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它表示:一国为了进口所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n它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因素n也可以认为,它反映了一国在不同的相对n价格水平下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n一国的提供曲线可以从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以及相对商品价格中推导出(更严格的推导在附录中给出)nB 国家1的提供曲线的推导和形状n在图4.3的左图中,国家1最初处于非贸易状态(自给自足)补充:A. 马歇尔(1842-1924)n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1890年)被看作是标准的经济学教科书n生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数学教师n此后相继在两所大学人之后又回到剑桥,直到退休n它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奠基人,又是著名的《经济学杂志》的发起人,还曾经任职皇家劳工委员会n马歇尔学说体系的方法论以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函数分析为特征n由于他把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和与之相对立的边际主义结合起来,因此又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补充:F. Y. 埃奇沃思(1845-1926)n生于爱尔兰,毕业于牛津大学毕业后在伦敦大学任逻辑学讲师,后升为教授n曾被选为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副主席,皇家统计学会主席,英国科学院院士。
n撰写统计学论文70多篇,涉及变差分析,随机过程,多元分析和相关分析图4.3 国家1提供曲线的推导Y Ⅲ Ⅰ 提供曲线 E H PB=1 E A 60 G F PF=1/2 PF=1/2 C B PB=1 H PA=1/4 G C 0 10 30 50 70 95 130 X 0 20 40 60 Xn如果贸易在PB=Px/Py=1条件下发生,国家1的生产将移至B点。
n在贸易中,用60X交换60Y,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Ⅲ上的E点n这样,可以得到右图中的E点n连接原点、E点、H点以及其他点,就可以得到右图中的国家1的提供曲线n在图4.3中,国家1的提供曲线位于自给自足价格线PA=1/4上方,凸向X轴n这表明X轴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n国家1为了出口更多的X,就必须提高Px/Pyn这个比率,如当PB=1时出口60X,多于PF=1/2时出口的40Xn但是增加的数量越来越少n原因在于:①国家1在生产更多X时会面临机会成本递增的问题;n②伴随贸易,国家1消费的Y更多(由于进口)X更少(由于出口),X的边际效用就越高于Y的边际效用nC 国家2的提供曲线的推导和形状(省略)4.4 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与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n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点确定了两国在开展贸易时的贸易均衡相对价格n只有在均衡贸易价格水平上两国贸易才能达到平衡,在其他任何价格水平上,对于两种商品的进口和出口意愿都不会相等n这就给相对商品价格一个向均衡水平移动的压力(图4.5)n图4.5中的提供曲线是图4.3和图4.4中得到图4.5 贸易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Y 国家1 PB=PB’=1 60 G’ E’ E 国家2 40 C’ H’ PF=1/2 20 H PA=1/4 C G 0 10 20 30 40 50 60 Xn的国家1和国家2的提供曲线。
n它们相交于E点,均衡点相对价格为Px/Py=PB=1n在这里,国家1用60X交换60Y,而国家2正好用60Y交换60Xn这样,贸易就达到了均衡n其他任何Px/Py比率都不能使贸易达到均衡n如PF=1/2时,国家1愿意出口40X(H点),低于国家2在这个价格下愿意进口的数量(这里没有画出,是PF与国家2提供曲线的交点)n在PF=1/2时,国家2对X的超额进口需求将会使Px/Py上升,这会使国家1增加X的出口供给(沿着A国的提供曲线向上移动),国家2也会减少对X的进口需求(国家2沿着提供曲线向下移动),这种移动会持续到供给和需求在PB达到平衡4.5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关系n我们也可以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来说明两个国家的均衡,如图4.6n这样可以说明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的关系n图4.6中的S表示国家1对于商品X的出口供给曲线,D表示国家2对于X的进口需求曲线n在Px/Py=1/4时,国家1出口为零(A点),Px/Py=1/2时,出口为40(H点),Px/Py=1图4.6 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和局部均衡分析Px/Py S 过度供给1·1/2 R’ R1 E½ H H’ D 过度需求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Xn时,出口为60(E点),当Px/Py=1.5时,出口为70。
