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后的红头巾(版本三)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3.21KB
约10页
文档ID:47844937
最后的红头巾(版本三)_第1页
1/10

举杯,为百岁红头巾!(以下为宣传声带文字,配乐演绎用于节点间过渡新加坡小学的课本有一课题为《红头巾》,课文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一些家境贫寒的女子,为了赚钱养家,十几岁就从中国来到新加坡她们大部分在建筑工地干活, 因为她们头上都戴着红色头巾,所以被人们称为“红头巾” 红头巾”,记载了旧中国妇女一段苦难的历史,她们勤劳俭朴、不畏艰辛的精神永远留在家乡和新加坡人民的记忆,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爱戴让我们追寻这段历史和记忆, 感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请听新闻专稿《举杯,为百岁红头巾!》(百岁寿筵)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南联赤东村,村里的邝家祠堂今天张灯结彩,人们在这里为陈群老人庆祝一百岁生日陈群老太太是三水目前在世的三位红头巾之一,也是最年长的红头巾下午三点刚过, 喜庆的乐曲声就从祠堂里飞出,萦绕在村中的每个角落从一两里开外的村口,来宾们循声就能找到这里这是一个见证了一百二十多年风雨的祠堂,建筑面积大约 500 平方米祠堂主体建筑座北向南, 乡亲们在祠堂内外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火红灯笼,摆满了桌椅,从头门、前殿,一直到正殿,足足摆了42席祠堂前的石狮依然威风凛凛, 但面对四方来宾,它仿佛面带喜庆;石狮身后青砖灰脊的祠堂仍然气势不凡,但分明已敞开怀抱。

对于这个离最近的镇子还有好几公里的村庄来说,陈婆婆的生日绝对是一件大喜事首先, 村里首次出了百岁老寿星,这让全村人觉得脸上有光再说,陈群老太太是红头巾,下过南洋的人她的百岁生日引起了镇里、区里领导的关注,下午三点刚过,村里的、镇里的还有区里的干部一拨一拨上门来道贺,递上红红的利市包, 还送来了刻有“百岁寿星”的大红牌匾呢来道贺的贵客还真不少啊 最远的客人来自老太太当年下南洋的新加坡;最年长的来宾也是一位红头巾,名叫黄苏妹,今年99 岁黄婆婆两个月前得知陈群老太太过生日,之后一直记挂着, 几乎每天都要问问孙女离生日还有几天当天下午,黄苏妹老人几乎是“拖”着搀扶她的孙女,三步并着两步冲进陈婆婆家两位素不相识的红头巾见面,黄苏妹主动向陈群打起了招呼录音 6)(艰难谋生)三水因西江、 北江和绥江这三江汇合而得名不过在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乱连连,水利失修,这三江的流水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灾难每当江河横溢、洪水泛滥时,百姓为了活命,只好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 从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夕, 仅在新加坡打工的三水妇女就有一万多人当年的红头巾都有着类似的命运:嫁人之后,丈夫或是早亡,或是不思上进,女人衣食无着落,迫于无奈与姐妹们相约,跟“水客”(带人下南洋的向导) 远走他乡寻口饭吃。

到新加坡谋生的三水妇女,多数是靠“水客”带路并垫支“水脚”(盘费)的,以后在做工收入中逐月扣还七十多年前, 一个清冷的早晨, 二十出头的陈群仅仅带了两件满是补丁的单薄衣衫,最后望了一眼熟睡的小儿,狠心地走出家门,三步一回头,从举行寿筵的这个祠堂前走到村口的小河边,跳上一条水客雇用的小船,开始了下南洋的血泪岁月出新加坡电视剧红头巾主题曲第一段: 轻轻的一声祝福,秋风送我上征途,回首前尘,望断天涯,故乡在那云深不知处陈婆婆说, 自己到新加坡的确是不得已啊狠心的丈夫到香港去了两年,仿佛从人间蒸发了,抛下了孤儿寡母,还有多病的家婆一家人吃了上顿无下顿,不能等着饿死啊从三水到香港, 再从香港乘船到新加坡, 这是每一位红头巾都要走过的一条辛酸路黄婆婆说,自己流了一路的泪!当年去新加坡只是买大船舱票,住大船舱的,多是穷人,大船仓的卫生很差,臭气熏天在船上时, 没有饭吃,黄婆婆就一手拿着船票表明自己不是偷渡客,另一手拿着碗向别的船客讨饭吃由于晕船等缘故,一路上黄婆婆都在呕吐很多人晕船,上吐下泻,又没有水冲洗,整个船舱臭气熏天黄婆婆说,自己现在想起来还想呕吐这些我们还能忍受,最重要的是不要得病黄婆婆就亲眼看见过, 一个 6 岁的女孩子因为患病被扔到了海里。

