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5.50KB
约16页
文档ID:463196124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_第1页
1/16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分析教师:宋甚学 全册教材安排本册共安排十三个单元首先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四个单元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数数、比较、分类、认识方位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的数学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然后分四个领域安排教学内容其中“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6个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数,安排在教材的第五单元认数(一)、第七单元分与合,第十单元认数(二),分别认识10以内的数和11~20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安排在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第十二单元加法,分别教学10以内的加减和20以内的进位加;第三部分认识钟表,安排在第十一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1个单元,即第六单元认识物体,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六、八单元里另外用一个单元进行期末复习教材的图例和题例教材中用豆荚(见第4页)、白菜、茄子(见第5页)表示老师形象;萝卜、辣椒、蘑菇(见第30页)、蕃茄(见第86页)表示学生形象,其中蘑菇是聪明学生的代表。

我们曾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图例: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和植物形象,征求幼儿园的孩子和一年级学生的意见,他们都喜欢动物、植物形象考虑到教材中要选取涉及动物的童话作为教学题材,为避免图例与教学素材的混淆,所以选取植物形象表示教师和学生教学中可把它们命名为茄子先生、豆荚博士、白菜老师,学生则称小蕃茄、小辣椒等本册教材有例题(用小天使表示,见第4页左上角)、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复习等栏目例题既是要解决的问题,又包含着要学习的知识试一试是与例题相比稍有变式的尝试练习想想做做”一般是与例题配合的练习,当堂完成,个别“想想做做”要再安排一个课时练习是一段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练习,要单独安排课时复习是一个较大的单元的知识整理和综合练习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数一数一、教学内容:在提供的场景中分别数1~10个物体的个数安排的意图:1.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学习数1~10这10个数2.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和数物体的个数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3.观察儿童乐园的场景,引起对学前生活的美好回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感情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材首先呈现一幅整体性画面,学生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形成对画面的整体感知,然后呈现10幅小图,这10幅小图都是从整体画面中把一种种物体分别提取出来的,引导学生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

这种安排旨在启示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微的观察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有条理地观察2.让学生学习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为什么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有两个原因:(1)圆点和任何物体都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用圆点能够表示各种物体的个数2)对圆点学生会数会画,能够操作,便于数数此时学生还未学习写数、认数,因此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怎样逐步学会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前三幅小图物体和圆点都已画好,让学生体会有几个物体就在下面画几个圆点,第四、五、六、九幅图让学生试着画圆点表示图中物体的个数,第七幅图(7朵花)、第八幅图(8棵树)、第十幅图(10个小朋友)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的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学数学就要克服困难,就要用眼观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3.可以组织数现实物体的练习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拿出一些物体来数数个数,也可以让学生数教室内一些物体的个数教师应在学生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数数水平,发现后进生,以便以后在教学认数时多予以关照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教学内容: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在复杂的情景中提供比较的内容。

教材呈现的是农村学校校园的一角,里面可以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物体很多教材首先安排老师提出3个问题,并提出比较结果的表示方法(画“√”)这里不仅呈现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也为学生自主寻找可以比较的其他物体和确定比较的方法提供了范例接着安排学生自己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这样的安排,教学内容充实,又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还初步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搜集信息的能力2.把比较方法的探讨作为教学的重点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的方法是把两根绳并排放,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较哪个人高的方法是背靠背站在同一平面上,比出谁高要注意的是比哪个人高,不是哪个人站得高,因此应该都站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比较柿子和石榴哪个重,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手掂一掂,凭感觉作出判断,在掂量不出谁轻谁重的情况下用类似天平的支架去比较,支架的哪一端被压下去,哪一端的物体就比较重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方法的探讨上,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3.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的练习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活动,包括第1题和第5题第1题比铅笔的长短,不是比插图中哪枝铅笔长,哪枝铅笔最长,而是让学生模仿插图的样子拿出铅笔进行比较;第5题是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队,进一步体会比高矮的方法。

另一种是看图判断,包括第2~4题这三道题学生在判断时不光要观察物体,还要合情推理第1题两个人一个坐着,一个站着,看上去一样高,联系实际想一想,就会判断出坐着的人高,这道题还渗透了爱心教育;第3题判断路程的远近,远近是路程长短的变式,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直路近,弯路远;第4题,从支架上看1个萝卜和3个茄子同样重,就会想到1个萝卜要比1个茄子重第三单元 分一分一、教学内容:把一些东西按某种标准分类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所谓分类,就是根据需要先明确分类标准,再依据标准把一些东西分成两类或几类,使各类互不包容标准可以是多样的,但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应该是确定的这就是课程标准上所说的“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材在例题中提供了商店的一角,让学生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货物架上有哪些物品,哪些物品摆放在同一层,同一层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或用途,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使学生体会到商店里的这些物品是按照物品的用途分类的,分类后便于找到,给顾客和营业员都带来方便2.练习安排层次清楚想想做做”共安排5道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第1、2题,给定标准让学生分类,而两题的难度又有所不同。

