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同情绪状态下大学生颜色偏好的实验研究.doc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51KB
约12页
文档ID:552117703
不同情绪状态下大学生颜色偏好的实验研究.doc_第1页
1/12

不同情绪状态下大学生颜色偏好的实验研究【摘 要】 实验结果表明颜色能促使人产生情绪反应,不同的人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偏爱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当被试者处于愤怒情绪状态时会倾向于选择与愤怒相一致的颜色,即红、黄等暖感颜色,当被试处于恐惧情绪状态时会倾向于选择与恐惧相一致的颜色,即蓝、绿、白、黑等冷感颜色关键词】 大学生;不同情绪;颜色偏好;实验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光波的作用除了使人产生颜色的感知外,还会引起人的其他多种不同反应这些反应中有心理的反应和生理的反应,有认知的反应和情感的反应,有积极的增力反应和消极的减力反应颜色能促使人产生情绪反应,红色使人兴奋、喜悦,黄色和橙色使人愉快,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蓝色使人感到沉静,紫色和黑色使人感到苦闷和悲哀人们对颜色的情绪色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某些重要的社会因素、个性因素、联想和心理状态都会影响一个人对颜色的情感体验。

不同的人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偏爱国外对颜色选择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颜色选择研究大多以婴幼儿为对象,颜色爱好以红、橙、黄、粉等暖色调为主;到了20世纪30年代多以儿童为研究对象,颜色爱好以红、黄为主此后多以大、中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颜色爱好各不相同1926年,日本的今田先生以1212名中、小学生为对象,调查了青少年对色彩的喜好厌恶的感情偏向,测试时,以白色图画纸为背景,上置六枚色彩各异的色纸,让受试者依本人的好恶顺序排列色纸,借以推断受试者对色彩的感情偏向,结果,日本青少年对六种颜色的好恶顺序依次为:蓝、红、绿、黄、紫、橙我国颜色选择的研究较西方国家晚,被试的选取多以儿童和大、中学生为主,结果发现儿童对红、黄色有较高的偏好陈立、汪安圣(1965)发现我国学前儿童对基本色的爱好较一致,颜色爱好排序为红、蓝、绿、黄李京(2007)探讨了从7一90岁儿童至老年人颜色选择的发展变化,要求被试从同形异色的蝴蝶形、上装形、正方形三种形状十种颜色卡片中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被试对不同图形颜色选择不同除橙色外颜色选择随增龄有变化,并受具体形状的影响近年来,心境一致性效应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心境一致性效应是指人们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倾向于选择和加工与该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表现出情绪的某种启动效应,并且做出与情绪相一致的判断近年来,该理论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具体集中于心境依存性记忆、心境一致性加工两个方面心境一致性加工是指当被试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会有选择地利用与情绪状态相一致的信息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颜色偏好是否存在差异二、实验对象、材料、程序与变量1、实验对象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二年级学生36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8人,平均年龄20.3岁经筛查,被试中无色盲色弱2、实验材料(1)情绪诱发材料有关诱发情绪短片的选择,根据对大学生的访谈和查阅了近几年的影片资料,划出能让他们感到愤怒和恐惧的影片的范围,从这个范围内分别选出了三个诱发愤怒和恐惧情绪的片段,请10位专家评定,最终选出了两个情绪效果最好的片段选取美国人录制的真实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南京梦魔》中一个片段,以诱发被试愤怒情绪,片长为4smin59s选取了日本恐怖片《咒怨》中的一个片段,以诱发被试的恐惧情绪,片长为4min24s2)情绪自评量表在参照国内外学者使用的情绪报告表,设计了两个记录被试情绪主观感受的报告表,一个量表记录被试观看影片前的情绪感受,作为情绪的基线值,包括7个情绪项目,分别为:愉快,惊奇,恐惧,厌恶,悲伤,愤怒,平静,五点量表,从“1”表示“轻微或没有”到“5”表示“极强”。

