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科总复习资料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KB
约7页
文档ID:37803227
儿科总复习资料_第1页
1/7

1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2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3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 《小儿药证直诀》 4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5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6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 初生:3 公斤;1~6 个月: 体重=3+0.6*月龄;7~12 个月:体重=6.6+0.5*(月龄- 6)=3.6+0.5*月龄;2~12 岁: 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 厘米,第一年增长 25 厘 米2 岁后:75+5*年龄;头围:初生:33-34 厘米 ;胸围:初生 32 厘米1 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 44 厘米;2 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7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 2~4 个月内(部分出生时) ;前囟关闭:出生后 12~18 个月后囟关闭比前囟关 闭早 8 牙齿:出生后 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

2 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 6) 9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收缩压 =10.7+0.27*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10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1 岁时能独立站立,扶 1 只手可行走;1 岁半左右会 走路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 岁以后 11 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 ,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 12 心常有余: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 ,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气蓬勃之象 13 小儿时期的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迅速传变;迅速传变:“易虚易实” 、 “易寒易热” (2)脏气清 灵,易趋恢复 14 婴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15 六种基本病理脉象: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16 按诊:“囟陷”:囟门凹陷,见于泻甚失水 “囟填”:囟门高凸,见于呕吐壮热,为肝风内动 “解颅” :囟门不能应期闭合,囟门宽大头缝开解 “鸡胸”:胸骨高突 “龟背”:脊柱高突,按之不痛 “虚里”: 心尖搏动处 17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儿科医家是扁鹊,儿乎科之圣是钱已, 18 我国人痘接术预防天花比英国人琴纳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早 100 年,故我国人痘接种术仍是世界 疫学发 展的先驱, 19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科学都是以研究小儿为已任,以防病治病,提高小儿素质及健康为目标. 20 中西医结合儿科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医学. 2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表明小儿是稚阴稚阳之体, 22 小儿为纯阳之体的含义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最常见的两脏疾病是肺脾;热性病后,常易出现高热,抽搐 症状是由于肝常有余。

23 小儿易发生免疫性疾病的时期是学龄前期, 传染性病的时期是婴儿期, 死亡率最高的时期是新生儿期; 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 体格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婴儿期限, 24 2 岁以后影响小儿身长最明显的因素为内分沁;小儿头围,胸围大致相等的年龄为 1 岁,小儿握持反射消 失的年龄为 2-4 个月,最能反映婴儿营养状况的体格发育指标是体重,小儿身体下部量是指耻骨联合上缘至 足底的长度,最能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是身高, 25 前囟正确的测量方法为对边中点联线, 26 小儿乳牙萌出的年龄是 4-10 月个月;小儿更换恒牙的年龄是月 6-7 岁,小儿对声音有定向反应的月龄是 3 个月 27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素菜是人体能量主要来源 28 正常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总热的简单计算法是婴儿 64.50kj,以后每增加速度岁去 18.40kj;全脂奶 粉稀释成全乳时按重量计算,标准配制方法为 1:8羊乳喂养的缺点是叶酸和维生素 b12 含量小, 29 麻疹疫苗初种时间是 8-12 个月, 30 古代医家认为诊断小儿疾病最重要的是望诊,望神的重点是察目;察目,首选观察的内容是眼神;面部望诊主要的以观察五色主病为要点(五色是指红黄青白黑) 31 小儿面白无华,唇色淡白者多为血虚;3 岁以下小儿指纹正常的是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婴儿啼哭,应 视为常态的是哭而有泪,哭声洪亮,小儿哭声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应首先考虑的是腹痛;母乳喂养 2 个 月的小儿,正常大便应为金黄色呈糊状,1 日 3 次 32 小儿基本脉象是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 33 小儿中药用药量,以成人一般用量标准进行折算,婴儿用成人量的 1/3~1/2 34 婴儿期呼吸和脉搏的正常值应是呼吸 30~40 次/分、心率 70~90 次/分 35 正常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水量一般是 1~3 岁 110ML,以后每增加 3 岁每日减少 25ML 36 小儿肝脏相对较大,但质地软,几岁以后不应再触及 6~7 岁 37 患儿,男,1 岁。

轻咳流涕、喷嚏、心肺正常,指纹淡紫于风关其病情可判断为病轻邪浅 38 小儿易患疳证、泄泻中医理论解释是脾常不足;患五迟、无软、解颅中医理论解释是肾常虚;易见高热、 惊阙中医理论解释是肝常有余 39 生长一般是指整体和个器官的长大;发育一般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各系统器官发育最早 的是神经系统;各系统器官发育较晚的是生殖系统 40 衡量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体重 9KG,身高 75CM;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为体重 12KG,身高 84CM 41 小儿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其中尤其突出的是脾、肺、肾 66.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孕母的健康状况、孕母的生活工作条件、孕母的营养状况、孕母的卫生环境、 孕期母亲的药物使用 42 新生儿期的特点是易发生适应环境不良综合征、常因分娩带来产伤窒息、免疫功能差、感染性疾病多见、 发病率高且死亡率亦高 43 新生儿期的保健特别强调保暖、喂养、清洁卫生、消毒隔离 44 小儿比成人较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原因是新生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比成人低、生后 1~3 个月为免 疫球蛋白最低阶段、免疫球蛋白至 10 岁才接近成人水平、其他体液因子如补体、趋化因子,调理素也均较 低 45 学龄期的特点有各个系统器官都发育到接近成人的水平、智力发育较为成熟、体格生长稳步增长 46 小儿体格生长规律是由上至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细 47 前囟大且闭合晚,可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解颅 48 小儿辅食添加的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49 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机体无论是形态,还是功能活动均随年龄增长,不断地成熟、完善 方面发展,年龄越小,机体越旺盛,生长发育的速度也越快。