第1题以能不能在水里生活为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每一类是什么不需要再自选词语进行概括,只要把其中的一类所包括的对象圈出来,难度不大;第2题以行驶地点为标准把交通用具分为三类,每一类是什么都要自选词语概括,如天下飞的、路上行的、水里航行的,难度稍大第二个层次是第3、4题,要自选分类标准再分类树叶可以按形状分类,也可以按颜色分类;洋娃娃既可以按性别分类,又可以按是否戴帽子分类,还可以按衣服的颜色分类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学生可以体会同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分类方法的多样性这两题的难度也有所不同,第3题只需要在书上画线连一连,第4题却需要用语言表达第三个层次是第5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把学习的分类方法用在现实生活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应用意识第四单元    认位置一、教学内容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习活动要想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首先应明白这几个表示方位的词的意思几乎所有的一年级学生都能以自己为中心指出上面、下面、前面、后面,而且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出哪个物体在哪个物体的上面、下面或前面、后面。

多数学生也能以自己的两只手作中介区分左、右,即两臂平伸时,左手所指的方向是左面,右手所指的方向是右面教材基于这一事实不但让学生运用自己在生活中对六个方位词语含义的感知,直接对物体的相对位置作出判断,而且把重点放在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上例题从课堂常规“要发言的请举右手”引起学生对左右方向的回忆,又以课桌上摆放的练习本和数学书为例表述物体间的左右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表述画面中人或物的其他位置关系想想做做”的前两题都是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我为中心作出判断2.只选择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素材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涉及谁去判断,以什么为参照物去判断,把谁的判断结果作为答案,例如,是把画面中的人或动物作出的左、右方向的判断作为答案呢,还是把学生作出的左右方向的判断作为答案,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以至于有时成人也搞不清所以教材只选择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情境作为教学素材例题中画面中的人物与学生是同方向的,虽然应以画面中的人物对左右的判断为答案,但这个答案与学生的观察感受是一致的又如让学生判断一朵红花的左面、右面各有几朵花(“想想做做”第6题),显然是学生作为判断行为的主体,那朵红花作为参照物对于上、下、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境创设也出于这种考虑,尽量不产生歧义(“想想做做”第3、5题)。

第五单元 认数(一)一、教学内容:认识10以内的数教材分成六段安排:①第11~13页,认识1~5各数;②第14~15页,认识几和第几;③第16~17页认识数0;④第18~19页,认识=、>、<;第20页安排练习一,进行前四段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⑤第21~23页,认识6~9各数;⑥第23~24页,认识数10第25页安排练习二进行全单元的综合练习从上面的安排可以看出,1~5,6~9的认识是集中安排的,各用二课时,而0和10是单独安排的,各用1课时这样安排的原因是:(1)1~9这9个数,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相对集中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其数值的大小及相邻数之间的联系;而0含义比较丰富,10对以后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学生对这两个数的已有感知比较肤浅,所以单独安排2)很多地区的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受到了学前教育,学生对1~10各数会写会读,如果安排过细,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如果学前教育较差,可以增加课时,譬如1~5的认识可一课时认识1、2、3,一课时认识4、5,6~9的教学也可以分散安排,并适当增加课时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认识数时逐步抽象概括,让学生充分感受数的意义。

我们知道1~10这10个数都是自然数,每一个自然数都是一类等价集合的共同标志,反映了这一类集合的共同特征,例如3个小朋友、3盆花、3架飞机这是不同的集合,但共同的特征是数量上都是3个,所以用同一个标志数字3来表示,所以真正了解3的意义,就是要了解它所表示的数值,只有对数字的字音、字形与它所表示的数值建立联系,才算真正了解了数的意义不少儿童虽然会读1~10,但对每一个数的数值不一定真正了解鉴于此,教材对1~10各数的认识都按三段安排;(1)数现实情境中物体的个数;(2)用算珠表示数,算珠具有半具体半抽象的双重属性,说它具体,几个算珠表示几个物体,看得见,数得清;说它抽象,算珠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物体,所以用算珠表示数与现实中物体的个数相比是一次抽象教学时可告诉学生,1架手风琴、1块黑板、1个男孩……都可以用1粒算珠表示教材中表示每个数的算珠中都有一粒颜色加深,意在告诉学生表示一个数的算珠后面再增加1粒算珠,就成了另一个数,渗透了自然数的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3)用数字表示个数,数字具有更高程度的抽象性从这三段的安排来看,认数的过程是逐步抽象概括的过程,如此安排可以使学生了解每个数所表示的数值,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