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足县豆类作物发展规划.doc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0.50KB
约11页
文档ID:544442375
大足县豆类作物发展规划.doc_第1页
1/11

大足县豆类作物发展规划(2011~2015年)大足县农业委员会大足县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处盆中丘陵区与盆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海拔高度270—800米,相对高差20—150米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春早,热量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全县幅员面积1399平方公里,辖24个街镇、242个行政村(居委),总人口95.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6 万人,乡村劳动力44.6万人有耕地63.7万亩(第二轮土地承包数据),其中:冬水田45万亩、土13.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新的国土航测耕地面积约110万亩,其中,旱地面积约40多万亩)据统计年报,200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92.82万亩,粮食总产41.85万吨,其中豆类作物面积7.6万亩,占总面积8.1%,总产量1.78万吨,占4.2%发展豆类作物对促进全县粮油生产、提高空闲土地利用率、调整居民饮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一、 大足县豆类作物生产现状大县县种植豆类作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代和民国时期,全县种植以豌豆、绿豆为主要的豆类作物面积就达10多万亩,大足制作的豌豆凉粉久负盛名,三驱豌豆凉粉现已被评为名特小吃到1957年,全县豌豆种植面积达到8万余亩,总产量达1270万公斤,绿豆种植面积达45900亩,总产达249万公斤,后来因粮食紧张,只重视高产作物种植,豆类作物面积则逐年减少。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市场需求趋旺,豆类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9年,大豆(黄豆)、绿豆、葫豆、豌豆、饭豆等五宗豆类作物面积达到7.6万亩,其中,大豆2.5万亩(以冬大豆为主,常年种植2万亩左右),葫豆豌豆3万亩,绿豆2.1万亩全县主要种植的豆类作物及种植方式:1、大豆 农村中主要植物蛋白质原料,用途广,种植面积较为稳定,为我县主要豆类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5—3万亩大豆包括春大豆、冬大豆、秋大豆主要种植在田埂、荒地、幼果林地、幼桑林地、旱地间套作等春大豆种植方式有田边、田埂净作,旱地小麦/玉米+大豆/红苕,小麦/大豆/红苕,大豆/蔬菜,花生/大豆,果树+大豆,桑树+大豆等秋大豆一般以春豆迟播为主冬大豆近些年来发展迅猛,面积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万亩,深受农民欢迎,其原因是,冬大豆生长期较长,一般在4—5月播种,10—11月份收获;且冬大豆抗逆性强,病虫害少,产量高,品质好,收获时正好是市场新鲜大豆销售空档,市场价格较高,同时充分利用了空闲地力和温光资源我县冬大豆主要种植在田边、空地、小麦—红苕两熟制旱地中,种植模式以净作为主2、绿豆 大足县农民历来有在红苕地间种绿豆的习惯,曾是重庆市绿豆的主要生产区域之一,生产的油绿豆在重庆市场享有较高声誉。

我县种植绿豆以在红苕地套作为主,种植方式为小麦/玉米+绿豆/红苕,另有果林地间种绿豆,土边、空地、荒地净作绿豆等模式,常年种植面积在2.5万亩左右因绿豆生长期较短,耐脊耐旱,产品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健体等功效,随着人们对绿豆保健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和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农村和城市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销路很好,以至去年被市场炒作,市场价格1斤达到17—18元的“天价”随着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近年来绿豆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3、葫豆、豌豆 是大足县传统种植的小春杂粮作物,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我县以净作为主,多种植于田埂上、干田、土边、菜地,另有葫(豌)豆--蔬菜,葫(豌)豆--花生,葫(豌)豆/玉米/红苕,小麦+葫豌豆,葫(豌)豆+果林间作等模式,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近年来,种植的葫(豌)豆产品多以鲜菜销售为主,市场需求量很大二、 大足县发展豆类作物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 1、豆类食品越来越受到市场追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食品结构越来越重视由于豆类产品它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粗纤维,通过加工,制成豆腐、豆干、豆皮、豆鼓、豆乳、豆油、豆酱、豆沙、豆粉等豆类食品,已成为居民信赖的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