据《三水县志》记载,红头巾当年有一首歌《叹歌(命)》记载她们这段辛酸的岁月 「十个过洋,九个苦命,若非苦命,也因家贫 ,,到了南洋六个月,不思茶饭半年长 」在茫茫大洋上漂了7 天 7 夜之后,船来到了新加坡海岸附近 那些“洋鬼婆”拿几桶硫磺水往她们身上泼,完成这样的消毒后,才放行黄婆婆说,“洋鬼婆”只差没把我们在消毒锅里煮一遍红头巾上岸后,绝大多数会去找亲人,如果亲人在建筑工地的,第 2 天便去找工头报名,准备好工具后第3 天开工如没有亲人的,去找相熟的人,在熟人帮助下,到红头巾居住的豆腐街找工头,如得到工头收留即可安排住地,第3 天也可去开工每当晨光微曦,头包红巾,身着蓝衫黑裤、脚穿用旧轮胎自制成“皮屐”的三水妇女,用一根扁担挑着砂石、砖块,在工地上攀高爬低,从早上 7 点忙到傍晚 5 点作为三水目前在世的三位红头巾之一,今年99 岁的黄苏妹老人曾经被无数次问起那段辛酸的岁月,每次她都会反复地说出三个字好孤寒!好孤寒!叹气声——)在漫长的沉默后,她会抬起自己的左手, 指着自己缺失的无名指那一次我和其他工友去挖一个水坑,因为挖水坑会弄湿身子,没有人愿意下去我自己带头跳了下去在挖的时候,我不小心摔倒了,用手扶着水管, 没料到水管上面有一颗钉子, 钉子正好勾住了戴在无名指上的戒指,由于浸泡在水中的时间太长了,手都起皱了,手指上的皮和肉一下都被钉子刮去了, 只剩下了骨头。

虽然马上被送去医院 ,但是还是无法挽回钻心的痛让黄苏妹立刻昏了过去, 那半截手指也成为她此后永远的痛而在新加坡十年,还有一个痛远胜于断指之痛到了新加坡两个月后,生下一个女儿, 但无力养活,孩子生下4 天时只好忍痛送人,从此杳无音讯怀着离乡弃女的悲痛, 黄苏妹在建筑工地打工, 所得收入一部分还路费,一部分寄回家,自己只留少许度日黄苏妹还清楚记得搅拌水泥的比例: “8 担石头,7 担沙,还有 2 包水泥装车一天 7 毛工钱,挑东西上楼一天6 毛 ”每天要从早上7 时做到下午 5 时,吃的就是早上自带的冷盒饭新加坡的太阳一年四季都那么毒,仿佛要把人烤熟, 她们工作的时候血和汗常常湿透衣衫; 和水泥的时候, 打开一袋袋 100 斤重的干洋灰,粉尘弥漫, 呛得半天喘不过气来;挑上两桶和好的水泥或者两筐砖石,哪一样都有一百多斤重, 晃晃悠悠走在几层楼高的脚手架上,上上下下踏过的可都是仅5、6 寸宽的木板呐 ,, 倘若体力不支稍有闪失,后果会怎么样?晚饭后,有些红头巾还将白天在工地上捡来的废木料拿到街上当柴卖,有些人到市场捡烂菜叶作第二天的饭菜;更多的人则匆匆赶去豆腐街“企市” (站着等招工),等候包工头雇佣或希望找个多点工钱的工作。

红头巾也知道累啊!黄婆婆说,每天收工后躺在床上,全身的骨肉都是酸疼的,不知道自己第二天能不能爬起来 可是早晨天还没亮,她们就睡不着了赶紧爬起来吧,要干活要挣钱,一家老小在盼着她们寄钱回去活命呢!陈婆婆说,自己也恨那狠心的丈夫,但是恨有什么用啊?婆婆和孩子都要活下去!红头巾也知道这样挣钱太辛苦!但她们宁肯多流一些血汗, 就算是累死!也绝对不会去做丢脸的事情!每隔一两个月,不会读书写字的红头巾就委托街边写信的先生将自己的近况写好,和自己辛苦挣得的钱一起寄回家里 几十上百个字,每次要向代写的人支付一元的报酬,比一天工资还多 可是红头巾愿意给!黄婆婆说, 虽然信里写的都是家长里短, 绝无半个“爱”字“想”字等让她觉得“肉酸”的字眼,但每次寄出信后的一段日子,她晚上总是睡得特别香!尽管一步之遥的风月场所灯红酒绿、男欢女笑因为, 她的心早已随着那封薄薄的信, 从邮差的背囊奔向邮局的中转站,从新加坡的港口冲向满载货物的远洋巨轮,从茫茫大海的这一边飘到另一边——红头巾在信寄出后,总是希望这一路阳光普照,风平浪静,以便让这封信快些将自己的近况和思念带给亲人然后就是一天一天掰着手指头的计算,计算着自己哪天能够接到来自故乡的回信。

