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trichinelliasis ) 一.概念旋毛虫病是由毛尾目(或毛首目)、毛形科、毛形属(Trichinella)的旋毛形线虫的成虫寄生于肠道,幼虫寄生于横纹肌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病理特征:急性肌炎,肌肉中出现旋毛虫包囊发病动物:人,猪,犬,猫等 发病特点:全球分布旋毛虫病:肌肉中的旋毛虫包囊,二.病原,旋毛形线虫(T.spiralis)部位:成虫寄生于肠道(肠旋毛虫), 幼虫寄生于横纹肌(肌旋毛虫)形态:细小呈毛发状,无色,表皮光滑,前端较细,食道为列细胞体型,呈串珠状,约为体长的1/3雄虫:长1.4~1.6 mm,尾端有泄殖孔,外侧有1对耳状的交配叶,无交合刺雌虫:长3~4mm,阴门位于食道中部,肛门在虫体末端幼虫:胎生刚产出时呈圆柱状,大小约(80~120)微米×56微米,感染后30天,幼虫长1mm同时形成包囊包囊:呈梭形,长轴与肌纤维平行,内含虫体1~7条旋毛虫幼虫,,旋毛虫成虫:A.雄虫,B.雌虫 从消化的肌肉包囊中获得的旋毛虫幼虫,,肌肉中的旋毛虫幼虫、包囊,,旋毛虫幼虫,右前腿骨骼肌中的旋毛虫包囊,三.生活史,感染动物:人,猪,犬,猫,鼠,狐等120多种哺乳动物。
寄生部位:肠道和横纹肌生活史:成虫与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动物含幼虫肌肉,胃内破囊→小肠经40h →成虫交配,雄虫死亡,雌虫,可活6周→黏膜深部肠腺约3d后,产幼虫,1500个/条,粪便→淋巴管血液循环,全身→横纹肌膈肌、舌肌、喉部肌肉、眼肌、咬肌、肋间肌等→继续发育第17-20d,幼虫盘曲→形成包囊第7-8周,包囊完全形成→感染性幼虫2.5个盘转,6-9月开始钙化,可活11年→动物误食感染旋毛虫生活史,四.流行特点,1.感染来源猪:带虫的鼠类、鼠粪、生泔水、蝇蛆等人:生的或半生的猪肉等2.传播途径:消化道3.易感动物:人,猪,犬,猫,鼠类,狐、狼等五.临床表现,1.症状猪: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肌肉疼痛,运动障碍严重时,卧地不起,呼吸加快、浅表,叫声嘶哑,吞咽障碍,牙关紧闭,眼及四肢水肿人:腹痛,下痢,呕吐;发热,肌肉疼痛,甚至死亡2.病变急性卡他性肠炎:肠黏膜增厚,被覆黏液,有出血点或小溃疡急性肌炎:肌纤维变性、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肌纤维膜增厚形成多量旋毛虫包囊六.诊断,1.临床诊断:猪舍卫生不良,有饲喂未煮熟泔水的病史症状和病变2.实验室诊断:活检法:取舌肌压片镜检查肌幼虫。
生前 免疫学方法:IHA、补反、荧光、皮内试验、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法目检法:肉样表面有针尖大的细小白点死后 压片镜检法:人工胃液消化集虫法:肉样30g+10倍量人工胃液,37℃,12~24h,沉渣镜检人工胃液:浓盐酸7mL、胃蛋白酶7克、水1000mL七.防治,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灭鼠,卫生,生泔水加强肉类检疫,注意饮食卫生,提倡熟食2.治疗丙硫咪唑:猪 15mg/kg体重,内服,连喂10~18d 人 24~35mg/kg•d,分3次内服,连5d 甲苯咪唑:400mg/次,3~4次/d,内服,连10d以上磺苯咪唑:猪 30mg/kg,肌内注射,一次杀虫率为99.47%;1次/天,连用2~3次,杀虫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