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8"浩劫"武装直升机 米-28武装直升机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的全天候专用武装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浩劫”(Havoc)从结构布局、作战特点上看,无疑米-28可以与美国的“阿帕奇”系列直升机相类比,其独特的设计与“阿帕奇”也有很多相似,因此被西方戏称为“阿帕奇斯基”米-28的发展历程坎坷,命运多舛由于米-28在国际上的地位远远逊于AH-64,以及最致命的经费匮乏问题,导致米-28无法批量生产装备,技术停止不前,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而急剧下降未来的先进改型能否占据世界武装直升机的一席之地,还要拭目以待基本信息品牌米-28直升机生产厂商莫斯科郊外的米里直升机制造厂参考价1600千万美元车型尺寸机身长 14.3米*宽1.75米*高4.81引擎类型克里莫夫设计局TV3-117发动机最高时速350千米/小时车身重量空重7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1400千克目录 1发展沿革2技术特点 3衍生机型4性能数据 5服役事件6总体评价 发展沿革.米-28是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全天候专用武装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浩劫"(Havoc)于1980年开始设计,原型机1982年11月首飞,90%的研制工作于1989年6月完成,后来第3架原型机参加了巴黎航展。
1989 年 米-28A 参加了巴黎航展1992年后少量生产,至2007年尚未批量生产或装备部队米里设计局还曾提出一种伞兵/作战改型,编号米-40米-28N是莫斯科米尔直升机制造厂为进一步竞争俄罗斯战斗直升机计划,而研制的夜战改型1996 年 11 月 4 日,米-28 的夜间型米-28N 完成了首次试飞米-28放弃了米-24许多独特的设计,例如能装载8名步兵的运兵舱、气泡形风挡等由于米-24实质上是米-8的一种改进型号,以及其配有运兵舱的特点,米-28成为了苏军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它的结构布局、作战特点都与西方流行的设计,尤其与AH-64相似,因此被西方戏称为"阿帕奇斯基"76年开始研制,82年11月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87年开始投入使用米-28N采用不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皆为单轮米-28N的座舱装备有全装甲的机舱玻璃,它能承受直径为12.7毫米子弹的直接射击和直径为20毫米的破片的冲击,而且,包括主减速器在内的所有重要部件和系统都有防弹屏蔽米-28N采用的机组被动防护系统,包括带有减震器的起落架,它能保障直升机在以每秒12米垂直速度紧急着陆时的生存性,这个指标和AH-64一致。
串列双座布局,领航员/射手在前,正驾驶员在后,座椅可以升降技术特点.短翼设计米-28使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在机身中部装有小展弦比悬臂式短翼,前缘后掠,主翼盒结构用轻合金材料制造,前后缘采用复合材料机身为传统的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比较细长在驾驶舱四周配有完备的钛合金装甲两片桨叶的尾桨安装在垂直安定面的右边不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纵列式前后驾驶舱布局,前驾驶舱为领航员/射手,后面为驾驶员驾驶舱装有无闪烁、透明度好的平板防弹玻璃座椅可调高低,采用了能吸收撞击能量的座椅,座椅两侧和后方均装有防护装甲,风档和座舱之间的隔板均采用防弹玻璃米-28的教练型号采用了视野更好的座舱设计,但牺牲了防护性能米-28可直接用安-22和伊尔-76运输机运输到指定作战地区旋翼系统值得一提的是米-28的旋翼系统共有5片桨叶,采用半刚性铰接式结构,转速242转/分采用具有有弯度的高升力翼型,前缘后掠,每片后缘都有全翼展调整片材料为玻璃纤维D型翼梁和具有Nomex蜂窝夹芯的凯芙拉(Kevlar)材料组成桨叶前缘有钛合金防蚀条,桨毂也为钛合金结构其旋翼桨毂不需上润滑油,旋翼系统的橡胶金属结构取代了传统的机械铰接结构,自动倾斜装置和尾桨上只有一个润滑嘴;所以在维护方面比较方便、经济。
