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氏 家 族 一─安氏家族历史起源原著:安千庭 安华明编辑:安华明 鲍云平一、 安姓的历史起源: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孙就以安为姓到古 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 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 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想当高僧,于是他 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 年), 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后魏安迟氏改为安氏郡望堂号,汉置武陵郡,现在湖南省淑浦县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 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 ”望出姑臧、河内 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
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 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 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 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 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河南泌阳安氏比较多有安庄十个有余,比如官庄的安庄,大安庄,小安庄羊册的上安,下安,安吴陈二、帝王菩萨的传 说五脑山庙所奉之神 为紫微侯张瑞据传张瑞降生于西蜀璧山县,姓张名瑞,排行老七,故称“张七相公”相 传为三国 时西蜀车骑车将 军张飞转世。
其父官至大理评事,母亲敬三宝,乐于施济张七生下后三个月就会说话,七岁通诗文,尤其爱好玄理一天,有一位神人见到张七的母亲说:“孩子有缘,应趁童身到楚地去,修道显法于是,张七告 别父母来到楚国十七岁时张七来到麻城,看到乡间有一些有伤风化的祠庙,就一口气将这些祠庙全部捣毁于是,张七被人告官下狱,并在狱中一待就 是三年这一天,麻城发 生大火,火势越来越旺,受灾面积越 来越广,却无人能救,百姓只能望天 兴叹万分危急之时,张七告诉府衙官员自己能救火于是,张七被特赦出狱他骑上一匹高头大红马,手持一根红色大木棒,驰骋在火海之中哪里有火他就冲到哪里,而只要他的大红木棒指到哪里,哪里就能立马烟销焰灭 张七奋不顾身跑遍了整个麻城最后,只剩下五脑山脚下有一团残火,他策马赶到,挥舞大红木棒,火焰顿灭这时,人们远远地看到,伴随着一缕缭绕的仙雾,张七相公连人带马冉冉升上天空,转眼间无影无踪原来,张七救民于烈火的义举感动了玉皇大帝玉帝派李老道君将其点化成仙,并敕封他为福主神张七相公是麻城本土造就的菩萨,被麻城俗称为“帝主菩萨” 、“帝主爷”民间传说帝主菩萨扶危济厄,有求必应,特别灵验,宋代被朝廷敕封为“紫微侯 ”,明代被敕封为“助国顺天王”,清代被敕封为“灵感助国 顺 天王” 。
直到今天,除麻城本地外,麻城移民所到的四川、重庆、宜昌、沙市、汉口、京都等地人们皆供奉福主张紫微侯三、安氏历史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 千岁翁” 秦始皇 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安 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 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 余部,皆属小乘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 动,不疑李旦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 在今辽宁朝阳)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
742年升为平卢( 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治所在今北京) 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最后拥有精兵 15 万,号称 20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 的腐败,又为和杨国忠争权,于 755 年 冬在范阳起兵反唐,举兵南下,攻下重 镇洛阳756 年,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 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757 年,因欲立安庆思为太子,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 《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安 民: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 ”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久在边地,羌人识之。
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 尔 畏谁 ?” 答: “畏安太保 ”种指安,说:“ 此长髯将 军正是 ”安 熙:元代藁城 (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著 有《默庵集》五卷安 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安 盘: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安大嵬: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安传: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蛩音集》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著《天全堂集》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 《诗文集》清光绪十九年(1893),一份满纸义愤、铁骨铮诤的奏疏,从东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銮大殿,如同万钧雷当空炸裂,顿时朝野震惊,因为这份奏疏的刀锋,直逼权倾一时的直隶总督大臣李鸿章和恩威并重实握皇家大权的慈禧太后。
这份奏疏就是威震天下的《请诛李鸿章疏》,上疏者便是被誉为“陇上铁汉”的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甘肃秦安神明川(今西川乡农民村)人安维峻( 字晓峰,号阿道人,生于 1854 年,卒于 1925 年)俗语道:“乱世出英雄” 但窃以为“乱世见英雄”这句话放在安维峻身上,方见其英雄真本色幼年时,安父因三次乡试不第,遂绝意不仕,一心在家耕作,兼授子侄功课安维峻自小便受到其父的严格教育,同治十二年(1873),他十九岁时,应试考取第一名,得拔贡生,以七品小官在刑部供职光绪元年(1875)8 月,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资格,监试陕甘分闱后的甘肃第一次乡试,应试者 3000余人,安维峻考取第一解元,光绪六年(1880)朝考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生,三年后,授编修光绪十九年(1893 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此时的中国,当政者昏馈无能,软弱又自负为臣者欺上瞒下,唯求一己之 富贵和荣华阿谀奉承,买官鬻爵,偷机钻营,谁愿负国家之重轭?谁又愿承民众之艰?况且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是心向主战的光绪皇帝,还是主和的慈禧李鸿章之流,成为区分朝臣有无道义之心的风向标福建道监察御史这一六品官职,是安维峻任翰林院编修十年后方才被授得,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以鲜有的勇气和刚直,在短短的十四个月的任期内,连续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谏诤。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请诛李鸿章疏》:“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战,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他鸿章之肉而又谓和议出自 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臣未 敢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 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 臣民?”最后,义正严辞地提出要将“倒行逆施,接济倭贼” 的李鸿章“明正典型,以尊主权而平众怒”如此直呈国情、代言民意的奏疏一俟入宫,其结果可想而知恼羞成怒的慈禧一道令下将安维峻交由刑都严惩,后经光绪皇帝曲意回护,方得幸免一死安维峻因此遭革职,被发往张家口补过赎罪但由此愤书一呼,安维峻“声震中外,人多荣之, 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咨以赆,车马饮食,众皆为供应抵太所,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聘主讲托才书院”(《清史稿》)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签订卖国的《中俄条约》,流放中的安维峻痛情难禁,连睡梦中都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呼喊,尔后又奋笔写下他刚直不阿的长吟:国贼讨未成,遗恨长终石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他生犹谏官,衮阙吾其补后来也有一身铁骨热血的鲁迅先生盛赞他是“中国的脊梁” 光 绪 二十五年 (1899),也就是遭流放五年后,安维峻被释回乡,先在陇西南安书院主讲,后于家乡办学修道。
光绪三十四年(1908),应 聘总纂《甘肃新通志》共 100 卷 81 册辛亥革命前夕,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撰写《四书讲义》四卷宣统三年(1911),复 归故里,在此期间,也就是他的余年里,整理刊印了《谏垣存稿》四卷、 《望云山房诗集》三卷、 《望云山房文集》三卷等诗文集民国十四年(1925),安维峻终老于家乡柏堂山庄,享年七十二岁 《清史稿》载:“维 峻祟朴实 , 尚跤履,不喜为博辨,尤严义利之分 归后退隐柏堂,杜门著书,隐然以名 教纲常为己任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 ”——个刚正耿直一生的人,抛却身家性命而不顾、勇赴于国难的人,一个热血的人,面对满目疮痍、战伐四起的山河城垣,怎会安然阖目?安公卒难瞑目,也是他身上那铁骨鸣响下已、热血难以冷却的结果,这不免让人想起宋代陆放翁的警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安鸿勋:清江苏金匮(今常熟)人,官训导,善行草书安 昶:清江苏金匮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安文钦:陕西绥德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 之一著有 《满腹牢骚记》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 年 6 月出生, 2000 年 6 月去世。
1 9 3 8 年赴港1 9 4 2 年后曾在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工 作1 9 4 9 年在香港定居1 9 5 0 年与人合办中南公司、华南漂染厂1 9 6 9 年成立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1 9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