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春酒琦君琦君简介(教师随笔)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06KB
约18页
文档ID:266382751
春酒琦君琦君简介(教师随笔)_第1页
1/18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春酒琦君琦君简介(教师随笔) 琦君(1917-2022),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土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人物简介 琦君(1917-2022),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22)是琦君的侄子 代表作品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桂花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 看琦君的文章就犹如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憧憬,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魂牵梦萦的江南。

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一致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四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弥漫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遇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却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ji)》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却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悄悄地承受着非人的痛楚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琦君于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爱之深教亦严,父亲潘国纲(潘鉴宗)虽出身农野,久历戎行,身为师长,却酷好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教她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诵,挥笔成文了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父亲的书房里有大量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她常偷读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那么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 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挚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劳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美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土永嘉县中教书 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任台湾当局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台当局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 1964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

1966年头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 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 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地参观各大学,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观法 1969年在台湾当局“司法部”志愿退休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潜心教课与写作后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仍常给报刊写稿 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 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 1986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台湾两地作家加入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2022年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处境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接待,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头她的创作生涯。

而她作为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从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算起,先后出版的《烟愁》、《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土甜》、《母心似天空》、《此处有仙桃》、《灯景旧情怀》、《玻璃笔》、《琦君说童年》、《琦君寄小读者》、《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自选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特别真挚强烈的感情,这里有对故土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有对父母师长挚友沉重的憧憬,有对在台湾生活的叙写,又有对异国旅游的观感,此外是读书心得,创作杂谈,以及专给小读者写的小散文,但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 正如《烟愁》后记中写的:“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往往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土,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当然,这是不成能的,由于她的根扎在故土,扎在祖国虽然年纪大了,往往丢三落四,可是故土的景、事、人却永远印在心里,忘也忘不掉。

那剪不断的故土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以它的真挚、沉重、执著和强烈,构成了琦君散文抒情美的根本特征,“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促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却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土明”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究忍不住喊出:“故土,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家乡味》)这种感情,是琦君全体怀乡思亲散文中的血液,就如年年中秋,年年吃月饼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有各种馅的美味月饼,可琦君一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犹如还在嘴边呢《月光饼》)即使是水,也是故土的甜琦君去台旅欧访美,喝过各种各样的水,也爱喝矿泉水,但又质疑外国的矿泉水不是自然的,而且,“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自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土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洌甘美吗?”(《水是故土甜》)在《乡思》里,写得更恳切:“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笼罩的馥郁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观的家园啊!它仍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

她多么渴望海天连成一片,山水连成一线,能回到故土“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我渴望那一天,莫非那一天还会远吗?”(《写作回想》),这里写的不只是她个人的心愿那梦,那渴望,是属于许大量多去台人士的,也是属于神州大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 有人说琦君不擅长写游记,这种说法不切当游记有各种写法,有的偏重于写景,有的偏重于记事,有的偏重于述怀琦君是生活在人情中的人,无疑偏重于述怀的,但往往与记事写景结合在一起她的《西湖忆旧》、《故土的江心寺》、《何时归看浙江潮》,虽是追忆而写的,实是绝好的游记这些地方,她离开了大量年,却写得一往情深,景、人、物--如在2022年,再一次说明她爱之切,忆之深在她笔下,“西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悦,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人发思古幽情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令人留连忘返”,“若把西湖秀丽景物移到台湾,都成奇景”对于“占世界风景最正确四大学的其次位的”母校之江大学,由于有“千变万化的钱塘江水”,“我爱之胜于西子湖”清早,“晨曦自红霞中透出,把薄雾染成了粉红色的轻纱,掩盖着江面粼粼江水,温和得像纱帐里孩子梦中带笑的脸……我们赤足在潺氵爰的溪水中拣石子,夏老师依槛闲吟,诗成后传诵一时”(《何时归看浙江潮》)。

这简直是一幅色调清晰、人物鲜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故土母校游乐图但更引起思恋的,是游子喝了“不忘本地”的“旋绕井水”,因而渴望“再饮江心寺的回头水,更愿此身幻化为井底清泉,旋绕地回到故土”(《故土的江心寺》) 这种对故土炽烈的思念,正是作家喜欢祖国的真诚表现尤其令人难忘的,每看到异国他乡的山川风景稍似祖国风光时,又会引起丰富的联想,倾注她对祖国灼热的爱如她游美国爱荷华城时,看到万缕千条柳丝,随风飘拂,她就“手牵着柔细的柳条,悠悠闲真有置身大陆江南之感台湾也有柳,但垂柳没有这么柔,这么长爱荷华的柳很像杭州西子湖堤上的柳,自有一份魅力,引人无限乡思”(《静谧的大学城》)她应邀访问韩国时,所以“使我骤一见就马上爱上了她”,是“那一份似大陆北国又似江南的情调,与亚热带的台湾迥然不同在瞻仰汉城故宫的勤政殿的屋脊上的飞檐时,她觉得“仿佛置身于北平故宫中,顿然发思古之幽情”作家对祖国母亲的眷念,是那样刻骨铭心在这些篇章里,不是一字一句地来描述这一切,而是用整个心胸来拥抱这一切,那沉重浑厚的感情,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琦君忘不了故土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土人,忘不了爱戴的父母、敬爱的老师、异姓姐妹,甚至长工和乞丐。

她把她的满腔思念,一片至情,溶铸到每一篇作品里不同的是,一般作家是一篇文章写一个人,她是一篇文章一个重点,通过大量篇章,集中大量重点,写活一个真人这种效果,表现在写母亲时最为告成如《母亲新婚时》,写母亲的爱情和婚姻,她与丈夫虽是“亲上加亲”,爱情却发生在婚后,突出母亲的娇羞、温温和遵从《母亲那个时代》,写她一天到晚为一家子忙,想得到丈夫的爱而不能,突出她的勤劳和容忍;《母亲的偏方》,叙母亲能用各种偏方治病,简直是一位“全科医生”,而这一切都是从外祖父那儿零零碎碎学来的,说明母亲的聪明干练;《母亲的手艺》表现母亲的多才多艺;《母亲母亲》述母亲对女儿既严肃又温柔的教导方法;《髻》写母亲的幽怨,由于做官的丈夫把本应给她的爱转移到姨太太那儿去了;《毛衣》写母亲对女儿的和蔼《母亲的指导》写母亲如何提防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的女儿除了这些专外,在其他散文中,在写别人的同时,也给母亲一些侧写 如写母亲待长工和待家人,她甚至帮阿荣伯成了家,并让他们夫妻双双住进潘家(《阿荣伯》);她也善待奶妈,把一对金手镯分赠给奶妈的孩子和自己的女儿(《一对金手镯》);即使对乞丐她也弥漫了可怜心(《三划阿王》)。

读者可以从专篇或其他别篇有关的侧面描写中,多角度地察觉她勤劳、刻苦、俭朴、良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