古代医家将这种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现象, 称之为“纯阳” 50 稚阴稚阳,这里的“阴”是指体内精、血、律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各种生理活动 “稚”即幼 稚、不完善故稚阴稚阳即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51 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 趋康复, 52 全身各器官的发育并不定以神经系统发育最早,而生殖系统发育最迟, 53 坐高是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 54 胎儿期:从受孕至分娩断脐,共 280 天新生儿期:从现生后至生后满 28 天婴儿期:出生 28 天后至 1 周岁幼儿期:1 周岁后至 3 周岁学龄前期:3 周岁后到 7 周岁学龄期:7 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青 春期:女:11~12 岁到 17~18 岁男:13~14 岁到 18~20 岁 55 卤门:前卤应在小儿时头围约为 33~34cm,出生后前 3 个月和后 9 个月各增长 6cm,1 周岁时约为 46cm,2 周岁时约为 48cm,5 周岁时约增长为 50cm,15 岁时接近成人,约为 54~58cm胸围:新生儿胸 围约 32cm,1 岁时约 44cm,接近头围。

56 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57 望诊:总体可分为望神色、望形态;分部可分审苗窍、辨斑诊、察二便、察指纹 58 望动态:喜伏卧—乳食内积;喜侧卧—胸胁疼痛;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哮喘;咳嗽鼻煸,呼吸急促,点头呼吸—肺炎喘;蜷卧不安,捧腹哭叫—腹痛;仰面伸足,揭衣踏被—热证;蜷卧缩足,喜复衣被—寒 证 59 审苗窍:小儿望舌;舌体、舌质、舌苔舌下—红肿突起—重舌(心脾火炽,上冲舌本) ;舌体不能伸出 唇外,语言不清—连舌(舌系带过短) ;舌出唇外拌动,掉转不灵—弄舌(心气不足,智低) ;舌吐唇外, 缓缓收回—吐舌(心经有热) ;舌舔口唇,唇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舔舌(脾经伏热) 60 察指纹:指纹:虎口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适用于 3 岁以内的小儿指纹 的辨证纲要: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24 切诊:年龄:3 岁以后的小儿 方法:一指定三关医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压寸、关、尺三部,取轻、 中、重三种不同指力的体会脉象变化,时间不少于 1 分钟病理脉象:浮:(病在表) 、沉(病在里) 、迟 (寒) 、数(热) 、有力(实) 、无力(虚) 。

61 捏脊疗法: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推拿方法,此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拿捏,调和阴阳,疏理经络,行 气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具体操作方法: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地握拳,双手两食指抵于背脊之 上,再以两手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信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 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止,如此反复 3~5 次,捏到第 3 次后,每捏 3 把,将皮肤提起 1 次每日 1 次,6 日为 1 疗程,对有脊背皮肤感染、紫癜等疾病的患儿禁用此法 62 刺四缝疗法:是儿科针法中常用的一种四缝是经外奇穴,它的位置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 中节横纹中点,是手三阴经所经过之处针刺四缝可以清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于治凼疳 证和厌食具体操作方法: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约 1 分深,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黏液少许 63 胎黄:定义: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证;病位:肝胆脾胃;治疗原则:利湿退黄;分证 论治:常证 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加减 3)气滞血 瘀: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变证 1)胎黄动风:平肝熄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加减 2)胎黄虚脱- 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肺系病证 64 足月儿是指胎龄满 42 同及 42 周以上, 65 病理性黄疸不包括新生儿肝炎. 66 足月男婴出生后,36 小时出现目黄,身黄, 遂日加重,尿液呈橘子汁状,精神萎靡,嗜睡,阵阵尖叫,发热呕 吐,两眼凝视,口角抽动,舌质红,苔黄,指纹,青滞,治宜,羚角钩藤汤,加减, 67 新生儿破伤风以牙关紧闭,全身强直性痉恋,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脐风. 68 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一般为 3-14 天, 69 足月男婴,肤黄色暗,面色少华,神疲易吐,青筋怒张胁下有痞块,舌质暗红伴少许瘀斑,苔黄,指纹紫滞,治 膈下遂瘀汤加减, 70 足月男婴,出生 9 时即出现身黄,目黄,哭闹不安,呕吐,尿黄,稍伴发热,舌质红,苔黄稍腆,指纹紫滞,治茵 陈蒿汤加减, 71 患儿,男,生后期天.皮肤,巩腊,小便正常,考虚为生理性黄疸, 72 患儿,女,3 天.患儿出生后第 2 天体温,35 度,哭 低,拒奶,全身及四肢冰冷,臀部及小腿 外侧轻度水肿, 皮肤色暗,呼吸 促,口唇略紫,诊断为新生儿硬血症 73 患儿,女,21 天,生后 3 天出现黄疸,1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