一个为情绪报告表二,为情绪的事后调查表,诱发愤怒和恐惧情绪组分别让被试评定体验到的恐惧和愤怒情绪的程度,从“1”表示“轻微或没有”到“5”表示“极强”3)颜色偏好选择卡片本实验采用6种颜色卡片作为实验材料,即红、黄、绿、蓝、黑、白六种颜色(统计数据时分别用a、b、c、d、e、f代表)为了平衡15种组合前后左右的呈现顺序,实验材料的呈现顺序分为两组,每组15对呈现顺序分为甲组和乙组乙组的呈现顺序和卡片的左右顺序均与甲组相反3、实验任务颜色偏好判断程序:被试的任务是对同时呈现的两种颜色的卡片进行选择并记录在答题纸上每个被试共完成甲组或乙组的15次选择4、程序实验是主试与被试单独进行的每名被试需要进行三次不同的实验,每两次实验间隔7天第一次实验,先让被试听5分钟的轻音乐,然后填写《情绪自评量表》,最后按照对偶比较法测量颜色偏好的程序测量,具体如下:主试首先向被试交待实验任务,并进行演示,待被试明确实验任务后开始正式实验正式实验开始后,主试逐个呈现每对的两种颜色卡片,要求被试按照实验任务做出反应,主试记录结果或被试记录在答题纸上一半被试做甲组顺序的实验,另一半被试做乙组顺序的实验第二次实验,先让被试《南京梦魔》中一个片段,然后填写《情绪自评量表》,最后按照对偶比较法测量颜色偏好的程序测量,同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先让被试看《咒怨》中的一个片段,然后填写《情绪自评量表》,最后按照对偶比较法测量颜色偏好的程序测量,同第一次实验5、实验变量本实验采用6×3的实验设计,自变量分别是颜色(有6个水平:红、黄、绿、蓝、灰、白)和不同情绪状态(三个水平:平静、愤怒、恐惧)因变量是对颜色的喜爱程度三、实验结果本实验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3统计数据首先计算每名被试对每种颜色的选择分数,然后计算36名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对各种颜色选择分数的平均值,将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即为被试的饮料颜色偏好结果结果见表1,不同情绪状态下颜色偏好程度以平均值表示例如,红色得分2.94即表示红色与其他五种颜色进行两两比较中,有2.94人次选择红色其余依此类推表1 不同情绪状态下各种颜色的偏好得分颜色红黄绿蓝黑白平静2.942.632.442.581.751.85愤怒3.032.922.332.182.032.19恐惧2.752.472.582.222.062.33平均值2.912.672.352.321.952.12从表1中可以看出:愤怒情绪状态下与平静状态下相比较,被试对红、黄的偏好程度上升,对绿、蓝、黑、白的偏好程度降低;在恐惧情绪状态下与平静状态下相比较,被试对绿、蓝、黑、白的偏好程度上升,对红、黄的偏好程度降低。

表2 不同情绪状态下颜色偏好排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平静红黄蓝绿白黑愤怒红黄绿蓝白黑恐惧红绿黄蓝白黑平均值红黄绿蓝白黑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被试的颜色偏好存在差异:在平静状态下被试偏好的颜色顺序依次为:红、黄、蓝、绿、白、黑;在愤怒情绪状态下被试偏好的颜色顺序依次为:红、黄、绿、蓝、白、黑;在恐惧情绪状态下被试偏好的颜色顺序依次为:红、绿、黄、蓝、白、黑;在各种情绪状态下的平均偏好颜色顺序依次为:红、黄、绿、蓝、白、黑四、分析与讨论1、被试的整体颜色偏好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平静状态下被试偏好的颜色顺序依次为:红、黄、蓝、绿、白、黑;在各种情绪状态下的平均偏好颜色顺序依次为:红、黄、绿、蓝、白、黑两者虽有差异,但是仅在蓝、绿两种颜色的顺序上存在差异,比较两者的具体得分,发现差异不大所以可以认为被试的整体颜色偏好顺序为:红、黄、绿(蓝)、蓝(绿)、白、黑2、情绪对颜色偏好的影响愤怒情绪状态下被试倾向于选择具有暖感的颜色,如红色、黄色;在恐惧状态下被试倾向于选择具有冷感的颜色,如蓝、绿、白、黑这是因为,在恐惧反应中的肌张力、皮肤导电性和呼吸速度的增加主要与肾上腺素的功能相联系,恐惧时常见的生理反应有心跳猛烈、口渴、出汗和神经质发抖等,此时的生理反应与寒冷时的生理反应有所类似,如人们形容恐惧时使用“不寒而栗、毛发倒竖、毛骨悚然”等表述方式。

