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古代美学研究成果2021年我国古代美学研究成果 本文关键词:研究成果,美学,我国古代2021年我国古代美学研究成果 本文简介:Abstract:BasedontheallaspectsofresearcharticlesofancientChineseAestheticsin2021,thispaperwillteaseoutthearticlesandconcludetheresearchtrend.Itwillalso2021年我国古代美学研究成果 本文内容: Abstract:Based on the all aspects of research articles of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in 2021, this paper will tease out the articles and conclude the research trend. It will also attach emphasis on the aspects of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s, the categories of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important Aestheticians and Aesthetic works. Keyword: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s; the categories of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Aesthetic proposition; 中国古代美学根植于古代中国富饶而独特的文化土壤中, 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生特有的感悟和体验。
对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这对于现代美学体系的建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21年,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 核心的一些审美范畴研究仍处于升温状态;在美学家和美学论着的研究方面, 有了更深一步的发掘;同时, 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和新的见解被学者们提出, 拓展了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 一、中国古代美学的宏观研究 2021年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宏观研究的着力点仍在于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讨以及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困境的思考 (一) 中华美学精神 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探讨, 一直是学术界不断升温的关注点陈望衡的《〈楚辞〉与中华美学的浪漫精神》认为, 屈原开创的中华浪漫主义美学传统有三个特点:一是理想为魂;二是象征为体;三是奇幻特色[1]这三个特点体现了中国美学三个重要的哲学立场:真善美不分;现象与本体不分;现实与理想不分[1] 肖朗的《从〈周易〉看中华美学精神的源起》一文认为, 《周易》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学论、阴阳交合的生命美学论、立象尽意的意象美学论都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主干和精髓, 当下弘扬和发展中华美学精神需要回到源头, 通过寻找和阐释传统美学的根基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2]。
(二) 中国古代美学的思想流变、转型 陈莉的《从神秘感应论到声无哀乐论》认为, 先秦两汉的儒家利用音乐和政治及自然之间的感应关系, 构建了超验性的音乐观念;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从音乐的自然属性出发, 建立了较完善的纯音乐美学思想[3]神秘感应论到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嬗变的核心所在,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摆脱政治和宗教附庸地位的转折点[3] 李增杰的《主体性的萌动象山心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发挥的促进作用》认为, 象山心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发挥的促进作用潜隐着美的现代生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的重大论题, 作者认为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审美特性的逐日独立;二、感性个体的逐次崛起;三、理性实体的逐步式微[4]主体性的萌动是引发以陆九渊的心学美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实现现代性转向的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4] (三) 古代美学的宏观审视 范明华的《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的美学向度》一文认为, 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是一种价值论的宇宙观, 它对自然现象的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价值评价主要涉及两个向度:政治伦理的向度与美学的向度[5]该文指出, 在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的视野下, 宇宙具有生生、和谐、自然三种基本审美属性, 且这种认识影响着中国美学对美和艺术本质的理解[5]。
因此, 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化了的宇宙精神或具有宇宙情怀和境界的生命精神[5] 二、美学范畴、命题的研究 2021年对美学范畴、命题的研究, 探讨得较为细致, 所涉对象广泛 (一) 无、妙 无是重要而又基本的哲学概念, 它源自老子思想中道的特性张汝伦的《中国古典艺术思想中的无》认为, 中国古人强调艺术作品本身应该体现无之大化流行, 艺术家应该在创作中体现无我境界, 因而中国古代艺术思想没有对自然模仿的主张, 也不如西方那般注重形式, 他们认为艺术归根结底出于天道和宇宙造化[6] 妙处于审美范畴大厦的第一层级, 与《老子》之道的根性相联系梁晓萍的《妙范畴探微》认为, 妙经历了从道家的哲学之思到秦汉时期侧重官能感受的感性审美之妙, 从魏晋时期人、艺品评的理性积淀之妙, 到唐宋之妙的不断丰富与元明清妙美的不断变奏在不断拓界与深化中, 妙最终提升为中华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7] (二) 美、丑 陈望衡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美》认为, 中国古代对美的理解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美在文明, 为儒家所持观点, 文明主要是善, 包括仁、礼;二是美在自然, 为道家所持观点, 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说[8]。