米-28的机动性也很好,能够做翻跟斗等动作动力系统米-28采用两台克里莫夫设计局TV3-117发动机,功率为2×1640千瓦(2230轴马力)发动机装在机身两侧的发动机短舱中,短舱位于机身两侧短翼翼根上方进气口装有导流板,可排除砂石、灰尘和外来物采用发动机引气实现进气道防冰内部总油量为1900升,还可吊挂4个外部油箱装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如自动导航系统,昼夜目视系统和火控系统机头圆形整流罩内装有雷达天线此外,还装有红外抑制和红外诱饵系统武器系统包括机头下方炮塔内的一门改进型2A42型30毫米机炮,备弹300发该炮与BMP-2步兵战车上的机关炮相似,生产方便活动方位角为110度能左右摆动100°,上仰13°,下俯40°,对空射速900发/分,对地射速300发/分每侧短翼挂架上总共可吊挂16枚AT-6无线制导反坦克导弹,以及两个20枚57毫米或80毫米火箭的火箭巢机炮和制导导弹的发射由前驾驶舱控制,火箭发射由两个驾驶舱分别控制也可使用最新型的16枚AS-14反坦克导弹,射程为800至6000米执行反直升机任务时,可带8枚空对空导弹,还有80mm和130mm火箭弹供选择;尾部装有红外照相弹和箔条弹。
机上还装有火控雷达、前视红外系统、光学瞄准系统和多普勒导航系统9М114(北约代号AT-6/AT-9)导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取代老式的9М17М/П(AT-2B/C)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由位于柯洛姆纳的涅波别季梅(Непобедимый)机械制造设计局于70年代初开始设计,并由伊热符斯基机械制造厂生产,1978年服役,装备苏联的武装直升机以及坦克、装甲车,现仍在生产、服役该弹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9К113"猛袭"(Штурм),陆军使用代号为9М114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8/AT-6"螺旋"(Spiral)其前一个编号AS-8,系指装备武装直升机的型号,当时西方和北约集团误认为是苏联专门为武装直升机研制的空地导弹,但其实并非如此,而是一个各军兵种通用的反坦克导弹系列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改用其后一个编号AT-6,从而将该导弹划入反坦克导弹范畴,并给予其改进型一个新编号AT-9该系列导弹为导管发射、光学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在结构和性能上与西方的"陶"(TOW)和"霍特"(HOT)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相似。
该弹头部为聚能破甲战斗部,穿甲厚度750~900mm厚随后为制导控制部分,在其外表面两侧各有1个弹出式舵面,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固体火箭发动机构成导弹的后舱段,4片紧贴弹体的矩形圆弧式尾翼位于尾部,飞离发射管时翼片弹出并高速旋转,使导弹稳定飞行弹体尾部装有光学跟踪用的发光管,供直升机或装甲战车射手对发射后的导弹进行跟踪控制,无线电指令传输频率为35GHz在不发射时,导弹全部封装在发射管内,用作导弹的储存箱;在发射时,该发射管用作导向装置,导弹出口速度55m/s,加速到350~400m/s,飞行最大射程时间为15s整个封装导弹的重量为46.5kg,其中导弹重量为35kg关于该弹的制导系统,西方曾经根据所获情报资料,推测为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加半主动激光末制导,因而将导弹的性能估计为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但在苏联解体之后,对在国际航展上亮相的武装直升机及其反坦克导弹进行实地考察表明,该弹只装有采用红外光学跟踪的无线电指令制导,并没有采用半主动激光末制导,因而从总体性能上将其归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范畴是符合该弹实际的米-28N 和9М120(AT-12/AT-16)反坦克导弹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也是专用于空对地攻击的新一代反坦克导弹,由位于图拉的希普诺夫(Шипунов)仪器制造设计局,于80年代初开始设计,1990年开始服役,1991年首次在阿联酋迪拜航展上露面,挂在苏-25对地攻击机两侧机翼中部挂架上。
