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景观规划策略目录一、研究背景二、地域景观特征三、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四、案例分析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六、城市新区景观生长策略七、景观规划总体定位八、国家森林城市申报指标分析一、研究背景•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中俄蒙边境重要的国际交流协作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蒙东地区的后方保障及产业拓展基地n宏观视域一、研究背景n宏观视域•全市地域辽阔,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总和•呼伦贝尔都市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结合周边城镇组团协调发展•呼伦贝尔中心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综合服务中心,是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的圣地东山新区海拉尔河海拉尔河伊敏河伊敏河老城呼伦贝尔山水格局体系呼伦贝尔山水格局体系: :三山绕城抱,二水贯中流三山绕城抱,二水贯中流n主城区景观总体结构南海新区一、研究背景n中心城区总体规划l老城区p规划定位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市级传统商贸与公共服务中心l南海新区p规划定位为以市级行政中心带动、以综合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以旅游服务功能为特色的城市新区l东山新区p规划定位为中心城区东部门户枢纽,中俄蒙毗邻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宜居新区。
l巴彦托海区p规划定位为以旅游服务、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型城镇发展区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n四大区域研究范围n四大专项区域l南海新区专项l中央绿带专项l东山新区北部组团专项l东山新区物流园区专项l南海新区40平方公里l东山新区110平方公里南海新区专项北部组团专项物流园区专项l呼伦贝尔老城区l东山新区中部、南部组团中央绿带专项南海新区40平方公里东山新区110平方公里呼伦贝尔老城区东山新区中部南部组团一、研究背景n呼伦贝尔中心城景观格局“山、水、林”总体生态格局•山西山及中央山体坡地构成城市外围及城市内部的森林廊道•水北部海拉尔河、中部伊敏河、远期规划东山新区城市河道、近期规划呼伦大街水系,形成城市外围及城市内部的蓝色廊道•林城市外围及嵌入城市内部的防护林带及隔离林带,形成了城市的森林屏障二、地域资源特征额尔古纳市湿地扎兰屯市岭东森林根河市河道牙克石市岭西森林•周边资源牙克石市:岭西森林资源额尔古纳市:湿地资源扎兰屯市:岭东森林资源根河市:城市河道满洲里市:湖泊资源•呼伦贝尔中心城区以呼伦贝尔大草原为主体的资源特色满洲里市湖泊呼伦贝尔中心城区草原二、地域资源特征森林FOREST河流 RIVER草原GLASSLANDS冰雪 SNOW呼伦贝尔地景核心体现:草原-森林-河流-冰雪鲜明的地域原生态环境风貌是呼伦贝尔的最大亮点,是值得重视、保护并合理利的珍贵资源,是呼伦贝尔中心城区景观规划的立足根基。
LANDSCAPECULTURE二、地域资源特征呼伦贝尔文化核心体现:历史-民族-异域-冰雪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异域文化冰雪文化n老城区公共空间现状•呼伦贝尔老城区城市公共空间极为有限,成吉思汗广场、伊敏河滨河绿带是老城的核心公共空间•西山森林公园,我国唯一以樟子松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城市外围郊野区域唯一的公园•现有公共空间不足以承载呼伦贝尔旅游城市的功能需求三、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现状及提升策略n南海新区公共空间现状•河西绿地景观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已经建成的绿地有和平公园、安达广场、市政广场、人民公园等,内河绿地土方已完成,河西新区景观基本格局已搭建,新区风貌初步彰显三、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现状及提升策略•城市公共空间明显增加相对老城区,河西新区公共空间数量、规模明显增加,市民休闲文化生活得以提升•景观风格特征明确已经建成的绿地较好地展示了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特征优势不足•景观建设不完善河西内河景观尚未完成,河东新区建设刚刚起步,南海新区整体景观格局有待完善•植被量不充足新区城市道路绿地、公园绿地植被数量有待增加,现有树种较单一•地域特色有待深入挖掘本土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尚未充分展示三、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现状及提升策略n南海新区公共空间提升策略•加速构建南海新区总体景观格局完善河西景观建设,加速构建河东景观体系,从整体区域着眼,结合已经建成的城市景观,总体把控南海新区景观体系的构建。
