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析中美两国学校教育的差异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50KB
约4页
文档ID:408584853
探析中美两国学校教育的差异_第1页
1/4

探析中美两国学校教育的差异  探析中美两国学校教育的差异  [摘要]讨论了中美教育观、知识观、教育规划的差异,分析其教育效果  [关键词]教育形式根底与创新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适应社会并成长为社会中全面开展的人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法以传承不同的社会文化探析中美学校教育的差异,有助于加深教育形式的改革美国的教育代表着典型的西方教育形式,而中国的教育那么代表东方传统教育形式本文比较了中美教育观、知识观和教育规划方面的差异,对其教育效果进展了分析  1.教育观、知识观的不同引起的教育效果的差异  中美两国学校教育中最明显的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是根底教育阶段的根底?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界认为,根本概念和根本运算是数学的根底,所以中小学阶段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而在美国,根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普遍使用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中国教育的根底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藏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此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根底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开展那些属于计算机工作的领域.开发那些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才能。

因此,在闭卷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考不过中国学生,而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逊于美国学生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那么更胜一筹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从开展创新才能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标准根底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会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考虑,也可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美国教育不设立固定形式,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到内心世界全方位开展自由想象,鼓励学生创造而中国教育那么设立样板,让学生追求像不像可见,从根本上,中美教育倡导的价值方向就不一致中式教育重视模拟,其教育思路是:什么根底都不具备的一张白纸似的孩子,凭什么想象?凭什么创造?又如何开展创造?美国教育思想因强调创造性,自然不能与形式教育相配套否那么,先定框框预设标准,岂不是与创造性的教育宗旨相悖相反?美国教育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际操作上,既然确定创新第一,势必舍弃标准。

所以,创造精神在美国教育中固然得到强调,然其负面的代价也很大从根本上,缺乏根底的创造终究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可能矗立起金字塔就本质而言,根底与创新的矛盾,乃是中美教育最深层的根本歧异中国形式教育的缺陷固然有创造性较为薄弱之弊,但它的正面效应却大大超过反面弊端根底知识的扎实稳固因为,形式教育暗含精英教育,一切形式教育自然是以最高程度为典范,即以最高典范绳墨之,精英教育实为必然内涵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材,自然包含望圣成贤的期待形式教育虽因标准化对自由有所限制,对创造有所削弱,但在高标准严要求之下,整体程度还是有所保持尤其经过刻苦的重复性训练,后天习得的东西化为本能,并在到达一定高度时升华为难以企及的技能否那么,何以中国学生在欧美多有冒尖?杨振宁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比较了中西教育的各有所长,但他最后的归结是:总体讲起来,我觉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所训练出来的人还是要占一些廉价[1]  2.教育规划的不同导致教育效果的差异  应该成认,学习毕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能从中得到乐趣,至少须等到知识稍有积累的中学阶段,不可能一开始就对学习充满兴趣从幼儿园开始,教育所面对的主要难题还是惰性中西教育相比,在遏制孩子的惰性方面,中式的高标准严要求相对有效。

玩中学固然好,可效率终究不如正规学无论如何,天才出于勤奋,投入决定产出,这是铁的规律精英教育一开始就强调勤奋,大方向是正确的尽管中式教育支付了一定的代价,即创造性方面较为弱化,然利弊相权,还是利大于弊,得大于失从整体教育质量而言,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是强于美国假设中国能设法弥补在创造性方面的缺陷,在教育规划上并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弃中就西  诚然,我们如今高精尖人才不如美国,那是由于反右和文革的历史欠账一般人才成长需要30年的周期,整整耽误了一代人,当时的失误仍需如今还账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已大幅度赶上来,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已具备相当实力事实是假设不是我们的学生学习质量过硬,西方学校也不会对中国学生特别慈悲,不会法外开恩给奖学金  论文联盟.Ll.  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在于高等教育由于硬件缺乏,特别是理工类高校,实验室设备的缺乏,较大地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硕博阶段的学位教育1985年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学金之所以尽出美国,或主要科技工作在美国完成,,应归功于美国对根底及科技硬件的投入,他们资助那些优秀出色的人才此外,就是美国高校的教育思想那位闯入华尔街的哈尔滨女生陈磊,以其在美国4年大学亲身经历概括道:美国中小学根底教育程度远不如我国,可是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答案是: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才能的培养,擅长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给予学生的独立空间非常大。

美国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美国学生往往都学到凌晨四五点钟,甚至通宵[2]  美国教育强调宽、松、活,中国教育强调窄、严、僵前者培养大胆强调自信,但副产品为傲慢;后者培养谦逊与慎重,但副产品为害怕,易导致自卑美国学生问题多多,中国学生少问甚至不问美国学生将已有的根底性知识视为标准化消费,不愿多花精力,直接要求提出新的问题美国法律系的学生习惯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学,喜欢以讨论和提出问题为主,注重给学生表现和表达的才能,即shandtell当然这也有弊端,无视根底知识自然限制了学生的思路,直接投入研究只能是低层次的我们的狭窄严僵,却换来了扎实的基矗无疑,学习灵敏与开拓,总要从学习根底为起点所以,两弊相权,中式教育也输不到哪儿去  就收获而言,中国的刻苦训练式的学习固然痛苦,然而产品的优秀率也高,西方沙里淘金式的教育,过程自然轻快宽松,收获也少从人己关系上,美式教育重视尊爱自己,中国教育那么强调尊爱别人在中国古代圣贤看来,尊爱自己本为天性,毋须后天培养,越过尊爱自己,或以尊爱别人包括尊爱自己,那么层次更高,也更利于社会的安宁团结然而,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尊爱自己实为尊爱别人的根底性前提,而且两者存在相辅相成之关系,仅仅尊爱别人并不直接等于尊爱自己,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尤其在思维才能较弱的儿童阶段。

因此,小学阶段要侧重培养尊己,中学阶段重点培养尊人,这样庶几可以防止偏废  参考文献:  [1]吴正恭,?中美教育优劣谈?,载?新民晚报?2002年7月11日.  [2]?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5日第4版闯入华尔街的中国女孩谈美国大学教育.  作者简介:  李向红,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现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