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内容: 外国电影理论发展史(重点) 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史 电影本体论 一.外国电影理论发展史 经典电影理论部分 (一) .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 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 (德)抽象电影 抽象电影 (法)纯电影 (法)印象派电影 (法)先锋派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 法国 20 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的理论探 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 1925 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所以将 1925 年以 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 ,而将 1925 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不过,印 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 阶段20 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 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 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拍片活动开始于 20 世纪 10 年代末,于 20 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 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 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 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 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其兴起的原因有二: 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倾向严重,这 使得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带来的精神危机加速了 19 世 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 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他们的艺术 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 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 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 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 ,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 、 “非戏剧化” ;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 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先锋派的代表 人物及其理论代表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 、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 西纳克、冈斯、莱谢尔等人先锋派电影的具体发展见上图 【名词解释:印象派电影】 20 世纪 20 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当时法国电影业由于美 国电影的竞争日趋衰微,德吕克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 电影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的概念,在创作上团结了诸如冈斯、杜拉克、爱浦斯 坦等人,力求在商业影片中暗地进行一些革新但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人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这一学派在德吕克于 1924 年去世后不久就分裂了,一部分人拍起商业片,另一部分人 则走上了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的先锋派道路印象派电影在造型风格上明显受到印象主义绘 画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把光在观察和展现事物过程中的首要作用看作电影艺术的精髓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冈斯的《车轮》 、莱皮埃的《黄金国》 、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 、 德吕克的《狂热》 、爱浦斯坦的《忠实的心》等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 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1) (意大利)卡努杜。
卡努杜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于 1911 年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 ,在电影史上第一次 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次, “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他的思想对印象派—— 先锋派运动的影响非常大他的观点主要包括:①.反对复制现实和戏剧扮演,强调纪实; ②.强调光的作用;③.反对商业性 【名词解释:《第七艺术宣言》 】 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于 1911 年发表的一篇论著的名称卡努杜在世界电 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 “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卡努杜认 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 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 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 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2) (法)德吕克 德吕克是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的真正领袖他并没有完全继承卡努杜的观点,并不同意“第七 艺术”这种提法他还认为电影不仅是艺术,还是一种工业,一种商业他反对为艺术而艺 术,反对玩弄光的把戏,提倡“言之有物” 。