n从需求角度看,Px/Py=1时,国家2对X的进口需求为60,Px/Py=1/2时,需求为120,Px/Py=1.5时,需求只有40n在D与S相交的E点,均衡相对价格为Px/Py=1,X的出口量为60n在其他任何一点,或者有超额供给,或者有超额需求,这都会使Px/Py向均衡水平移动n以上解释也适用于对于Y的分析n图4.6和图4.5要说明的情况和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它们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异n图4.5是一般均衡分析,它考虑了包括X在内的所有市场n而图4.6(局部均衡分析)只分析了X的市场,并没有考虑与其他市场的联系n一般而言,局部均衡分析只用来做第一步的近似分析,如果要获得完整的答案,还要做进一步的一般均衡分析4.6 贸易条件nA 贸易条件的定义和度量n一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n在一个两国世界中,一国的出口正是其贸易伙伴的进口,因此一国的贸易条件等于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n在一个具有多种贸易商品的世界中,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该国n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n由于供给和需求情况的变化,提供曲线也会发生移动,从而会改变贸易额和贸易条件。
n通常,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是指该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其他进口商品价格有所提高nB 对贸易条件的说明n由于国家1出口商品X,进口商品Y,因此An国的贸易条件表示为Px/Py,在图4.5中贸易条件是Px/Py=PB=1(或100)n国家2出口Y,进口X,国家2的贸易条件就是Py/Pxn需要指出的是,国家2的贸易条件正是国家1的贸易条件的倒数n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1的贸易条件从100上升到120,这意味着国家1的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了20%n这也意味着国家2的贸易条件从100恶化到83(100/120×100)n即使国家1的贸易条件提高了,也不能判断国家1的贸易状况有所好转而国家2有所恶化n因为贸易条件的变化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n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信息表4.2 部分工业国家(七国集团)的贸易条件(1972-2008年)(单位出口价值÷单位进口价值,2000年为100)国家国家197219741980198519902000200520081972-2008年变年变化的百分化的百分比比美国美国加拿大加拿大日本日本德国德国英国英国法国法国意大利意大利12396109118107101106107109811058289809010759981039078103946694102897810197841101011009410010010010010010010097114831051051041009212162100106100101-2826-43-15-1-1-5表4.3 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1972-2007年)(单位出口价值÷单位进口价值,2000年为100)区域区域1972 1974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7工业国家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非洲非洲亚洲亚洲欧洲欧洲中东中东西半球国家西半球国家110618510111294399786118101101751108910711710169901948710111598648018910010310010369109130105102103107106681071001001001001001001001019910892102140104100101----88103161107补充:弹性和提供曲线n在前面的分析中忽略了一个特征,即提供曲线的形状。
n实际上曲线的形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会改变曲线移动对贸易条件和贸易额所产生的影响n我们可以用弹性的一般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n提供曲线上不同的点的弹性可以用多种方式定义,这里用一种通常使用的方法n这种方法沿着提供曲线定义进口需求弹性,它用进口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进口相对价格变化的百分比n它与常用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类似,不同的是它指的是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价格n如补充图1所示,在提供曲线OC1上任取一点Pn从这一点出发,画一条垂直于水平轴的直线,并画一条过P点与水平轴相交的切线n弹性就可以用从原点O到垂直线与X轴的补充图1 提供曲线上的进口需求弹性 (A) (B) (C)Y进口 OC1 W P P P O S R X出口 O R S O R,Sn交点的距离除以原点到切线与X轴的交点的距离计算得出。
n在图中,进口需求弹性就是OR/OS(技术上,计算时前面应该有一个负号,这里忽略不计)n图中的三个分图表示三种不同的弹性类型nA图中的OR/OS大于1,因为OR比OS长,这时我们把提供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称之为“富有弹性”nB图中的OR比OS短,因此OR/OS小于1向下倾斜或者向后弯曲范围内的提供曲线是n“缺乏弹性”的nC图中的OR=OS(垂直线与切线是同一条线),因此提供曲线在P点是“单元弹性”的n在C图中,从原点到P的提供曲线在任意点上都是富有弹性的,这就是通常看到的提供曲线n从P点到W点(在极端的情况下,W点可能会位于纵轴上),提供曲线是缺乏弹性的n①当一国处于提供曲线上富有弹性部分时,该国进口商品相对价格的一定百分比变化n将导致其购买进口品数量更大百分比的变化n②当一国处于提供曲线上的缺乏弹性的部分时,该国进口商品相对价格的一定百分比的变化将导致其购买的进口品数量更小的百分比的变化n③在单元弹性的范围内,进口相对价格的一定百分比变化将导致进口数量相同百分比的变化n这些弹性范围为解释提供曲线的形状提供了一条途径n大家还记得,需求富有弹性意味着如果商品价格下降,总支出(或总收益,价格乘以需求总量)就会增加,因为需求数量增加的百分比大于价格下降的百分比。