出新加坡电视剧红头巾主题曲第二段: 朝朝暮暮风和雨,岁岁年年云和雾,背负千斤担,艰难抬脚步,踏遍世间不平路,把那漂泊的步伐,停在荒凉的大路边) (奉献狮城)一双女人的手, 一双瘦小身躯上的粗大的手, 在养活家乡亲人的同时,谱写了狮城的辉煌新加坡石叻坡民俗博物馆馆长陈来华多年来研究和保护红头巾文化,他专程从新加坡赶来为老太太庆生他带来了红头巾当年的照片,以及多年来新加坡媒体对红头巾的相关报道,新加坡政府拍摄的红头巾电视剧等资料, 以及红头巾当年用过的珍贵文物,包括一套红头巾穿过的衣衫和用过的一根扁担这根浸透过红头巾无数血汗的扁担呈红褐色,表面能照出人影来 陈婆婆一把抓住扁担, 便往肩上放陈来华拿出一沓关于红头巾旧物品的照片,两位老人家摩挲着曾经用过的扁担,看到当年曾经用过的用废旧轮胎做成“轮胎拖鞋”,思绪马上倒回当年的辛酸岁月 (录音 5)看着电视里、 照片上再现的六七十年前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在亲友的请求下, 陈婆婆终于让孙子从自己房间的箱底,拿出一条簇新的红头巾穿戴了起来这条红头巾一直压在箱底, 虽经数十年风雨, 仍旧像昨天刚刚浆洗过一样,红得耀眼,硬得像纸板陈婆婆的孙子邝毅初今年61 岁,他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陪伴在陈婆婆身边。

邝先生说,陈婆婆很少拿出这条红头巾,也从不让人动她的红头巾,因为她怕触景生情,不愿再回忆那段苦难的岁月毕竟年岁不饶人, 虽有人帮忙打理, 自己也几番努力, 但陈婆婆终究还是不能像七十年前那样听话地扣在头上一旁的黄婆婆看不过眼了,两步挤到陈婆婆身后,一把抓下红头巾重新折叠,然后戴到陈婆婆头上虽然因为年老,手有些颤抖,但毕竟专业出身,几秒钟就将红头巾整得有板有眼,还让人拿来别针固定录音 2,注意用压混的方式)望着如烈焰般鲜红, 如皇冠般挺立的红头巾, 众人发出一阵惊叹声,随后纷纷簇拥着身着正装的红头巾立存此照接现场录音)六七十年后,百年红头巾,又戴起来,还是那样红!这熟悉的场景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拽回到那个艰难谋生的时代陈来华馆长说,当时的工地争相雇佣红头巾由于三水妇女都来自贫穷的农村,一心要挣钱回乡养家, 而且又具有勤劳俭朴的美德,虽然受欺剥,仍拼命劳动,从不偷懒所以凡建筑包工头都争相雇佣每天晚上,包工头就来到豆腐街招工每天晚上都这样,豆腐街也就成了劳务市场据《亚洲周刊》报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逾万名三水妇女为帮补家计,头上戴着红色头巾、脚上拖着自制的皮屐,建起狮城的文华酒店、中国银行、南洋大学等著名建筑。

她们的血泪,写下狮城建设历程中难忘的一页上世纪 60 年代,新加坡在红灯码头建造亚洲第一高楼——保险大厦,上千名红头巾布满18 层高的脚手架,采取在第9 层接力的办法,像蚂蚁啃骨头似地运送建筑材料陈来华说,这是红头巾最引以为荣的建筑,也是让新加坡人骄傲的大工程接录音1:建到第九层的时候,靠肩挑已经运不上去了,这个时候,红头巾排列成队,一砖一瓦地将建筑材料运上去 )1986 年,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没有红头巾女工,50 年代高楼建不成》的文章 1986 年 10 月,新加坡三水会馆举行庆祝成立一百周年大会,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郑章远致词时说:“三水华人,对新加坡的建设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三水红头巾的女工,自一百多年前,就一直为新加坡的建国献出力量,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老一辈的红头巾女工, 继续参与建设工作, 她们对新加坡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精神传承)“红头巾”的历史已经结束,但“红头巾”的精神却在三水人、佛山人心中,在佛山与新加坡两地的合作与发展中, 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参加寿筵的来宾中, 就有一位曾到新加坡学习过的干部他依依不舍地向红头巾挥手告别 (录音:我在新加坡学习了()时间,当时就没觉得没有到了外国的感受,无论在生活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我们都非常接近。

当时我就觉得有些想不明白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六七十年前, 我们就有了红头巾, 她们在异国他乡竖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我们今天仍在沐浴她们当年留给新加坡人的好感红头巾很快就会走入历史,但是她们的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