•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充分挖掘本土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从宏观视角着眼,对各区域景观风格进行明确定位,重点突出,打造呼伦贝尔地域特征鲜明,具有唯一性的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呼伦贝尔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引入乡土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考虑到地域气候特征,景观建设全部应用本土植被,引入适宜乡土树种,增加景观植被种类,大量提升植被覆盖率,打造呼伦贝尔城市森林四、案例分析n重庆北部新区规划•关键词生态屏障、水源保护、森林工程•位置:重庆主城区嘉陵江畔•面积:158 平方公里 •策略:城市森林工程•利用坡地建设生态优先、功能多样的森林生态屏障•利用区域水资源建设滨江景观林、水源保护林、湿地景观林•利用城市主干道建设通道森林带•结合工业园区、居住区等组成社区林网n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关键词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绿色生活•位置:天津东部滨海新区•面积:30平方公里•策略: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生态科技园、生态产业园等项目,创建宜居家园四、案例分析四、案例分析n北京苏家坨地区研究规划哈佛设计学院课程研究专题•关键词本土、土地利用、统筹规划、多样性 •位置:北京西北郊区域•面积:88 平方公里 •现状矛盾:城市化快速进程与生态环境、公共空间、文化遗产、农业、住房问题的矛盾。
•策略:从宏观视角出发并着眼本土提出规划策略,包括疗养景观、城乡纽带、都市农业、研发基地、水资源积极利用等多元概念n美国明尼阿波尼斯城市景观体系•关键词郊区开放空间链状水系景观系统•位置:美国明尼苏达州东南部•面积:142平方公里•策略:规划将郊区开放空间纳入到整个城市景观系统中,广泛利用了城郊的风景绿地,构建环城公园;以链状水体为核心景观,将各种公园、花园、运动场地及休闲设施整合为一个城市景观系统,方便居民到达四、案例分析四、案例分析n结论•宏观出发着眼地域从宏观视角合理、准确把握新城定位,着眼本土环境资源及文化资源,充分表达城市内涵•搭建优良的城市生态格局总体把控城市绿地及周边环境,充分利用区域山水资源,搭建起良好的城市生态格局,营造城市森林屏障•结合本土地貌,突出特色景观充分凸显本土地貌特征,利用山体、坡地、河流创建地域特征明显的景观风貌•土地利用多样模式充分发挥土地的多样功能,从生态、休闲、教育、城市形象等多重层面出发,打造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GIS系统简介•GIS系统运用目标在本项目中运用GIS计算全区域景观规划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的计算是利用GIS系统的地理信息支持,通过对景观过程建立分析运算模型,来判别景观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状况,为当前景观规划对区域的生态影响作出评估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生态安全格局评估原理研究区域生态资源调研 确定阻力系数表赋值阻力面区域GIS生成阻力面与生态源、源间连接叠合GIS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与生态影响分析GIS计算景观安全格局演化景观安全格局评估及规划导则建立地物信息与规划信息整合导入系统,建立数据库平台评估方案流程表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将全区域总规信息、地物信息整合到GIS中,完成工作平台运行建设实现全区域高程分析、坡度分析、流域分析,坡向分析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GIS平台的数据准备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全区域高程分析:全区域为内陆断陷盆地地貌,断裂线大致与伊敏河走向一致,分析区域地形包括东部高平地和西部低平地,高程在605m-679m之间,由西向东呈梯级抬升。
高程最高处位于东山高平地的中部和南部(图中红色部分)•全区域坡度分析:坡度变化最大的区域是在东山高平地部分,有部分区域坡度超过28°(图中橙色、红色部分),需要进行水土保持加固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全区域坡向分析:坡向变化明显的区域是在东山高平地部分,高平地陡坡处主要坡向为西北方向和西向,东山新区北部组团主要坡向为东、南、北三个方向,三方向相夹形成洼地,东大泡子处的主要坡向为南向和北向•全区域汇流与水系分析:西部低平地汇流主要向西进入伊敏河,东山高平地汇流主要向东,北部组团区域汇流主要进入东大泡子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基于GIS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估原理研究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的点、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构成,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有关键作用一个典型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包括以下几个组分源——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缓冲区——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源间连接——是相临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辐射道——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是生物扩散的途径。
