁#地籁#吾丧我  下面哪些形象是庄子笔下的“大”物( ) 鲲#百围之木#鹏#任公子所得之鱼  下面哪些情节是视频中讲解庖丁解牛寓言时,  提到的关键情节( )  道与术的先后关系#庖丁是何人#庖丁的刀  文惠君观庖丁解牛的收获有哪些( )  如何养生#如何治国  以下哪些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的水的品格  (  )  心善渊 #动善时#言善信   第五章单元测试   “佛”意思是什么? 智者 、觉者  释迦牟尼是那个国家的人?  古印度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什么时间? 西汉末、东汉初  佛教传入中国后行健的第一座寺院是: 白马寺  “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  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果然火化之后“薪灭形 碎,唯舌不灰”,是哪位高僧所言?  鸠摩罗什  达摩初到中国,于建业城会见谁? 梁武帝  玄奘西行求法回到长安后,除了翻译佛经,还  撰写了一部:  《大唐西域记》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是谁的言论?  慧能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  远地自偏”是谁的诗句?  陶渊明        佛祖“灵山拈花微笑”,确立了什么样的说法方  式?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释迦牟尼的成佛之路,经历了哪些( ) 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苦行#菩提树下自悟#  禅定  下列与鸠摩罗什有关的( ) 口吐莲花#汉传佛教奠基人#佛经翻译家#草堂  寺  中国本土僧人前往印度求法者(  ) 曹魏时代的朱士行#后秦时期的姚兴#东晋的  法显  佛祖灵山“拈花微笑”,确立了禅宗什么样的传  法方式( )  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见月忘指”启示人们( ) 要探究文字背后的深意#不要执着于文字解说  #“指”代表方法、途径#“月”代表目的  关于达摩祖师的典故和公案一直在民间广为传  颂,下面与其有关的是( )  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初见梁武#一苇渡江  达摩与慧可关于“安心”的问答,形象地阐释了  一个道理(  )  向他人诉说来寻求解脱,基本是行不通的#所  有的烦恼,皆源于人的内心#寻求解脱的方法 是内省、自悟  苏轼的故事,形象地阐释了什么道理( ) 成佛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开悟的过程#自性即佛  性#揭示出人类心灵主体的高度自我觉悟#心 中有佛,世人皆佛  下列哪些属于“顿悟成佛”的修行法门( ) 行走坐卧皆为修禅#保持一颗平常心#当头棒  喝  两宋以后,禅宗称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有机部分  主要是融合了哪种思想( )  ,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第六章单元测试   《诗经》中的诗歌产生于什么  时期?( )  公元前 1046 年到公元前 550 年  《诗经》分为哪三个部分?(  )  风、雅、颂  诗经共收录多少篇诗歌?(  )  305 篇  《蒹葭》中的“蒹葭”是指什  么植物?( )  芦苇  《诗经》里的诗歌在形式上没  错         有章节的重复。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  出自秦风《秦风蒹葭》  对  元曲分为哪两部分?( ) 散曲和杂剧  散曲分为哪两部分?( ) 小令和套数  以下哪一首是散曲作品?(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感天动地窦娥冤》的作者是  谁?( )  关汉卿  元代杂剧是汇融了歌唱、舞蹈、  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 综合艺术,是中国戏剧臻于成 熟的标志  对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郑光祖、  白朴、马致远  对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在大  观园里宝玉和黛玉看的是什么 书?( )  《牡丹亭》和《西厢记》  “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  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是形容谁的?( )  薛宝钗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里,被  薛宝钗斥为杂书的是什么书?  ( )  《牡丹亭》和《西厢记》  《红楼梦》中《终身误》写道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 石前盟”中“木石前盟”是指 谁和谁的爱情?( )  贾宝玉和林黛玉         《红楼梦》用一百二十回的章  目,来诠释了贾宝玉与薛宝钗 相知、相恋的经过和结果  错  按乐调的不同,诗经中的作品可以分为(  )三类  风#雅#颂  以下属于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先秦古籍的有(  )  《春秋》#《诗》#《乐》#《书》  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