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 (“上照相性” ) 在创作中,代表作品有《狂热》 、 《流浪女》以及为杜拉克导演的《西班牙的节日》编剧 【名词解释:上镜头性】 早期电影理论家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原为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 1920 年发表的一部论著的标题他反对把照相看作是电影中的主要和唯一手段,认为“上镜头性” 才构成的电影艺术的基础 “上镜头性”一词将电影与照相结合为一,旨在表达一种独特的、 极其富于诗意的人和物的外观,这种外观只有运用电影的新艺术语言才能赋予所有其他不是由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提示出来的方面,都不具有“上镜头性” ,都不能进入电影艺术 的行列德吕克认为, “上镜头性”应包括四个主要元素:①.装置;②.照明;③.节奏;④.假 面(指演员) 节奏在装置、照明和假面之间起着联系的作用德吕克强调“上镜头性”不 是被摄对象固有的一种品质,而是一种观察事物而后表现事物的艺术,是只有高明的导演才 具有的品质和鉴赏力,是创作者热情和智慧的产物 *(3) (法)杜拉克(女) 【名词解释:视觉主义(视觉交响乐) 】 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主张强调“视觉第一” ,反对电影叙述故事和运用戏剧动作。
首先由 德吕克提出,由杜拉克加以发展并具体提出以下五点:①.借助于艺术表现手段传达某一运 动应由其节奏提示;②.节奏本身和运动发展乃是构成电影剧作基础的两个敏感元素;③.电 影作品应排斥任何异己的美学而发展自身的美学;④.电影动作应该就像是生活;⑤.电影动 作不应局限于人物,应该走出表现人物关系的范围,而进入自然和梦的王国视觉主义与杜 拉克自己提出的“完整电影”同属于一种无情节的“纯电影”理论 【名词解释:完整电影(纯电影) 】 法国先锋派理论家杜拉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理论主张,认为电影并非叙事艺术,不需 要情节和演员表演,而应成为“眼睛的音乐” 、 “视觉交响曲” 她提出的完整电影是“形式 电影”与“光的电影”的汇合她还认为, “现实主义影片和情节影片可以运用电影手段, 但这种意义上的电影只是类型电影,而不是真正的电影” (二) .苏联蒙太奇学派 1.爱森斯坦(1898——1948) 爱森斯坦理论体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1) . “杂耍蒙太奇”时期(1920——1923):爱森斯坦在参加电影工作以前就发表了《杂 耍蒙太奇》一文提出的核心观点即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观念的来源: 1.辨证法:黑格尔的三段论辨证法。
两个不同性质的镜头即相当于正题和反题,他们之间 产生冲突,便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相当于合题 2.先锋艺术派中的构成主义和未来主义:要求打碎线性的戏剧模式,强调以多样化视点改 造戏剧,利用空间的共时性切断戏剧时间的连续性 3.日本的象形文字 【名词解释: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于 20 年代初在戏剧和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 即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 结论 “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即戏剧中能够促进观众足以影响其感官上 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的预计到如果安排在整体的恰当次序中 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个因素,它们是能够用来使最终的思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 手段 ” 杂耍蒙太奇不是静止的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件的合 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那些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 的组成蒙太奇——从主题效果的立场来合成 (2). 理性电影时期(1924——1929):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罢工》 、 《战舰波将金号》 、 《十月》 、 《总路线》 。
提出的核心观点即理性电影 【名词解释:理性电影(理性蒙太奇) 】 该理论强调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认识该理论 认为,两个镜头之和会产生一种新的概念,因为两个镜头对列及其内在冲突会产生对所描绘 事物进行思想评价的契机该理论主张以镜头蒙太奇对列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代替艺术形 象 “敖德萨阶梯”经典段落的蒙太奇运用: 1. 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力2. 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 3. 以多镜头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 (3). 建立 蒙太奇类型学——多声部蒙太奇体系的时期(1929——1939):此期拍摄的作 品包括《墨西哥万岁》 、 《白静草原》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相继提出了节奏蒙太奇、复 调蒙太奇、声画蒙太奇、镜头内部蒙太奇等问题,在理论上大大修正补充了早期的蒙太奇思 想,最著名的代表作为《蒙太奇 1938》 创作中实践了“情绪剧本”理论 *【名词解释:“情绪剧本”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由爱森斯坦提出并由部分剧作家附诸实践的一种电影剧作理论。
该理论认为 不需要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只要提供一连串诱发导演情绪的刺激物因此,这种剧本虽然 也有一些简单的情节,但一般是用一种浮夸的词句描写一些互不连贯的场景代表作家是苏 联的拉热谢夫斯基,他的代表作品有《普通事件》 (普多夫金导演) 、 《白静草原》 (爱森斯坦 导演)等苏联评论界认为这些影片都是失败之作但“情绪剧本”作为探索新的形象性以 及向文学靠拢的一种倾向,在电影剧作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爱森斯坦对于电影声音的美学观念及其演变 1928 年,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联合发表了《有声电影声明》 ,提出“声画对 位”的主张,并将“声画对位”看成一种普遍原则,否定声画同步,使声音依旧服从于画面 和默片时期的蒙太奇观念,只是配合蒙太奇使用在爱森斯坦建立蒙太奇类型学、即多声部 蒙太奇体系的时期,他同样大大修正补充了这种思想,将重点转到声画同步和声画不同步想 结合的问题上来 (4). 提出作为电影总体的影片结构的理论,提出电影创作方法论的时期(1938—— 1948):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伊凡雷帝》 (一、二、三集) *爱森斯坦完整的蒙太奇体系中的 4 个最重要的观点: 1. 任何种类的两段影片放在一起,就会从那两种并列的状态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新的概 念,一种新的性质。
2. 蒙太奇就是镜头内部冲突,是由两个并列的镜头冲突所产生的某一概念从而造成有目的 的主题效果 3. 蒙太奇不仅是产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阐明思想的手段,即通过某种电影语言及其 表现形式阐明思想的手段 4. 蒙太奇的思维是与整个思维的一般思想基础分不开的 2.苏联蒙太奇学派 (1)苏联蒙太奇学派 【名词解释:苏联蒙太奇学派】 20 世纪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