基质——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评估计算原理:1、最小累积阻力模型2、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算法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模式图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区域生态资源调研:区域主要景观生态分析要素包括:生态源、源间连接、基质生态源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大泡子东山台地(既是生态源又是源间连接)源间连接伊敏河南海新区内河基质老城区新区生产用地工业区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与生态格局有关的要素斑块和阻力系数表相关要素阻力面分类阻力系数(0-200)线性要素道路90水系10防护绿带10土地覆盖类型公园绿地20郊野公园5金融商业用地150居住用地75文化娱乐用地50行政办公用地150教育科研用地100市政设施用地150创意产业用地125医疗卫生用地125城市发展备用地25特殊用地200文物古迹用地50中小学用地100小学用地100仓储用地150工业用地200体育用地50空白(看做农田)0•确定阻力系数表系数大小依据阻力面要素的用地性质确定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由GIS生成阻力面阻力值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工业用地,仓储用地。
其他阻力值较大的区域离散分布在各城区用地新区阻力值高的用地比较集中,老城区用地阻力值呈离散状分布生态阻力值低生态阻力值高生态阻力值正常生态阻力值较低生态阻力值较高区域生态阻力值分布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叠合阻力面与生态源、源间连接选取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大泡子、伊敏河及与海拉尔河汇流处、东山高平地陡坡、东山新区防护绿带、组团绿化隔离带为生态源与源间连接,将确定的生态源、源间连接叠到景观斑块栅格图像上,得到生态源与源间连接分布图生态源与源间连接生态阻力值低生态阻力值高生态阻力值正常生态阻力值较低生态阻力值较高区域生态阻力值分布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构建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深绿色部分为低安全格局范围,是建立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保障,浅绿色部分为中安全格局范围,浅黄色部分为高安全格局范围各源和源间连接对老城区河西建设用地、南海新区河西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的生态影响相对较小,对东山新区、老城区河东建设用地、南海新区河东生态影响相对较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高安全格局范围低安全格局范围中安全格局范围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生态安全格局演化计算通过系统的区域景观规划设计,当地生态条件将得到改善,生态安全格局范围得到明显扩大。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高安全格局范围低安全格局范围中安全格局范围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评估结论•主要建成区生态安全格局良好,区域被生态阻力值低的生态条件较好的生态源及源间连接包围•规划增加了东山台地,东大泡子等生态源,增加了组团隔离绿带、滨河绿带、工业及交通防护绿带等源间连接,以及提升了城区相应绿地的建设•有效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协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全区域形成景观生态安全水平较高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规划导则•低安全格局中生态安全范围内规划导则1、绿地设计强度降低,保留自然湿地、自然地貌状态,满足行洪和生物过程的需要2、对已破坏的地貌景观采取生态化的工程措施,恢复部分自然要素•中安全格局中生态安全范围内规划导则1、在总规控制下,达到相应的环境标准,调整现有绿地结构和种植方式2、在尊重自然过程的前提下满足社会,文化需要,发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研究•高安全格局中生态安全范围内规划导则1、允许建设,但提高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2、加强对污染严重企业的防治力度,建设项目达到相应环境标准五、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基于GIS系统)六、城市新区景观生长策略新区景观生长着眼点:土地利用多元之道 自然(非建设区) 原生态景观郊野景观防护景观农业景观市政景观城市公园滨水景观道路景观多元策略 城市 多样性针对性统筹性融合性六、城市新区景观生长策略新区景观生长根基:地域资源的多面演绎草原森林河流冰雪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异域风情冰雪文化 原生态资源 文脉资源 多面策略历史文明建筑风格民俗风情景观风格生长软基点生长硬基点三、东山新区景观之道新区景观生长根基:地域资源的多面演绎新区景观生长策略生长着眼点六、城市新区景观生长策略生长根基世界草原明珠的景观诠释自然与城市相印生辉原生态与文脉交相演绎呼伦贝尔世界级的“草原山水”生态旅游城市七、景观规划总体定位n呼伦贝尔中心城区景观总体定位呼伦贝尔旅游城市的形象展示名片南海新区景观定位呼伦贝尔草原山水城市的绿色脊梁中央绿带景观定位海拉尔独具魅力的草原城市宜居地东山新区北部组团景观定位呼伦贝尔城市的生态后花园东山新区物流园区景观定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水岸绿化率达80%以上•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建有2处以上森林或湿地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或场所八、国家森林城市申报指标分析n森林城市指标•呼伦贝尔主城区绿地率16.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39平方米以上•水岸绿化率100%•道路绿化率100%•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100%;•海拉尔湿地科普中心、生态认知公园、教育研发基地等n呼伦贝尔主城区绿化指标分项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