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学生自尊心理性别差异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赵 娜天津中医学院文理部 男女大学生自尊心理差异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The investigate research of the Self-esteems reas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view of gender difference内容摘要 运用问卷测验法和深入访谈法相结合,调查大学生自尊性心理及其成因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男女大学生自尊性心理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生自尊性心理由自我评价、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力、社交、生活满意度、是否有主见几方面构成,几方面成因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年级和性别差异;3. 生活满意度、是否有主见、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自尊心理的影响相对比较大4. 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自尊性水平有一定的提高5. 社会文化因素与大学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影响男女大学生自尊性心理主要因素 关键词: 自尊 性别差异 问卷调查AbstractApplying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Self-esteems reas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view of gender differe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rought five different ways,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cquire their Self-esteem, including self-evaluation,social-support,social-action,life-satisfaciont,opioin;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all categories and its subcategory to a certain extent.(2)social 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steem on ways of acquirement. Key words: Self-esteem Gender difference Questionnaire survey目 录一、问题提出……………………………………………………………1二、研究方法………………………………………………………………………1 (一)被试与取样…………………………………………………………………2 (二)程序…………………………………………………………………………2(三)研究工具……………………………………………………………………2三、结果和分析…………………………………………………………………2(一)男女大学生自尊性心理及其差异分析比较…………………………………2(二)均值分析……………………………………………………………………31.男女生总分差异显著………………………………………………………32.年级总分的变化……………………………………………………………4 3.各维度分析…………………………………………………………………5 (三)各维度与总分相关分析…………………………………………………8 四、分析与讨论……………………………………………………………9五、结 论 ………………………………………………………………11六、参考文献……………………………………………………………12自尊性测试问卷 ………………………………………………………13男女大学生自尊心理差异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一、 问题提出 自尊又称作“自尊心”或“自尊感”。
它是自我意识中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格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层次化表明,个体建构其自尊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詹姆斯、库利的早期研究为自尊提供了理论概念和经验背景;40-50年代的心理学家探讨了自尊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在60-70年代,心理科学中的不同学派及其不同学科对自尊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而80-90年代的研究者们则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自尊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从认知和情绪的角度拓展了自尊的研究范围,揭示了低自尊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自尊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作用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也将其作为一个热点来研究探讨,研究的内容不只是独立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涉及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种可能因素(父母教养方式、自尊、自我效能等)及其相互关系张文新、林崇德,北京大学的钱铭怡、肖广兰,采用SCL-90、SES、SEI、EMBU4种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有着广泛的相关关系深圳中学的王秋英,选取SCL-90和EMBU问卷对406名深圳市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是影响养育子女方式的重要因素,还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家庭养育方式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鉴于上述研究均未涉及大学生群体,且对于自尊心理的构成因素及其年级与性别差异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的设想之一就是将此类研究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以补充国内研究之不足 大学生是一个较为激进和敏感的青年群体成长中的成功体验和经历,决定了其较诸同辈群体自我期望高、自尊水平高的特点由于大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和所处的独特发展阶段,由于其所处的高竞争、高对比环境,加之认识水平、价值取向上的不成熟,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相应的改变,自尊敏感也成为一个明显的现实问题因而,对于大学生的研究更具典型性和必要性 本研究拟从影响自尊性心理的因素入手,探索大学生群体中自尊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及其原因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与取样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天津市四所大学内选取被试并进行全部测试这四所大学分别是: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中医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参加测试的人数为260人,男生130人,女生130人去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49份被试在各个维度上的分布基本符合要求年级 男 女 合计 大一 40 43 83大二 42 44 86 大三 40 40 80 总计 122 127 249表1 被试分布情况 (二)程序 研究共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采用深入访谈法进行调查,先在天津师范大学抽样调查学生35人,确立研究内容和方向第二步,采用自尊性测试问卷随机抽样测查了四所院校的260名大学生,实得有效问卷248分第三步,采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数据,分析讨论结果 (三)研究工具 1.自尊性心理访谈问卷依据据自尊性心理理论,自行设计了相关条目,内设5个因子即自我评价、社会支持、社交、生活满意度、是否有主见 2.自尊性心理问卷[1]除了个别因子和条目的增删变动外,相对应的条目基本上为SES自尊性心理评定量表中原因子的相同条目现有的结果都表明,该量表的一些测量指标较好,Dobson 和Fleming曾报告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7和0.88,与其他自尊量表的相关显著问卷共设五个维度:自我评价、社会支持、社交、生活满意度、是否有主见三、结果和分析 (一)男女大学生自尊性心理及其差异分析比较在前期进行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中,以自尊获得的来源途径和内外关系及其相关的自尊结构的模式和研究理论为主要细分标准和依据,对大学生所列举出的自尊性心理获得方式进行归纳分类大学生的自尊性心理获得方式主要有5种,即自我评价、社会支持、社交、生活满意度、是否有主见。
这五类获得方式由于内外关系不同,又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呈现为由外至内的三个层次:社会支持是个体依赖的非我方式评价自我的方式;生活满意度、社交则是以一种内外联接的方式评价自我;而自我评价、是否有主见都是从自我方面获取自尊的方式 社会支持、社交是个体构建其自尊体系的外部获得方式社会支持主要指大学生通过与己相关的“重要他人”的认同获得自尊,主要包括师长、同辈群体、异性认同社交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人际互动而获得自尊满足,主要包括与师长、同辈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生活满意度是介于个人自身与外部之间的获得方式,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个体对自我现状的情绪体验的自尊获得方式自我评价则属于个人构建自尊的自我本身特征包括自我外部显现和自我内部确证自我外部显现是以个人对外显现的非稳定性、非本质的外观特征作为获取自尊途径的方式,它主要包括容貌显现、身材身高显现、荣誉显现、身份地位显现、学习成绩和名次显现、服饰外观显现六方面;自我内部确证则是个人借自身所拥有的稳定的、内在本质特征赖以构建自尊的方式,这是一种积极和真正成熟的方式,其中包括知识确证、智力确证、能力确证、专长确证、成就体验确证、品行确证六方面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总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 t=2.082 sig=0.038,P<0.05, 结果证明:男女大学生的自尊性心理的总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见表2性别 N 平均数 标准差 标准误男 124 41.5161 8.03396 .72147女 125 39.3040 8.71893 .77984 T df sig(2-tailed) 均数差值 标准误方差齐性检验 2.082 247 0.038 2.2121 1.06274方差不齐性检验 2.082 245.669 0.038 2.2121 1.06239 表2 (二)均值分析 1.男女生总分差异显著男生总分普遍比女生总分高,男生均分为41.516,女生均分为39.304说明男生的自尊性比女生略高,更有主见,更相信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力表3)性别 N 平均数 标准差男 124 41.5161 8.03396女 125 39.3040 8.71893总计 249 40.4056 8.44098 表3 2.年级总分的变化(1)随着年级的增高,总分略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