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宋代家训对蒙学教育的影响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83KB
约4页
文档ID:528104027
宋代家训对蒙学教育的影响_第1页
1/4

略论宋代家训对蒙学教育的影响引言: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儿童教育,自出生时就注重儿童的道德和才学的成长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称为“蒙学”教育,蒙学教育一般包含了我们现代学 前教育到中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大概四五岁至十五六岁的教育蒙学教育的 理论和实施在汉代已经比较成熟,而到了宋代,有了空前的发展,尤其与宋代家 训的鼎盛密切相关宋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变革,使家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蒙学教育;宋代思想家大量的家训著作也使蒙学教育的理念引起大众 广泛的重视;印刷刻版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通俗易懂的家训著作的广泛传播,也使 蒙学教育更加大众化所以,宋代家训对蒙学教育的促进,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蒙学教育的社会化和普及化开启了先河宋代的社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家训和蒙学教育的发展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特殊的形式,是我国古代家庭、家族长辈专门向 后世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教育子孙而撰写的文献在历史上,“家 训”也被称为“庭训”、“庭诰”、“家规”、“家范”、“家法”中国古代家训,产 生于西周,成型于两汉,成熟于隋唐,在宋代达到鼎盛由于宋代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背景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大量系统化、理论化的家训文献。

正是这些 家训的大量出现,为蒙学教育提供了保障宋代以前的五代在短短五十余年间,权臣悍将对皇位的你争我夺使人眼花缭 乱,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得以结束宋太祖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 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所以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方针,这个方针有力的加强和 完善了科举制度,国家通过科举制度广泛的选拔人才因而促使每一个家庭重视 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通过撰写家训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深 入推行,门阀制度的消亡,特权阶层的减少,一些官吏不再享有世袭官职和田产 的特权,家庭处于竞争和相对动荡不安的境地一些失去了世袭制庇护的世俗地 主阶级寄希望于通过其子弟接受教育来防止家道沦落,还有一些有远见的士族大 夫和文人豪士为了自己家族的长久兴盛,更加重视子弟的教导,注重家庭教育的 内容,规制和撰写了大量的家训来教育子弟,使得家训得到了高度的繁荣另一 方面,由于科举的广泛的推行,使得庶族地主和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能跻身于士 族社会,登上政治舞台太宗淳化三年(992),朝廷明诏规定:“国家开贡举之 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或 举人内有乡里是声教未通之地,许于开封府、河南府寄应。

①这时就推动了学校 教育和家庭教育,寒门平民为了使子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或者自己没能走上 仕途,或者自己为官不显,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弟身上正如宋人所言:“千 千岁,看功名事业,都在儿孙”(陈著《沁园春•寿吴竹溪》)在这样的环境下, 宋代极为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训的制定,从而促进蒙学教育的发展此外,由于宋代商业非常繁华,城市具有很高的商业化水平,各行各业得到 了空前的发展,农工商人的子弟也能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 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 时,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 “君子不言利”的传统思想,不断的寻找 发家致富的门路,出现了一些治生的家训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指出:“士大①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 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 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脩之俸 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 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 皆可为也①叶梦得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和陆九韶的《居家制用》也都提出 了一些治生的基本原则,阐述了治生理财的一些思想。

从这些可以看出宋代的家 训包括了丰富的内容,不但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还有经世理财的治生 之道正是家训中这些治生理财的教育,才使得宋代的蒙学教育出现了多元化的 发展宋代思想家的家训著作为蒙学教育提供了思想源泉宋代家训是我国家训发展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家训总集和大量的家训专著, 一些思想家以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亲自编写家训第一部家训总集是由北宋 中叶孙颀编撰的《古今家训》,这本书已经失传,但从苏辙的《古今家戒•序》 中可以窥见管豹这部家训总集收录了四十九位前人的家训到了南宋年间,刘 青之编撰了一部规模更大的家训总集《戒子通录》,全书共收集家训171篇,第 一次把南宋以前家训进行了收集整理同时,家训专著也大量的出现,主要有司 马光《家范》、《居家杂仪》、《训俭示康》,叶梦得《石林家训》,陆游的《放翁家 训》,朱熹的《训子贴》,袁采的《袁氏世范》,真德秀的《教子斋规》等等还 有一些名臣也为自己的子弟撰写了家训,如范仲淹、贾昌朝、包拯、苏轼等在 这众多家训中,司马光和袁采撰写的家训最具代表性,尤其是袁采的《袁氏世范》, 被《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虽家塾启蒙之书,意求通俗,词句不免于鄙浅,然 大要明白切要,使览者知意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

②在大量的家训文献中,有非常丰富的蒙学教育思想,家训的编撰者大都主张 幼儿在童蒙之时就要施以良好的教育,开发其智慧,才能使得子弟成为有用之才 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认为:“凡子始生,若为之求乳母,必择良家妇人稍温 谨者子能饲之,教以右手子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万福安置稍有知,则 教之以恭敬尊长有不识尊卑长幼者,则严诃禁之六岁教之数(谓一十百千万), 与方名(谓东西南北)男子始习书字,女始习女工之小者七岁男女不同席、 不共食,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自七岁以下谓之孺子,早寝 晏起,食无时八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以廉让男子诵《尚 书》,女子不出中门九岁男子诵《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 子亦为之讲解《论语》、《孝经》、《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意古之贤女, 无不观图文以自鉴十岁,男子出就外傅,居宿于外,读《诗》、《礼》、《传》, 为之讲解,使知仁义礼知信,自是以往可以读孟荀扬子,博观群书凡所读书必 择其精要者而读之司马光非常重视对子弟的早期童蒙教育,主张要及早施教, 分不同阶段、不同内容、循序渐进的教导,尤其要注重幼儿从小的道德素养,也 就是在做学问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将来才能成其大才。