文章进一步指出, 中国古人提出了化, 认为化是和谐的极致, 而美学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为化, 它所产生的形象为境界[8]在作者看来, 中国美学的最高命题是美在境界从美在文明、美在自然, 到美在境界, 美经过了系列的精神超越 丑作为把握美的重要方式, 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特殊概念温一格的《另类之美丑的历史追寻》认为, 纯粹的美丑之别并不存在, 无论自然界还是文学艺术层面的美丑, 二者呈现出相互杂糅的表现[9]作者从中西方人类审美文化历史的角度, 探寻了中国古代审丑的美学史发展, 以先秦思想到元曲创作为线索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丑的认知 (三) 气 气是论述美之为美的依据, 乃中国古代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杨星映的《中华美学精神论中国古代元范畴气》认为, 气涵盖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物的生命根柢、精神现象、物质存在、宇宙动力等的认识, 形成古人最基本的自然观和宇宙观[10]作者指出, 无论是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还是理论批评, 气成为共同使用的审美范畴, 其所指称的内涵、外延大抵相同相通, 诠释着总体一致的审美意涵, 且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 其中气韵生动位居首冠, 影响深远华忠凯的《论气韵生动中所蕴含的生命美学》, 通过论述气从哲学到美学范畴的演变以及对气韵美学内涵的阐释, 进而以生命起源学说的元气论分析了自然之气、艺术家之气、艺术作品之气三者间的关系, 最后根据此三气的和同, 探寻了气韵生动所蕴含的生命内化与外化之美[11]。
(四) 象 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陈玲和刘运好的《论象外之谈及其美学意义》认为, 象外之谈说超越了玄学的言意之辩, 影响着中国美学的基本品格[12]作者进一步指出, 象外之谈的理论内涵是指主体超越言象, 妙绝思境, 对观照对象的终极真理的证悟;理论建构是以佛教之本体论为逻辑起点, 现象论为存在形式;抽象思辨则建立在对魏晋玄学的哲学本体论与现象存在论的汲取与扬弃、解构与重构上[12] 程媛媛的《浅谈我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主体间性》认为, 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意义的主体间性, 它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紧密, 其意象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感兴的主体间性特点, 其意与象的结合是我国古典美学主体间性的生成过程[13] (五) 意境 意境乃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张洋的《浅谈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 通过对意境的起源、发展, 创造与构图、笔墨、诗境的关系及作者在山水创作实践中的认识, 阐释了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该文认为意境是对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人文内涵、情感特点的重要体现, 其发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14] 陈杰的《浅议中国美学意境论兼谈摄影意境论之构建》认为, 风格、意境、品味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是意境论的理论核心, 中国美学视野下的摄影意境论构建有以下几个含义:一是概念整体上统一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是摄影艺术实践论的基础;三是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必然;四是摄影的艺术意境、艺术思维、艺术形象等的逻辑关系的梳理[15]。
三、中国古代美学家与美学论着研究 (一) 先秦两汉 1. 孔子 罗仪奎《从〈论语〉谈孔子美育思想中学之内涵》一文认为, 《论语》是认识和理解孔子美育思想的首选文献, 其中蕴含了孔子关于学的美育思想:学以致用、学以忘忧、学以成人、学以去蔽等[16]该文指出学不仅是孔子美育的手段, 更是其目的[16] 窦琪玥的《孔子音乐美学与儒家政治观》认为, 从孔子开始, 乐出现了独立于政治道德要求而被独立感知的倾向作者指出, 孔子强调音调是政治状况的反映, 他将音调从与诗乐舞合一的音乐系统中分离出来, 最高的境界无声之乐甚至排除了音调, 通过分离音乐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属性, 孔子提高了乐的地位, 但这与他的政治主张有背离之处[17] 2. 老庄 黄莎的《老子美学思想:道本体对古代.伦理实用理性的超越》一文认为, 老子以道之无有的统一作为宇宙人生的根源, 将人、地、天合于道[18]作者进而认为, 道法自然作为德之根本, 从宇宙本体的层面超越了古代.伦理实用理性的视域, 而老子以超脱现实功用关系的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 主张人们追求生命自由的朴素自然主义精神, 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人生、美和艺术之思产生了发源性的影响[18]。
梁思聪的《庄子的与物为春及其美学意义》认为与物为春是庄子美学中重要的审美体验作者强调, 在与物为春的心灵体验中, 人与物浑然一体, 感受生命的自由和喜悦, 作者认为, 庄子的与物为春启发了中国艺术精神[19] 3.《易传》 党圣元的《〈周易〉阴阳学说与和合美学观》认为, 《周易》中物一无文和相成相济说是和合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周易》把这种刚柔相济、协同配合的状态叫做太和;相杂参伍错综等刚柔性质不同的事物和谐统一于一个矛盾整体之中, 只要阴阳异类之物相遇就能产生文因此, 和合美学观念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 对传统艺术有重要的影响[20] 陈雅婧的《试论〈易传〉中关于神的美学观点对后世传神论构建的影响》认为, 《周易》的《易传》中诸多关于神的理解, 其中某些观念是后世传神论构建的雏形[21]作者通过分析《易传》中几种神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与传神论体系构建的联系, 总结了其哲学性背后的美学含义以及这种美学含义对后世艺术思想的重要影响 (二) 魏晋南北朝 1. 嵇康 黄文杰的《嵇康之养生论美学批判》一文认为, 嵇康之养生论美学是魏晋玄学的独特表现形式, 它包括四个方面:一、天道自然与本真存在之决定, 天道是自由作为本真存在的实在论基础, 对天道之分也有实现审美还原的内在依据;二、纵情失度与人生在世之解构, 以过当之人欲为表征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实存境域, 也是审美还原的现实依据;三、导养以理与审美还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