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海外辅助生殖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尊重人口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群众根本利益,完善服务保障政策,将生育水平调控并维持在适度区间,推动人口结构优化调整、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更加有序,持续增强人口资源禀赋一、 对标海外辅助生殖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一)我国取卵周期快速提升,渗透率有望接近美国2018年中国取卵周期数为68.4万个,中国IVF取卵周期总数2014-2018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5.1%,随着需求不断增长及辅助生殖服务的负担能力不断上升,2023年中国IVF取卵周期总数预计达到132.6万个,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14.2%从渗透率上看,中国辅助生殖技术的渗透率远低于美国2018年,美国辅助生殖服务的渗透率达到30.2%,同期中国渗透率仅为7.0%,但预计2023年中国渗透率将提高到9.2%二)对比日本美国,我国试管婴儿出生的比例相对较低我国目前每年试管总周期数超过100万周期一年,对应出生婴儿超过30万一年,试管婴儿占比大约2%,相对于2017年占比有所提升尽管日本新生儿总出生人口下降,但是试管婴儿出生人数和占比是提升的2018年日本试管婴儿占总新生儿出生的比重为6.2%。
三)辅助生殖加快纳入医保,极大降低患者负担,提升渗透率2023年2月国家医保局答复,将逐步把适宜的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并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提供不孕不育诊疗服务近年来辅助生殖行业利好政策频发,2022年北京医保局提出将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北京医保银川卫健委也提出对特殊家庭中年龄为40-49岁的女性,确需要实施辅助生殖技术再生育的给予6万元生育补贴随着各地医保局和商业医保逐步覆盖,辅助生殖技术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二、 我国人口发展态势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订版》预测,今后较长时期内世界人口将保持上升趋势,人口总量将从2015年的73亿上升到2030年的85亿,2050年接近100亿,发展中国家人口占比继续上升,中国人口占比持续下降世界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口发展既符合世界一般性规律,又具有自身特点,今后15年人口变动的主要趋势是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十三五时期出生人口有所增多,十四五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影响,人口增长势能减弱。
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三五后期出现短暂小幅回升后,2021—2030年间将以较快速度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到2030年,45—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少儿比重呈下降趋势十三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稳增长,2021—2030年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加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人口流动仍然活跃,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预计2016—2030年,农村向城镇累计转移人口约2亿人,转移势头有所减弱,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以瑷珲—腾冲线为界的全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保持不变,但人口将持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回归正常,家庭呈现多样化趋势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等,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稳步下降态势核心家庭(由已婚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和直系家庭(由父母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子女组成的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单人家庭、单亲家庭以及丁克家庭的比例将逐步提高。
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地区间人口变化不平衡2015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为1.17亿,占比8.5%,少数民族生育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在一些民族地区各民族人口发展不均衡,一些边境地区青壮年人口流失比较严重三、 我国人口现状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40多年来,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效缓解,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基础性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审时度势作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十二五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2015年末总人口为13.75亿人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下降至113.51,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6.1%,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1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家庭户均人口规模减少人口素质稳步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34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20.1/10万和8.1‰,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3年。
人口城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9.95%提升至2015年的56.1%,流动人口从2.21亿人增加到2.47亿人重点人群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较2010年减少了66.3%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家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四、 积极生育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落实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等多方责任,持续优化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服务管理制度,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五、 我国人口发展问题和挑战今后15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深度转型阶段,人口自身的安全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等外部系统关系的平衡都将面临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压力较大我国生育率已较长时期处于更替水平以下,虽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率有望出现短期回升,但受生育行为选择变化等因素影响,从长期看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风险。
老龄化加速的不利影响加大人口老龄化加快会明显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凸显劳动力有效供给约束,人口红利减弱,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区域间人口流动仍面临户籍、财政、土地等改革不到位形成的制度性约束,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不衔接、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问题依然突出,不利于有效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本世纪中叶前我国人口总量将保持在13亿以上,人口对粮食供给的压力持续存在,人口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始终突出,人口与能源消费的平衡关系十分紧张边境地区人口安全问题需高度关注家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隐患不断积聚小型化和空巢化家庭抗风险能力低,养老抚幼、疾病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日益突出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积累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总的看,未来15年特别是2021—2030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但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既面临诸多问题和潜在风险挑战,同时继续存在劳动力总量充裕、仍处于人口红利期等有利条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有较大的回旋空间。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六、 我国人口发展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水平适度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改善,结构逐步优化,分布更加合理到2030年,人口自身均衡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口总量总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并稳定在适度水平,202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2亿人左右,2030年达到14.5亿人左右人口结构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性别结构持续改善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人口素质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口分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主要城市群集聚人口能力增强人口流动合理有序,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布局、城市群发展、产业集聚的协调度达到更高水平重点人群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共建共享能力明显增强。
七、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生殖健康为核心,以保障医疗安全为前提,统筹规划各类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在近年来全国育龄人口数持续下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量趋于平稳的总体背景下,要更加注重保障社会公益、更加注重优化资源供给效率、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努力形成供需平衡、布局合理、规范发展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群众生殖健康需求八、 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导向实现人口发展目标,必须从经济社会全局高度和国家中长期发展层面谋划人口工作,深入实施国家人口均衡发展战略,明确并贯彻以下战略导向注重人口内部各要素相均衡推动人口发展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并举转变推进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平缓人口总量变动态势,避免人口达到峰值后快速下降,发挥政策最大效应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挖掘各年龄段人口潜能,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注重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综合施策缓解经济因素带来的生育率下降等人口发展问题。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就业同步扩散,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口能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政策,防范和化解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注重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补齐重点人群发展短板,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尊重个人和家庭在人口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权利义务对等,推动人口工作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人口政策,多措并举引导人口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适度集聚,支持鼓励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自愿迁出,严格控制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增强人口承载能力九、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适度生育水平是维持人口良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要针对人口变动态势,做好超前谋划和政策储备,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保持和发挥人口总量势能优势,促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
一)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推行网上办事,进一步简政便民密切关注生育水平过高和过低地区人口发展态势,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积极发挥计生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按政策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