而愤怒的表现特征则主要与去甲肾上腺素相联系,一般表现出的生理反应有磨牙、握拳、脸红、面色苍白、刺痛感、麻木、出汗、肌肉紧张和体温变化等卡通人物在发怒时,会有蒸汽从耳朵里冒出来,周身变的通红,甚至可能气的爆炸人们在形容愤怒情绪时会用“怒火冲天、怒气冲冲”等词心境一致性加工理论认为,当被试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会有选择地利用与情绪状态相一致的信息被试在两种情绪状态下的不同表现很好的验证了心境一致性加工理论,当被试处于愤怒情绪状态时会倾向于选择与愤怒相一致的颜色,即红、黄等暖感颜色,当被试处于恐惧情绪状态时会倾向于选择与恐惧相一致的颜色,即蓝、绿、白、黑等冷感颜色五、结论在平静状态下被试偏好的颜色顺序依次为:红、黄、蓝、绿、白、黑;当被试处于愤怒情绪状态时会倾向于选择与愤怒相一致的颜色,即红、黄等暖感颜色;当被试处于恐惧情绪状态时会倾向于选择与恐惧相一致的颜色,即蓝、绿、白、黑等冷感颜色本实验的被试数量有限,对额外变量控制也不太严格,所以此结果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参考文献】[1] 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7-132.[2] 陈立,汪安圣.儿童色形爱好的差异.心理学报,1965.3.265-268.[3] 李文馥.幼儿颜色爱好特点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5.13-19.[4] 葛列众,刘少英,朱遥.4-6岁幼儿颜色偏好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4.27.669-670.[5] 过为.色彩情绪的来源.科教文汇,2008.01.206.[6] 汪婧.基于品牌形象的产品色彩研究-以饮料行业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7] 陈眉.饮料品牌形象中的色彩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高等学校教育教师硕士学位论文.(上接第54页)的学生福利,小时工资,还能够培养大学贫困生的自立自强能力,为家庭更能减轻生活压力。

另外贫困大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同时兼顾学业,争取拿到学校的奖学金,多方面缓解生活压力2、家庭应注重对学生理性消费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消费意识更为重要,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消费榜样,贫困学生家庭的收入不太可观,因此家长更要对孩子的消费进行适当的监督,有节制、有计划的控制孩子的日常消费,遏制孩子的不合理消费,使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3、学校要加强消费教育和构建健康消费的校园氛围高校应增加选修课体系中对消费和理财的教育课程,还可以通过学生组织等团体定期举办校园消费专题讲座,从消费的角度注重对“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和“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教育,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尤其是广大贫困大学生群体,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生的团学组织还可以通过举办消费类的知识竞赛和校报宣传等方式,创建科学、健康的校园消费氛围和消费环境[2]4、国家和社会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优化国家资助体系国家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最为直接有效的就是扩大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发放比例,提高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金额,缓解高校贫困大学生物质上的压力。

此外,当今社会上拜金、享乐等消极思想观念,严重误导当今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念,所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更要宣传积极正确的消费理念,要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总之,高校贫困大学生消费作为大学生消费的特殊内容,既有与大学生消费相同的问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