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松与宋江的关系[内容摘要] 《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性格随着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他的身上集中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重色彩,每一个方面都闪现着耀眼的光芒,在无数读者的心中留下了一幅光辉的英雄形象他与宋江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着的,他们最初相见恨晚、情投意合,然而最后只能是分道扬镳但是这个结束不是偶然的,它是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的[关键词] 武松 宋江 情投意合 分道扬镳 原因金圣叹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零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武松是 《水浒传》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他的性格、思想都在不断发展,他的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得到不断丰富,他不断认识着他周围的人物和社会,读者也通过他的认识和行动来认识他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对于武松这个人物形象,金圣叹评曰:然则《水浒》之一百六人,殆莫不胜于宋江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然则“武松何如人也?曰:“ 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
武松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清河县人他的出现是在水浒传的第二十二回,当时他正在柴进那里居住,恰巧宋江因杀了阎婆惜也到柴大官人那避难,宋江为了躲酒出来净手,却碰到了武松,于是武松、宋江便开始结交了后来武松犯事落草二龙山,辗转投奔梁山泊(宋江)成为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步军第二名头领攻打方腊时失去左臂,留在六合寺照看林冲,后出家成僧,与宋江及其招安队伍分道扬镳 在水浒中,武松开始自己的故事是由碰到宋江开始,同样他故事的结束也基本可以说是与宋江交谈为结束宋江对于武松是有知遇之恩的,最初柴进庄上的相遇,是武松受冷遇的时候,宋江对他的青眼,让他感激不尽虽然柴进用物质满足了武松的要求,给他酒喝,给他肉吃,但是武松并未有任何改变,直至遇上宋江,他的精神得到洗礼,他对自己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武松受到宋江的赏识,宋江将出自己的银两与武松做些衣裳,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前病都不发了这是武松的一个重要转变他们第一次分别时,两个人结拜为兄弟,武松“堕泪” 而别,他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可以想象 ,武松与宋江一起在柴进庄上的那些日子,除了饮酒,说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较量些枪棒之外,他们还有许多话要说宋江对武松,既是义气上的大哥,又是精神上的导师。
在十字坡,武松称颂宋江“ 仗义疏财 ,如此豪杰” 武松与宋江的确感情深重,整部《水浒传》中,好汉们分别时两次堕泪的恐怕只有武松与宋江一次是在柴进庄上初遇,分别时武松堕泪;另一次是在白虎山孔太公庄上分别时,这次是宋江堕泪 武松与宋江再次分别之后,两人辗转都来到了梁山在排座次之前 ,武松与宋江还是一条心当宋江要推卢俊义为梁山泊主时,“武松见吴用以目示人,也发作叫道:‘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廷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他如何肯让别人?’”武松一心拥护宋江为山寨之主但排过座次后,武松在场看到宋江为了招安的种种丑态时,他与宋江的分歧就表面化了虽然武松还是跟随宋江,并且随宋江招安,后又跟随宋江南征北战,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与宋江之间产生的裂痕逐渐变大,最终以在六和寺出家的方式与宋江分道扬镳,彻底决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武松与宋江决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武松对招安有了自己的见解,对宋江也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他希望和宋江是一个比较平等的兄弟关系他不可能像花荣,花荣出身较好又崇拜宋江,他在宋江身边能使宋江添几分贵气和资本;同时他也不是李逵,李逵没有自己的思想武松需要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所以他宁可投奔素不相识的鲁智深,而鲁智深那里的确他得到了平等的关系。
武松明白宋江的用心良苦,但是“不要忘记了我们的身份”武松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他明白招安的道理,但他更清楚自己在梁山的价值,追求自我价值的存在,追求自我英雄主义的实现,招安违背了他选择的道路其次,他们二人对义的理解不同在水浒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武松是一个“有恩必还,有仇必报”的人阳谷县令要武松帮他押送财物去东京亲眷处存放,那些财物都是阳谷县令搜刮的民脂民膏,武松并未因其是不义之财而拒绝这个任务,他所想到的只有县令对他的恩情武松的义与是非无关,不分对错、利益,只关乎人情这与宋江一直表现出来的“大仁大义”是不一样的,宋江可以因为对晁盖等人的看重,而通风报信,尽管这些不无为以后铺路的嫌疑,带着功利的色彩如果我们可以把宋江的仁义看做是未卜先知而施行仁义,那么我们看到的武松恰是相反的,武松的义总是建构在“有恩必还”上他这样一种对义的认知带着市民阶级的狭隘与局限性,一句话概括即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第三,不接受招安的原因由义上升到忠,我们会发现,忠更不是作为市民阶级的武松看重的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之前他对于国家法律是信任的,对于君虽说并没有必然的拥戴,却也没有非反对不可的态度市民阶层是伴随着城市经济而兴起的一个新的阶级,他们在经济上处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如农民一样受到深重的压迫剥削,他们也没有贵族的野心,国家不论是在谁的统治之下,市民阶层的日子还是一样的过,可以说市民阶层是思想上最具有惰性的一个阶层,他们的生活理念是追求一种过得去的生活方式,武松即是置身于这样的一个阶层中。
如果不是因为杀嫂,以及以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而触犯法律,不能安安稳稳的在市民阶层中生存下去,武松是绝不愿意落草的上梁山后,武松终于又寻得了一种生活的安定,有兄弟,有酒肉,有广阔的天地,是比山下受法律管束更自由的所在,那么又何必钻入招安的牢笼里,给自己设定一个枷锁,锁住一颗自由的心作为市民的武松,本来就没有很强的忠君概念,上梁山后的武松更不会忠于与他并没有太大关系的君主而从宋江一直以来对“忠义”的尊奉来看,武松绝不是和宋江一类的人,尽管最初相遇时,感觉到意气相投,而结拜为兄弟,但到最后恐怕宋江也只能感叹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第四,武松最初对宋朝皇帝是抱有幻想的但是后来招安后他对朝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朝廷对他们处处设防,时时刁难经历过一系列事情的武松,对于统治阶级是不信任的,如果说从前没有忠君的概念是因为市民阶级思想的惰性,那么此时的武松对招安的不支持则还带有对统治阶级的失望方腊打完了之后,梁山那么多的兄弟死的死、亡的亡了,张青夫妇、施恩死了,特别是鲁智深的坐化,再也不可能“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了他自己的一条胳膊也没了,成了一个废人,这是他离开宋江最好的理由宋江也承认武松已一个废人,面对一个已没有了利用价值的人,一个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他留在六和寺出家。
宋江说:“任从你心” 表面上看是对武松的支持 ,实际上他也不想带武松赴京朝觐道不同,不相为谋,宋江必会与武松、鲁智深等人分道扬镳出身于市民阶层的武松的心机,永远都比不上刀笔吏出身的宋江武松与宋江从最初的情投意合到后来的分道扬镳是必然的但是总的来说武松仍然是敬爱宋江的,不管怎样,有意见的不同,不代表武松对宋江失望宋江在做领袖和政治方面还是很有才能的,他就是代表一个标杆,一个象征符号,有影响力在那里所以不管出于感恩还是忠义,武松仍然是愿意追随宋江,直到最后战争胜利了参考文献1.袁行霈主编 《古代文学史 》 高等教育出版社2.《金圣叹、李卓吾点评之水浒传》 中华书局 3.《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 岳麓书社4. 徐鸿冰论文 《武松与宋江 》5.论文《宋江人物形象分析》文 学 0903 班2009111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