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司马穰苴历史评价

精****档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2页
文档ID:43475621
司马穰苴历史评价_第1页
1/2

司马穰苴历史评价司马穰苴历史评价田穰苴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 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司马穰苴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 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但其军事思想却 影响巨大,司马迁司马迁赞曰:赞曰:““闳廓深远,虽三代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征伐,未能竟其义未能竟其义唐肃宗上元元年 (公元 760 年),正是唐王朝举全国之力 平定安史之乱 的重要关头, 统治者急切需要在武学兵林中树立一尊最高偶像来振奋 民众 的精神,鼓舞军队的 士气于是,兵学鼻祖 姜太公便被推上“武圣人”的 宝座,“追谥太公望为武成王 ”,地位与“文宣王”孔子相颉颃同时, 朝廷又从历代名将中遴选出 “十哲”,进入“武成王”庙中配享春秋后 期齐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司马穰苴荣幸地入选 “十哲”之列,成为与 白起、 韩信、诸葛亮、 孙武、吴起等兵家风云人物齐名的 “亚圣”司马穰苴之所以英名彰显,傲领风骚,根本原因在于他整理总结了古司 马兵法,即所谓“自古王者皆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 ”(《史记·太史 公自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新的兵学体系, “号曰《司马穰苴 兵法》”。

这部兵法,代有传播,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更被列为武经七 书之一,颁行于当时的武学,成为将校必读之书如果说,《孙子兵法》所体现的是 “狭义的军事艺术 ”,即论述的重心 是用兵之法;那么司马穰苴的 《司马法》所反映的就是 “广义的军事艺术 ” ,即讨论的命题涉及到 军事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军赋制度、军队编制、军事 装备保障、指挥联络方式、阵法与垒法、军队礼仪与奖惩措施等等,带有 明显的条令条例与操典的性质,为军队建设与战争实施的规则二者可以形 成互补,无《孙子兵法》的精妙用兵艺术,打仗便失去了种种悬念,层层变 数;无《司马法》的规整用兵法则,打仗便没有了一定之规和最后底线,也 就不能“以礼为固,以仁为胜 ”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穰苴的兵学理论与 孙子的兵学思想相比,是毫不逊色、各有千秋的这正是司马迁之所以欣 赏《司马法》,称道其书“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 ”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的缘由 司马穰苴的兵学体系博大精深,而有关治军的理论阐述,则是其整个学 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特色是提出了治军的规律,这就是强调 “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 ”(《司马法·天子之义》)。

其根本宗旨, 是要区分治军与治国的不同,要清醒地认识到两者虽都沾着一个“治”字, 但彼此的差异性却是客观存在,千万不可任意混淆趋同在司马穰苴的眼中, 国家、朝廷的那一套礼仪规章万万不能搬用于军队同样的道理,军队的法 令条例也不能移作治国的工具两者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 ……在军抗而立,在行遂以果,介者不释,兵车不式 ” (同上)如果哪位统治者心血来潮,混同两者的区别,必定会既在治国上 捅漏子,又在治军上摔跟头, “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 ” (同上)也就是说,如果把军队的管理方法应用于国家、朝廷,民众就会 变得暴戾刚狠,温情脉脉的礼让风气就会废弛;反之,倘若将国家、朝廷的 礼仪规章贯彻于军队,军人就会变成一群温驯的绵羊,尚武勇迈的精神就会 被削弱乃至消失应该说,司马穰苴的这一观点完全符合军队建设与管理的 规律与特点,因此受到后人的高度重视西汉时期的名将周亚夫整肃军容, 严明军纪,以致 细柳营军门挡住汉文帝的车驾,就是借鉴 “国容不入军 ” 的思想、并运用于治军实践的显著事例 “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 ”,语言虽然朴素平白,但其中却蕴 含着深刻的哲理。

司马穰苴道出的不仅是治军的基本要领,更是朴素辩证法 的精髓 历史上,违背司马穰苴区分 “国容”与“军容”的忠告,不分场合, 不分条件,不分对象,用一个模式对待和处理复杂的事物,结果导致破绽百 出,甚至全盘皆输的,可谓司空见惯,不胜枚举如当年诸葛亮起用马谡 心切,拔苗助长,将本是优秀参谋之材的马谡摆放到北伐前敌总指挥的位置 上,混淆了参襄军务与 独当一面的本质区别结果呢, “置将不慎,一败 涂地”,首次北伐中途夭折暂且不说,也害得本来可以成为优秀辅弼之才的 马谡身败名裂,抱憾终天 由此可见,避免一锅煮,防止简单化,说来容易 做来难司马穰苴能够清醒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提出“国容不入军,军 容不入国”这样高明的原则,多少表明他是真正参悟到用兵治军的奥妙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司马穰苴才受到后人的普遍尊重,而他的区别矛盾、不 同对待的思想方法,也始终为人们提供着智慧的启迪和文化的借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