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的理论及其基础

卢****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9页
文档ID:320208902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的理论及其基础_第1页
1/9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及其根底  二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理论形成的根底我们知道,现代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后产生的,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形成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而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或谓之“超前意识〞不过,即使是“超前〞,也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那么,它形成的根底是什么?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进展分析〔一〕总结历史教训,着眼永续利用我国先秦时代虽然没有发生象现代社会这样的全面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但生态环境部分的破坏并不鲜见,先秦时代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正是从对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的反思中产生的我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农业开发过程中,曾经广泛采取火耕的方式,或以火猎和火耕相结合来垦辟耕地古史传说中的“烈山氏〞[12]就是这个时代留下的史影,这在当时开拓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是必要的;但却为此付出了损耗大量自然资源的代价[13]到了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代,人们大规模沼泽低地,进一步拓展其活动空间,这是我国历史上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也是自然资源破坏比较严重的时代。

战国时人回忆当时的情况说:黄帝之王,[童山竭泽],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实以益人,而天下可得而牧也〔?管子·揆度?〕黄帝之王,[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谨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谨逃其爪牙]禽兽众也:童山竭泽者,君智缺乏也;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利,逃械器,闭知能者辅已者也……〔?管子·国准?〕[14]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15]从上述记载看,当时一定范围内过度的开发已经造成自然资源部分枯竭的恶果,即所谓“童山竭泽〞;而人们也从中吸收了一定的教训,认识到这是一种“君智缺乏〞的行为方式故?管子·国准?议论如何吸收先世经历教训时提出“立祈祥而固山泽〞[16]随着人口的增加,不适当的砍伐和过度的放牧也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例如齐国东南的牛山就因为滥伐滥牧而变成濯濯童山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假设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此岂山之性也哉!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生态的恶化不是自然的本性所产生的,而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的经济行为所造成的;它实际上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种报复这样的事,在当时不会是个别的春秋末年墨子劝阻公输般助楚攻宋时说:“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江汉鱼鳖黿鼉为天下饶,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荆有长松文梓梗柟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1宋处于黄河下游,正是殷人活动的腹心地区墨子的说词未免有夸张之嫌,但宋与楚相比,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相对匮乏当是不争之事实;这当然是由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自然条件存在着差异,更是黄河流域在长期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结果殷人的“不常厥邑〞和周灭殷前的屡次迁移,论者或谓即系由于黄河流域部分生态环境的破坏所致[17]通过各种正面反面的经历教训,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假如利用过度或不适当的攫取,就会妨害资源的再生,导致资源的枯竭,影响到以后的继续利用黄土地区气候偏旱,天然植被相对并不丰茂[18],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更显得必要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覆巢毁卵,那么凤凰不至,刳兽食胎,那么麒麟不来。

干泽涸渔,那么龟蛇不往〔?吕氏春秋·应同?〕[19]这些无疑是对历史上的经历教训的深入总结人们已经明确认识到,做事不能光临眼前的利益,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利益如?吕氏春秋·长利?说:“利虽倍数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所以先秦诸子阐述保护自然资源的必要性时,总是着眼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强调“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是从人类的长远利益立论的在上面所引述的资料中,这种思想反映得相当清楚欲使资源不屈而能永续利用,关键是处理好“用〞和“养〞的关系;先秦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养〞是“用〞的基矗孟子正是从牛山林木受到破坏的教训中引伸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的道理上引“修火宪〞等等措施,其中心就是一个“养〞字为了使“物得其养〞,就必須“取物有节〞,即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20]荀子·王制?谈自然资源利用时也强调协调“养长〞与“杀生〔斩伐〕〞的关系,以防止童山竭泽现象的出现逸周书·文传?曰:无杀夭胎[21],无伐不成材,无墯〔墮〕四时如此者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生十杀一者物十重,生一杀十者物顿空十重者王,顿空者亡这里所说的“生〞与“杀〞,也就是“养〞和“用〞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使生之不绝,取之有节,才能保持开展的后劲,成功王霸之业。

反之,“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班固追述三代“先王之制〞时说:于是辩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雚蒲、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死之具,靡不毕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所以顺时宣气,蕃阜庶物,畜足功用,如此之备也〔?汉书·货殖传?〕郑玄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伐山林〞,说这是“顺阳养物〞,可说是深得其旨总之,是通过“用〞与“养〞的协调来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再生,以到达永续利用的目的〔二〕立论根底:“三才〞思想先秦时代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思想的产生,不仅由于我国古代人民对历史教训的深入总结,而且由于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农业消费理论中〔包括破坏生态平衡的教訓在内〕形成了有机统一的自然观,从而可以比较正确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自然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三才〞理论先秦时代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正是建立在“三才〞理论的根底上,同时它又成为这个理论的重要来源、重要组成部分和和重要表现形式三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宇宙形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质,人们习惯用天时、地利〔或地宜〕、人力〔或人和〕这种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它,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应用到各个领域。

