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追寻失落的童真谈故乡中的我

lizhe****0001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01.79KB
约3页
文档ID:48296656
追寻失落的童真谈故乡中的我_第1页
1/3

追寻失落的童真课 文 导 读□陆岩松鲁迅的《 故乡》 以其深邃的思想、 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艺术手法打动过一代又一代读者, 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不可或缺的名篇它以“ 我” 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 用饱含情感的笔渲染环境、 塑造人物、 寄托希望, 把对故乡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深深地寄寓在小说的形象描绘之中一篇精深的艺术作品,要真正把握其内蕴, 固然要从多方面入手, 但其突破点总是存在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之中, 《 故乡》 中的“ 我”就是体现作品内蕴思想的关键形象, 如何把握这一艺术形象, 找出作品的内蕴思想及情感进而达到贯通全篇, 品其本味呢?现不揣浅陋, 简论如下:从“ 我” 在作品中的地位、 作用看首先小说是以“ 我” 为中心人物来组织故事的, 并从“ 我” 与其他众多人物的关系中来展现“ 我” 这 一形象内蕴思想的 我” 与闰土, 记忆中的闰土是个头戴小毡帽、 项带银圈、 手捏钢叉, 而且永远有讲不完的新鲜事的小英雄, 而“ 我” 回到故乡见到的阔别多年的闰土, 却成了一个口称“ 老爷” 满脸皱纹, 全然不动的石像, 从闰土的 巨大变化中,寄寓着我对闰土的深切同情 我” 与杨二嫂, 一个“ 豆腐西施” , 却变成了只 会尖声怪叫的圆规, 是那样令“ 我” 可恶。

我”与“ 孩子” , 则在宏儿、 水生的身上寄寓了希望,并坚信希望的实现在这样的一组人物关系中, “ 我” 是一个中心人物, 在其他人物形象的映衬下, “ 我” 的同情与悲哀, 隔膜与希望得到充分体现, 一个追求理想与新生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其次小说的主题体现也是离不开“ 我” 这一人物形象的关于《 故乡》 的主题, 各 种教参都把课文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主题作为训练的重点, 再去联系背景, 归结为: “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束缚,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隔膜, 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如果从闰土、 杨二嫂的变化中来归结主题, 只能自然地得出主题的前一半, 后一半靠支离破碎的图解, 主题概括难以全面、 深入, 如从“ 我” 与众多人物的关系以及结尾所展示的希望来突破, 小说的主题后一半就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其实,“ 我” 对故乡寄寓着深情和美好的回忆, “ 我” 在 故乡的所见、 所闻、 所感体现了“ 我” 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小说的主题从“ 我” 这一形象来把握, 通过“ 我” 来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体味作品的内蕴思想, 主题的概括就全面、 深刻了。

茅盾对《 故乡》 主题的观点: “ 我觉得这篇《 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 隔膜 这一观点就是从“ 我” 这一形象入手概括———谈 《故乡》 中的 “我”3出来的从“ 我” 的形象塑造看 我” 这一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又是怎样的一个具体形象昵?如果闰土这一形象主要是通过外貌变化的描写来塑造的,杨二嫂主要是通过语言的描写来塑造的, 而“ 我” 正是运用心理描写, 把我在故乡的心理轨迹通过蒙太奇式的画面展现出来当“ 我” 渐近故乡时, 天气阴沉、 苍黄, 冷风吹响,一片萧索, 此时对美好故乡的追寻, 则倍感失望而迷茫,当一提起给我美好记忆的闰土时,一幅月下瓜地的美丽图画则忽然闪出, 闰土的滔滔不绝带给我的新鲜,也一一叠现, “ 我” 的留念、 向往在迷茫中展露无遗; 而老屋的凄凉、“ 圆规” 的尖叫, 让我惆怅而愕然, “ 老爷” 的称呼, “ 木偶” 似的表情, 则让我打起寒噤, 倍感隔膜; 记忆中的美好, 现实中的失望混在一起, 使“ 我” 对故乡的影像模糊, 情感也惘然起来; 当再看到宏儿对水生的痴想,听到潺潺水声, 则又希望顿生, 尽管美好的画面已经朦胧, 希望茫远, 但信念坚定, 追求永远。