n然而,在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下,与价格下降相联系的是商品总支出的减少,因为需求数量增加的百分比小于价格下降的百分比n最后,如果需求是单元弹性的,价格下降不会导致总支出的变化,因为数量增加的百分比等于价格下降的百分比 n总支出或总收益的变化与弹性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提供曲线的形状n重要的是,一国为了能够购买其进口商品就要放弃它的出口商品n在提供曲线图形中,出口数量类似于一般需求曲线关系中的总支出或总收益n因为,它表示一国为了获得进口商品而愿意放弃多少自己的产品n正如在一般需求分析中一样,花费在商品上的总支出就是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收入数量n由于出口类似于总支出,直观地看,提供曲线的形状就可与弹性联系起来n如补充图2所示,在OB部分,贸易条件从(Px/Py)1变为(Px/Py)2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n因此,该国愿意花费更多的支出在Y商品上,因为对Y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该国的出口意愿从OX1提高到OX2n由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要求该国放弃更多的出口品(是OX2而不是OX1)才能购买更多的进口品,n也就是提供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是富有弹性的,该国会从A点移到B点n提供曲线上缺乏弹性的部分为什么向下倾斜呢?n假设在F点相对价格为(PX/Py)4,然后上升为(Px/Py)5。
n该国从事贸易的愿望(用提供曲线表示)说明了,由于进口相对价格的下降,该国愿意购买更多的进口品Y(数量从Oy4增加到Oy5)n然而,由于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该国在Y补充图2 弹性范围和为了获得进口而放弃的出口量 (PxPy)5 Y进口 Y5 W G (PxPy)4 Y4 F (PxPy)3 Y3 V Y2 B (PxPy)2 (PxPy)1 Y1 A O X5 X4 X1 X2 X3 X出口n商品上只愿意有较少的支出。
n用提供曲线表示,就是该国只愿意放弃更少的出口品X,因此出口从Ox4下降到Ox5n最后,在V点单元弹性的情况是区分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分界线n在V点,即使价格发生微小的或者更大的变化,出口量Ox3也不会有什么变化n因此,在该点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会导致进口支出的变化n提供曲线的一个异常特征是曲线的向下倾斜(向后弯曲)部分n这里提供一种说明各种不同程度的弹性背后的经济行为的思路n⑴当X商品的价格相对于Y商品的价格上涨时,即Px/Py上升以及贸易价格线变得更陡时,该国的消费者就会减少X商品的购买而增加Y商品的购买n这样,该国生产的任何既定数量的X中有更多的商品被用于出口,因为本国的消费者不愿意像过去那样消费那么多X了n这种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使得提供曲线向上倾斜,在其他条件不变时,n较高的X商品的价格就对应着X的出口的增加n⑵当X商品价格相对于Y上涨时,该国的生产者也有动力生产更多的X和更少的Y,因为更高的X的价格意味着生产X比生产Y更有利可图n这种生产效应(production effect)将进一步强化替代效应,因为更高的X产出意味着有更多数量的X可用于出口。
n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更高的X的价格导致了更多数量的X的出口,生产效应n将产生一条向上倾斜的提供曲线n⑶最后,当X的相对价格上涨时,该国的实际收入也就提高了,因为该国出口的商品X可以购买到更多的Yn随着相对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实际收入的增加,该国可以购买到更多的X和Yn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收入增加而引起的本国X商品购买的增加会减少用于出口的X的数量n这种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或贸易条件效应(terms-of-trade effect)与替代n效应和生产效应在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影响出口n如果替代效应和生产效应的总合大于收入效应,提供曲线的形状就将是向上倾斜的,或者是“正常的”n如果收入效应超过了其他两种效应,提供曲线就将是向下倾斜的或向后弯曲的n如果收入效应与其他两种效应相等,提供曲线将是垂直的n补充:提供曲线上进口需求弹性的推导n为了推导提供曲线上任意一点P的进口需求弹性,参照补充图An进口需求弹性(ε)是用进口Y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除以Y的相对价格变化的百分比而得出nY的相对价格是指为了获得一单位的Y而必须放弃的出口X商品的数量n从几何图形看,在图A中,Y/X=RP/OR,且dX/dY=SR/RP。
因此,n如果符号忽略不计,则进口需求弹性就是OR/OS,或者从原点到P点出发的垂直线与X轴交点的距离除以从原点到P点出发的切线与X轴交点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