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诗词鉴赏 香菱咏月·其三 清代: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聚 译文 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夜色将可阑可残月仍挂天涯秋江里漂泊的旅人闻笛声更添愁绪,楼上伤情的*终夜里倦倚栏杆惹得月宫里孤独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缘由不使人们永久团聚 解释 精华:月亮的光华 半轮:残月 闻笛:听见笛声 倚栏:倦倚栏杆 缘:原因,缘由 何:为什么 鉴赏 这是香菱所作的第三首咏月诗 经过前面一番艰难的探究之后,香菱最终摸到了做诗的门径,因此此诗一出,就顿放异彩,成为一首具有真正艺术美的作品诗的首联起句就显得气概非凡:“精华欲掩料应难”,外表上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洁皎洁的月光,实则示意象香菱这样才情横溢的女子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从而传达了学诗必能胜利的坚决信念。
次句把月亮形象与诗人的身世紧紧的联系起来,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形状;“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如同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俗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苦痛的泪水永久是流不远的因而这种顾影自怜的幽怨之情调,便在诗的颈联中委曲的道出:“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而且这种愁思,乃是由砧声(即妇人们在月夜中的捣衣声)所引发的这里隐曲地传出达了香菱对远在江南的丈夫薛蟠的思念之情,由于薛蟠虽然与她并无谐和恩爱之情份,但从名份上来说,他究竟还是她的丈夫,何况香菱除了他以外,并无一个亲人接下的“半轮鸡唱”一句,仍旧以景托情,则此时因见时间消逝而尝尽了不眠味道的这位女诗人,便把满怀的愁绪,一腔的心事,尽托付这悄悄无言的半轮残月中,使客观的“月”与主观的“情”得到有机的融合,到达了诗美学上所谓“不隔”的艺术境地 诗的颈联又在境地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肤浅的哀愁集中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
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受的难过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 诗尾联归结为无可奈何的感喟:“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聚”?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久分别,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就问得新颖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在小说中,众人评这首诗曰:“新颖而有意趣”,就不是毫无依据的溢美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