袁采也很注重蒙学教育,在《袁氏世范》中说到:“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 争财之患;幼而责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分别,则长无为 恶之患③所以,教育孩子就要重视蒙学教育,美德是从小开始,逐步培养起来① 《袁氏世范》卷之中•处己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③ 《袁氏世范》卷之下•治家 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辨别贤愚、分清是非、平等待人、不冒犯长辈,长大 后成为具有美德的谦谦君子在蒙学教育的具体方法上,袁采还提出,“教子莫 若使其有所学”,他认为:“大抵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 言行之精微然命有穷达,性有昏明,不可责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 学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史传载故事,文集妙词章,与夫阴 阳、卜筮、方技、小说,亦有可喜之谈,篇卷浩博,非岁月可竟子弟朝夕于其 间,自有资益,不暇他务又必有朋旧业儒者,相与往还谈论,何至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而与小人为非也①在蒙学教育的具体形式上,并不强求一定要读所 谓正统的经典之作,最终在科举中取得功名因为人的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且 每个人的资质以及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去求取科举功名,尤 其是禁止如果不能得到功名就放弃学业这种作法。

在蒙学教育中,许多看起来没 有用的书其实是有很大作用的,比如阴阳、占卜、方技、小说之类书籍,这些书 都是篇章浩繁,广博精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读完子弟们早晚都沉浸在书籍中, 都会有收获,且没有机会干一些鸡鸣狗盗的事情在读书的过程中,又有一些以 儒学为主的学友,互相讨论学问,子弟们就不会无所事事,与一些小人为伍,为 非作歹了总的来说,就是在蒙学教育中,不强求读什么书,只要是有益之书, 子弟们感兴趣,能专心钻研,就会成才,就不会误入歧途这样的思想在南宋人 人都以求取功名利禄的封建社会,确实是一个创举这样的蒙学教育观念,也是 我们现代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在宋代运用家训对子弟进行蒙学教育,是非常 重要的事情另如贾昌朝在《诫子孙》中说:“吾年六二,暇日未尝不以经籍道义诲汝等, 冀免斯咎南宋赵鼎在《家训笔录》中强调:“平日教子孙读书为学,正为此事”, 还要求子孙“各录一本,时时一览,足以为戒吕祖谦、陆游、朱熹、陆九韶、 真德秀等在家训中都有对子弟蒙学教育的内容总之,宋代非常重视对子弟的启 蒙教育,而且把启蒙教育的内容以及形式作为家训规定下来,使得蒙学教育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宋代家训文献的广泛传播使蒙学教育更为普及宋代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家训著作进一步突破了家族的局限而得到了更为 广泛的传播,家训著作、家训思想更加社会化,普及化、大众化,使蒙学教育由 家庭小规模的启蒙教育发展到广泛的社会蒙学教育,使得蒙学教育得到了空前的 发展。

宋代家训开始是作为家庭启蒙教育的教材,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术迅速发 展,出现了印书业,政府有“官刻”和“监刻”,民间由于技术的成熟,成本的 降低,也出现了大量的民间印书业这时,家训有机会大量的镂版发行,使家训 文献成为了蒙学教育的主要教材如《四库全书》论《温公家范》时说到:“观 于是编,其型方训俗之规,犹可见一代伟人修己型家之梗概②司马光不但要是 自己的家训教育其子孙后代,还要然家训成为社会蒙学教育的普遍规则又如袁 采的《袁氏世范》,最初也是其家庭蒙学教育的教材,题名为《训俗》书成后袁 采认为这本家训著作可以“厚人伦,美习俗” “将版行于兹邑(乐清)”,袁采不 但要使此书教育后世,还要广为流传,来作为乐清地区的蒙学教材其同学刘镇 “熟读详味者数月”后,此书认为“诚可以为孝悌、为忠恕、为善良、而有士君 子之行矣”,因此“可以施之乐清,达诸四海可也!”,“可以行之一时,垂诸后世① 《袁氏世范》卷之下•治家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 可也!”因此,袁采听取了刘镇的建议,将书名改为“世范”出版,使得广为流 传,成为蒙学教育的一本重要著作还有一些著名的家训,如吕本中的《童蒙训》 本来是“其家塾训课之本”,①吕祖谦的《邵仪外传》“其书为训课蒙学而设”②, 都原本是为家庭私塾的蒙学内容,由于内容丰富,浅显易懂而又不失哲理,被镂 刻发行,广为流传,使家训文献彻底的从个体走向了社会,成为了宋代乃至后世 大众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家训总集和家训专著大量出版发行之时,出现了以《三字经》、《百家姓》 为代表的家训体例,由于其文辞浅易,易记易诵,迅速发展并广泛的传播起来《三字经》是宋代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的,全书结构严谨,文字简练,概括性很 强,三字成句,句句叶韵,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作为蒙学教材,使 得许多人终身不忘,全书虽然仅有千余字,可是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极光《百 家姓》也为宋代所作,采用四体言,句句叶韵,易学易懂,实用性很强这些家 训成为了宋时期的重要蒙学课本,对蒙学教育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直 到今天还具有一定的影响综上所述,宋代的家训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是蒙学教育的重 要内容,在古代蒙学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成为童蒙研习礼法、为人处事、择友交际、饮食起居、治生理财的主要途径不 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 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 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由于宋代家训对蒙学教 育的促进,使得宋代蒙学教育更加大众化,也为中国封建社会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