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篇目(二) 大学之道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8MB
约20页
文档ID:517198428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篇目(二) 大学之道_第1页
1/20

篇目(二)大学之道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主题言基础知识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 部联系3.理解《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4.结合《大学之道》中的相关论述,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 认识作者[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祖籍梁国甾县 (今安徽省砀山县 ),后定居于魏郡斥丘(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北乡义镇)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 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二、思想情怀《礼记》名言集锦(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1. . ... . ..(5)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任务驱动二 [背景介绍]深思精析· 走进时代《礼记》的产生《礼》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作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二弟子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为《礼记》任务驱动三常识博览· 拓宽视野一、文学常识1.《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始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 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二、文化常识1.致知在格物致知:即“获得知识”,达到完善的理解2.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尊重科学规律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族居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力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 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情境活动]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体现了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华东理工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华中科技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明德格物 (香港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中国政法大学)上面展示的是部分一流名牌高校的校训,在本文的学习中,思考一下这些校训与儒家 经典《大学》有什么关系答:参考答案:源自或部分源自《大学》,体现了这些高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对高校的 办学和学生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任务驱动四 [文白对译]日积月累· 厚积薄发3. [文言积累]一、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中的古义) 1.先齐其家4. .. . . . 古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 今义:家庭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古义:至,到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二、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2)在亲民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先正其心(2)先齐其家[名师点拨]彰明亲近、爱抚使……端正使……整齐有序辨析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词类活用之一指在古汉语实际使用中,形容词临时具有动词的 语法功能可分为四种:(1)形容词用作及物动词如《史记· 项羽本纪》“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 侯张良”中的“善”用作及物动词,意为“交好”。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形容词不但活用为动词,而且具有使动的意义,即不是形容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去支配宾语,而是使得宾语发生该形容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如《荀 子· 天论》“强本节用,则天不能贫”中的“贫”用作使动,意为“使(之)贫穷”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形容词不但活用为动词,而且具有意动的意义,即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虽然带有宾语,但是并不支配宾语,而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韩非子· 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中的“智”用作意动, 意为“认为(其子)聪明”4)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即形容词不但活用为动词,而且表示为宾语或者向宾语产生该5. . . . . . . . . . . . . . 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荀子· 大略》“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 吾不复见”中的“骄”用作为动,意为“向(我)显示骄傲”三、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修(1)先修其身(2)修守战之具(《过秦论》)(3)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4)茂林修竹(《兰亭集序》)修养修理修建高,长(5)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韩非子》) 善,美好 2.致(1)致知在格物(2)事君能致其身(《论语· 学而》)(3)致士民,聚万货(《盐铁论》)获得献出,尽招引,引来(4)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到,到达(5)兴致勃勃(成语)3.壹(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好而壹之神以成(《荀子》)(3)治国者贵民壹(《商君书》)意态,情趣一概,一律专一统一,一致(4)太后乃说,为帝加壹餐(《史记· 梁孝王世家》)同“一”,数词4.本6. . . . . . . .. . . . . . .(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根本(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草木的根或茎干(3)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礼记》)根源,来源(4)本末倒置(成语)(5)变本加厉(成语)根本、基础的东西本来的,原来的5.于(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介词,不译,引出对象(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介词,从;介词,比(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介词,在(4)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被6.其(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自己、自己的代词,他(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表示祈使语气, 还是(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7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大概四、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状语后置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于天下”为状语)译文:古代想要把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于天下的人。

五、典型名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4.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8. . . . [NO.1 文本初读]阅读课文,填写框图空缺处,整体感知文意可用原文语句填空)答:参考答案:①明明德 ②亲民 ③止于至善 ④外治 [NO.2 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文段理解和分析(一)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B.在明明德C.定而后能静D.虑而后能得道:风尚明:彰明静:心不妄动得:处事合宜解析:选 A 道:宗旨2.下列对本部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B.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不心浮气躁,凡事思虑周详, 从而有所收获C.“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句话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根本和细枝末梢,都有 其发端和终结9. . .. ..D.“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句阐明,一个人认清了事物本末始终的道理,就真正明 白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解析:选 D “就真正明白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言过其实,“近道”是指接近穷理、 匠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3.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答:参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