因此,豆类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近些年来部分产品已供不应求2、发展豆类作物有利于农民增收大足县豆类作物的种植技术已逐步走向成熟,许多高产新技术已得到推广普及近几年来,豆类产品价格正在节节攀升,提高了农户豆类作物种植效益如大豆亩产达到150公斤,收益可以达到900元;大豆在幼果林地间作,亩产达到120公斤,收益可达到720元;绿豆净作亩产可达100公斤、苕地间作亩产达60公斤,收益分别可达到1000元和600元并且种植豆类作物时间短、生产成本较低,销路好,因此在当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扩大豆类种植面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及产量水平,对于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种植豆类作物可以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豆类作物根部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根瘤菌,它可以固定空气中氮素,所以,它在生产上需肥量较少,而且茎叶又是很好的饲料和绿肥特别是利用幼果林、幼桑林、退耕还林等林下资源,种植豆类作物,即能充分利用林间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又能有效促进温、光、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节省化肥用量,抑制杂草生长,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土地生产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4、发展豆类生产潜力大,优势明显 大足县有多年科学种植豆类作物的经验和技术,九十年代,县内曾已开展“油绿豆品种引进和栽培试验”,旱地“麦/玉+豆/苕”四熟制栽培等试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足县现有40多万亩旱地和10多万亩果桑幼林地(国土二调数),可大力在幼经果林地间作豌豆、大豆、绿豆等作物,即能改良和培肥土壤,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大足县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既是著名的旅游圣地,又是重庆市的“窗口”和“门户”生产和开发出特色农产品及加工食品,如河水豆腐、三驱凉粉、优质油绿豆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为实现旅游业与农业互动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三、 豆类作物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发展优势豆类产品,并以发展旅游产品为突破口,加工成具有大足特色的豆制品,努力把“小豆子”做成“大产业” 以结合农业部有机质提升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旱耕地资源以及荒地资源,扩大间套作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引进优质良种,优化品种布局和区域布局,积极探索“一镇一品”或“一村一品”,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让企业介入生产、加工和商品流通环节;切实搞好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以机制创新,促进豆类产业大发展。

2、生产目标计划从2011年起,通过5年时间,培育和打造大足优质豆类作物基地,到2015年,使全县豆类作物面积达到15万亩,年总产量达到2100万公斤3、主推品种、面积、模式 根据土壤、气候以及生产习惯,我县发展豆类产业将重点推广优质油绿豆、优质冬大豆、以及菜用葫豆、豌豆种植模式上主要推行旱地麦/豆/苕、蔬菜/玉米+豆类/红苕、麦/玉+豆/苕,花生—冬大豆等模式,在幼果、桑、林地主要间作绿豆、春大豆、豌豆等,在空闲地如田边、土坎等地以净作豆类为主大足县豆类作物种植规划、区域布局,见附表四、保障措施豆类作物生产在我县一直处于小杂粮范畴,多由农民自发性生产,各级都重视不够因此,长期以来农技推广部门对技术的研究、试验、总结也未很好地开展然而,要将“小豆子”发展成“大产业”,我们必须加大对豆类作物种植的重要性、技术措施、进行大力宣传、发动和培训同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高产技术,大力开展不同种植方式及高产栽培的试验示范,总结高产典型和经验教训,使技术更加完善、更加成熟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展豆类产业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发展豆类作物的奖励机制、资金扶持、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豆类生产。

如建立发展优质豆类产业专项资金、实行豆类良种补贴、奖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成片建立豆类生产基地,鼓励农民大力开发晚秋和冬闲田土、幼果林地、幼桑林地、退耕还林地林间种植,开发易旱地、田坎土边等资源力争将优势豆类生产列入产业发展项目计划,争取国家、市级立项和财政资金支持,以项目带动产业的发展2、广泛开展专题技术宣传、培训、推广一是开展优良品种引进、示范、筛选,探索豆类种植模式,重点推广冬大豆、绿豆等豆类产业二是积极探索标准化生产、及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把我县豆类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为大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每年在春播前务必开展1—2次专题技术培训,对大豆、绿豆、豌葫豆进行认真的技术培训,发放技术宣传资料,重点宣传推广优良品种、整地质量、播种时间、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使各项技术深入贯彻到农户、田间,提高单产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日9附表: 大足县2011年~2015年豆类作物种植规划及布局单位:万亩、万公斤品种面积总产量种植模式适宜布局区域大豆5650净作——田坎、荒地;间套作——花生地、红苕地、幼林地春大豆适宜在全县种植,其中发展冬大豆3万亩。

冬大豆在万古、石马、龙水、邮亭、珠溪等温热区一带种植绿豆5500净作——土坎、土边、荒地;间套作——红苕地、幼林地绿豆适宜在全县范围种植重点发展中敖、高坪、三驱、铁山、季家、高升、宝顶、回龙、国梁等乡镇豌葫豆4800净作——二塝田、菜地、荒地;间套作——小麦地、油菜地、幼林地豌葫豆适宜在全县范围种植重点在龙岗、智凤、棠香、龙水、邮亭等地发展鲜食菜用豌葫豆饭豆1150净作——菜地、荒地;间套作——红苕地、幼林地饭豆在全县均有零星种植重点发展中敖、高坪、铁山、季家、高升、宝顶、回龙、国梁、古龙、玉龙等乡镇合计15210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