该弹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9К121"旋风"(Вихрь),陆/空军使用代号为9М120,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为AT-12,随后给予其改进型"旋风"М(Вихрь-M)的编号为AT-16,但均未给出命名该弹在气动外形布局和结构上,与前苏联/俄罗斯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9М114(AT-6/AT-9)相似,均采用导管发射方式但该导弹在发射管内的配置有所不同,弹头露在发射管外,无扁平头盖米-28N攻击直升机装备的顶置毫米波雷达在内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用半主动激光制导取代无线电指令制导,故该弹头部呈半球形,内装激光导引头,随后为控制舵机,在其外表面两侧各有1片弹出式舵面,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聚能破甲战斗部位于中部,但穿甲厚度增大,达到900~1000mm1台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构成导弹的后舱段,4片紧贴弹体的矩形圆弧式尾翼位于尾端,飞离发射管时翼片弹出并高速旋转,使导弹稳定飞行在不发射时,导弹除头部外均位于发射管内,用作导弹的储存箱;在发射时,该发射管用作导向装置改进型导弹的封装重量为60kg,其中导弹重量为45kg9М120总体上达到了与美国"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接近的水平,但随着"地狱火"系列中毫米波制导型号的出现,不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的9М120就显得相对落后了。
衍生机型.米-28N吸收了米-28直升机的优点,有大推重比和较强的战斗生存力,最突出的是它在夜间和恶劣环境下的战斗力大大提高N型装备有自动跟踪系统和多路通信系统由于为它专门研制了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毫米波和厘米波双波段雷达系统,并与信息系统配套,所以米-28N能在黑夜、甚至连微弱星光也没有的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在液晶显示器上,飞行员和武器操作员在黑夜也能看清航线上出现的障碍物,从而跟踪和攻击目标雷达安装在旋翼桨毂上能自由转动的锤状整流罩里,直升机不必飞出隐蔽物,只要将雷达伸出,让其超过隐蔽物的高度,就能进行探测和攻击这与AH-64D"长弓阿帕奇"非常相似该雷达还可以作为导航辅助装置此外还装有微光电视、激光测距仪、头盔目标指示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利用地球物理场进行极值曲线导航的高精度导航系统,能可靠地引导直升机飞行;地形跟踪系统能保证直升机在复杂地形上空,以10至15米的高度贴地飞行,能及时规避危险的障碍物米-28N具有很高的发现目标的概率,武器系统能快速进入发射状态其次,米-28N还增大了所装发动机的功率米-28N采用了两台功率更大的TB3-117BM涡轴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864千瓦(2500轴马力),输出约2200马力。
为此,还为其设计了效率更好的BP-29主减速器它的其它方面与米-28基本型相同,性能也基本不变N型也可使用VK-2500型发动机米-28N于1996年8月19日首次展示,10月进行了首次飞行,并于1997年4月30日在莫斯科郊外的米里直升机制造厂进行了首次正式飞行表演代理主任设计师斯捷科利尼科夫认为,米-28N与"长弓阿帕奇"相比,在武器装备和战斗生存性等综合指标方面有优势它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卡-50的改进,派生出了并列双座、加装雷达光电设备的卡-52当然米-28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和AH-64相比机体大、重量大,机动性必然受影响;火控及机载武器水平与西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飞行员视野狭窄--这是俄罗斯设计传统的弊病;设计上与卡-50相比没有鲜明特点,甚至有些抄袭西方设计最致命的问题是由于经费匮乏,该机无法批量生产装备,技术停滞不前,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而急剧下降俄军方计划在99年初完成米-28N的飞行试验,并将交给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厂批量生产但由于俄罗斯经济不景,这一计划遭搁置,如今米-28N的前景未卜,令人担忧而卡-50系列的设计更有噱头,宣传工作上也做得好得多,当然对内对外销售成绩仍然接近零。
到了2001年5月28日,莫斯科米里直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