中国传统农学中关于“天、地、人〞关系的经典性阐述见之于?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种理论把农业消费看作“天〞〔气候、季节〕、“地〞〔土壤、地形〕、“人〞〔农业消费主体〕、“稼〞〔农作物,扩大一点,可以理解为人们培育和利用的生物〕等各种因素互相联络的、动的整体,表达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依相亲、协调统一的关系这种理论主要是在长期农业消费理论的根底上形成的,又反过来支配和推动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开展中国农业发生在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广阔地域内,中国古代人民农业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农业离不开自然界正是在与自然界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整体观念这是“三才〞理论最本质的东西三才〞理论不但被应用于狭义的农业消费,而且被应用于包括野生动植物利用在内的广义农业消费中先秦学者对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问题的阐述,正是以“三才〞理论为立论根据的上文谈到,先秦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对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根底是“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所谓“养〞终究指的什么,其精义何在?首先,当时人们所说的“养〞是一种“天〞即自然的活动,故有“天养〞之称。

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吕氏春秋·审时?“养之者天也〞,也可以包括野生动植物在内用如今的话,可以叫做“自然再消费〞不仅如此,?荀子·天论?还说:“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这已包含了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互养共生的意义在内对于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们不应该越庖代俎,不应该打乱其正常秩序,使之“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进而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使野生动植物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得以正常生长,这就是?国语·鲁语?所谓“助宣气〞、“助生阜〞、“畜功用〞、“蕃庶物〞所以?荀子?说“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天论?〕这里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根底上对自然再消费起着协助和促进的作用这是“三才〞理论的精华,它与古代西欧征服自然的思想是大异其趣的[22]?荀子·王制?有一段集中阐述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文屡次引用过,但是割裂分散于各部分,为了使读者有一个完好的理解而免翻检之劳,兹把该段文字迻录如下:君者,善群者也群道当,那么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那么六畜育,杀生时,那么草木殖。

政令时,那么百姓一,贤良服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那么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鱔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这里首先提出了“群道〞问题所谓“群道〞,就是把人类和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和各种生物都是依存于自然界的;因此必须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之各得其宜这正是“三才〞理论整体观的详细表达故后文在阐述了必须“以时〞利用山林川泽自然资源和“以时〞从事农业消费之后,又归结到天地人的关系上来逸周书·大聚?也把这种思想表述得相当清楚:旦〔周公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桑],成男女之功夫然,那么有〔生〕[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23]这是战国时人依托周公发表的议论可见,先秦时代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理论,确实是和人们对“天、地、人〞的认识与安排联络在一起的。

下面,我们再详细考察一下“三才〞理论中的“时宜〞、“地宜〞、“物宜〞原那么在广为农业消费中的应用〔三〕“三才〞理论的贯彻:“时禁〞与“三宜〞先述“时宜〞先秦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这种再生是“天〞即自然的活动,是自然再消费的过程;因此,它们的生长繁息和农作物、禽畜一样,是受“天时〞制约的,其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节律是一致的三才〞理论天地人和万物统一的重要根底正是天时制约的普遍性作为野生动植物永续利用根底的“养〞,其施行的关键就是要顺时上面谈到了我国先秦时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心点是“时禁〞,或“以时禁发〞而“时禁〞的目的正是保证野生动植物顺应自然界季节变化的规律正常地生长和繁育因为“养长时,那么六畜育〔禽兽亦然〕,杀生时,那么草木殖〔作物亦然〕〞〔?荀子·王制?〕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经济利用和永续利用的目的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的出现,是和先秦时代对“天时〞认识的深化分不开的[24]次述“物宜〞野生动植物生长虽然普遍受天时的制约,但不同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对天时的适应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先秦时代山林川泽的“禁发〞,还要建立在对各种野生动植物生长规律正确认识的根底上,根据“物宜〞而作合理安排的。

这种“物宜〞的原那么在上引?国语·鲁语?里革断罟的记载中反映得非常清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鸟兽和鱼类在不同的季节怀孕生産,捕鱼和猎兽的禁与发在时间安排上应该互相交织春天鸟兽交配怀孕,此时禁猎夏天鱼类孕别,此时禁渔,正如韦注所云:“立夏鸟兽已成,水虫怀孕之时,禁取鱼之网,设取兽之物也〞捕鱼安排在冬尽春来的季节,除了气候上的原因以外,还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春天捕取鱼鳖可使肉食供给不致因禁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