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个街道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单体设计图册设计说明

liy****00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6.50KB
约15页
文档ID:365094971
4个街道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单体设计图册设计说明_第1页
1/15

4个街道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单体设计图册设计说明一、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主要涉及东惠民街道显林村、胜天村,鱼洞街道农胜村、界石镇桂花村、和安澜镇石油沟村等5个村按重庆高标标准归类为低山丘陵区,区域内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水资源较为丰富二、 工程建设内容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几个大类三、 技术标准1、设计技术标准1)《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2)《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3)《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16);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2008);5)《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2013);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3-2011);7)《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2018);8)《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 50596-201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1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14)《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15)《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15);16)《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TD/T1038-2013);17)《土地整治权属调整规范》(TD/T 1046-2016);1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19)《重庆市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11);20)《重庆市中小型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2005);21)《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重庆市DB 50/T 795-2017);2、施工技术标准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2008);2)《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2013);3)《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4)《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596-2010-T);5)《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677-2014);6)《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SL537-2011);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8)《公路技术标准》(JTG B01-2014);9)《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2013);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13)《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14)《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 50363-2018);15)《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16)《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17)《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2194—2012);3、竣工验收标准1)《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渝国土房管发{2005}97号);2)《重庆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4)《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13);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2008);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7)《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DLT5113.3-5113.10-2012);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DB34/T371.1-2014);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10)《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TD/T1041-2013);如在提交正式设计至工程开工这一过程中出现规范更新,则以上所列的相应旧规范应废止,施工技术要求及其质量控制与检测均以最新发布的规范为准。

四、 设计标准1、规划标准遵照《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16)规定及引用标准2、排涝设计标准按10年一遇设计;水田区暴雨历时1-3d,3-4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旱地暴雨历时1-3d1-3d排至田面无积水3、灌溉水质标准采用GB5084—1992和GB3838—1998标准4、水利交叉建筑物标准按SL252—2000规定的五级建筑物标准,交通桥按四级建筑物标准5、道路标准:机耕道参照四级乡村公路设计,道路计算行车速度20km/h,部分受局限路段设计车速10km/h;耕作道计算行车速度10km/h6、桥涵标准:机耕道桥车辆荷载,计算荷载达到汽-10级,验算荷载达到履带-20级;人行桥涵人群荷载标准为3.5/KN/m2五、 工程地质条件区域构造上,项目区地质构造属新华夏构造体系,位于鄂黔武隆起带向四川中台坳下降的斜坡上区内岩性岩相变化大,出露岩石主要为二迭系中老留统或上泥盆统,以石灰岩为主,灰岩干容重为2.40g/cm3,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4.5~250MPa,抗拉强度1.2~25MPa工程设施置于基岩中风化、弱风化层,基底承载力均能满足要求六、 建筑材料来源建筑材料均从巴南区内购买。

七、 材料要求1、水泥本工程水泥强度等级采用32.5 MPa普通硅酸盐水泥配置,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试验项目水泥强度等级标准稠度(%)安定性凝结时间3天强度(MPa)28天强度(MPa)细度初凝终凝抗压抗折抗压抗折P.C32.5规范要求合格≥45分≤600分≥10.0≥2.5≥32.5≥5.5≤10水泥进场时,应有产品合格证及出厂化验单进场验收对水泥的品种、标号、包装、数量、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验收所有进场的水泥,都应经试验,必须通过国家质量检测机构检验,其品种强度、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不同标号、厂牌、品种、出厂日期的水泥,应分别堆放,严禁混合使用严格控制水泥的贮存日期严禁使用已结块变质的水泥2、砂应选用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的河砂,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 试验项目 集料名称含泥量(%)细度模数表观密度(g/cm3)堆积密度(g/cm3)规范要求≤3.01.6~3.7≥2.500≥1.350用于勾缝的砂浆采用细砂,砂的含泥量不超过5%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规范规定3、片石(1)采用不低于M30的砂岩,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无裂缝;(2)应从采石场专门开采,表面的泥垢等杂质,砌筑前应清洗干净;(3)条石要求棱角分明,六面基本平整,同一面最大高差不超过1cm,其尺寸视料场择优选定,但其长度宜大于50cm,块高宜大于25cm,长厚比不宜大于3,外露面应修琢加工,保持大致平整;片石形状不受限制,但其中部厚度不得小于15cm,用作镶面的片石表面需平整,尺寸较大的片石,边缘厚度不得小于15cm。

4、碎石:必须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不得含有石粉、风化石或软石,必须经过材料试验,含泥量不得超过1%,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规范规定5、砖:施工用砖采用标准混凝土砖,规格为240×115×53,抗压强度不低于MU206、钢筋:钢筋应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明书、检验报告单,并按规定分批抽取试样作拉力冷弯试验、钢材焊接试验,合格后方能使用;钢筋表面或每捆(盘)钢筋均应有标识;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折痕和锈蚀现象八、 风、水、电施工用风采用台移动式空压机解决;施工用电可在附近电网“T”型搭接或自备电源解决,施工单位在低压端接口计量使用;施工用水可使用工程区附近清洁河水或自来水,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及GJG63的规定不允许使用肮污河水,生活用水可接村镇用水管网,其余段可从附近居民饮水井中抽取,施工单位计量交费使用九、 主要工程标准要求 1、田块整治工程1)整体要求(1)田块调整方面,要对水田高差不超过0.8m,旱地相对高差不超过1.5m的田块进行归并2)调整后的田块实现以条带状分布为主,田块长度应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布设,尽量延长机械作业线路,减少机械折返频次,原则上田块长度不低于50m。

3)对尖角、弯月形等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异形地块进行开挖回填、截弯取直等整理,不得出现耕作死角4)田坎原则上宜采用土坎在稳定性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应结合石块、砾石的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不提倡采用混凝土和砖修筑5)田坎高度原则上不超过1.5m;若遇新筑田坎高度大于1.5m时,应根据田坎稳定性情况设置石坎护脚、二马台或内植木(竹)桩,保证田坎的稳定性6)田坎边坡需按土力学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稳定性验算,确保田坎实施后不裂、不垮田坎修筑时,石坎的砌石粒径大于300mm的不得少于70%;土坎应分层夯筑,每层铺虚土厚度不应大于0.2m,田坎压实度不应小于93%新修的水田田坎应从犁底层开始分层筑实;利用老田坎加固的应先清理原田坎杂质,并将田坎拉毛后再加高加宽7)农田宜机化率达到100%8)有条件的区域,可开展农田净空行动,优化农村电力、通讯等线网空间布局,为无人机作业创造条件2)水田区域田块整治(1)水田田块大小以5亩左右为宜,最小田块不得小于1亩2)平整后,田面平整度保持在±3cm以内回填高度大于50cm的,耕作层以下的土层应分层压实回填,按10%高度预留沉降系数3)坡度6°以下的水平条田区域,以排灌沟渠或机耕道路作为骨架,宜按100×(30~40)m布局长方形条田。

4)坡度6~15°的梯田区域,按高程和等高线布局从高往低按近似长方形或等宽弧形梯田布局,梯田田面宽度原则上不低于15m5)坡度15~25°的梯田区域,考虑梯田稳定性,以原田坎为基础,因地制宜顺弯布局,田面宽度最窄处不宜低于2m3)旱地区域田块整治(1)坡度0~10°的区域按缓坡地块进行布局,单个地块坡度应相对一致2)坡度10-25°以上的区域按梯台进行布局一面坡宜布置等高梯台或Z字形梯台,馒头山宜布置螺旋形梯台;坡度15°以下的单个地块长度不宜低于50m,地块宽度不宜低于6m,坡度15~25°的单个地块宽度不宜低于5m;单个地块纵坡小于10%,横坡小于3%2、灌溉与排水工程1)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2)在排涝标准上,旱作区暴雨重现期5a~10a一遇,1d~3d暴雨1d~3d排除;水稻区暴雨重现期10a一遇,1d~3d暴雨3d~5d排除3)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和骨干灌排体系,重点解决田间灌排“最后一公里”应根据建成后的地块坡向和其他相邻地块灌溉、雨水排泄流向,合理布局沟渠(管道)在高效节水灌溉方面,应将主要灌溉沟渠(管道)连接到田块,并布设出水口排水沟应以土沟为主,土坯沟宜建成“V”形或倒梯形,以防止垮塌。

有条件区域,可通过增加闸阀等方式实现灌排共用,确有必要需设计沟带路的,可采用沟盖板设计,同时合理布设检查井4)骨干灌排沟渠应依山就势、沿田块边缘布设,原则上不打破田块原有格局,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