我的情感从回故乡时的迷茫、 失望到留念、 向往, 从到故乡时的隔膜、 惘然到离故乡时的希望, 这样的情感轨迹是从我与故乡一人际关系中不断的叠现出来的, 其中“ 我” 对故乡美好的追寻, 追寻着故乡那失去的美———永恒的美, 最为突出从“ 我” 的形象本质看追寻失落的童真,是作品本身赋予形象的真正内涵, 儿时的故乡也只不过是一个一般的村庄, 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 与现实的故乡, 恐怕没有多大区别, 为什么“ 我” 记忆中的故乡却是那么美好?让我们看一下作者不惜笔墨所描绘的“ 我” 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一个美好世界吧当“ 我” 记起童年的故乡时, 在脑海中展现出深蓝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 海边沙地上碧绿的西瓜, 画面是如此明快艳丽、 美好动人, 整个画面又是那么静谧安详, 而更为动人的是这画面的主体———活泼动人的少年, “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而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接下去就像一组电影镜头, 从紫色圆脸、 头戴毡帽的朴素外表, 到捕鸟、 看瓜、 刺猹等滔滔不绝的故事,把画面主人无拘无束、 天真活泼的性格表现了出来。

这个画面的展开看似与少年的“ 我” 关系不大, 其实正是两颗童真的心灵在融合, 少年的“ 我” 与少年闰土都那么自然纯真、 无邪, 无忧无虑, 两个人的心灵在无忧无虑、 无拘无束的对话中融合在一起, 滋生着纯洁真挚的友谊, 一个令人心醉的童真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样一个充满童真美的世界就是“ 故乡的美丽” 、 “ 故乡的佳处” 然而这样的童真世界在辛苦展转的“ 我” 与“ 辛苦麻木”的闰土之间再也不见了, 永远的失落了当然,在宏儿与水生之间依然存在, 或许还是那样美丽, 将来呢?是不是同样失去?于是在未来一代身上寄寓着希望, 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 生活在美好的童真世界里,并为希望的实现去实践、 去奋斗 我” 对失落的童真的追寻成了作品内蕴的主旨, 是“ 我” 这一形象的本质所在在鲁迅的《 呐喊》 、 《 彷徨》 里, 处处可见作者为孩子呐喊,在孩子身上寄寓着理想和希望, 作者常把孩子形象放在昏暗的现实中或闪耀或破灭或寄寓希望, 孩子形象凝聚着他的生活信念与情感在《 故乡》 中, 作者情注于童真世界的描绘,并让童真世界在现实中失落, 在未来中寄寓希望而“ 我” 的这一形象, 有着美好的童年, 留下难忘的记忆, 经受着辛苦展转的生活,感受童真失去的悲哀和现实的隔膜。

我”对童真美的追寻已成为蕴藏于作品中的一根情感线, “ 我” 在作品所描绘的两个世界(童真世界, 现实世界)里, 体味着人生百味, 演奏着生命的乐曲, 探寻着人生真谛 我” 在现实世界里为人与人之间的不解、 隔膜而悲哀, 在童真世界里感受着故乡的佳处、 人生的美好尽管美好的东西已经失落,但追寻失落的童真,是“ 我” 的永远, 其实对童真失落的追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永恒篇章与其说《 故乡》 的中心思4《 老山界》 的 语言艺术□王玮刘绪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写的《 老山界》 既是一篇文情并茂的革命回忆录, 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读完此文, 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高妙的语言驾驭能力, 被作者高超的艺术魅力所深深陶醉淳朴、 自然, 是《 老山界》 在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如当记叙到队伍 “ 快要到山顶” ,人们自然产生的那种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轻快感时, 作品只极平淡地写了这么一句: “ 回头向来路望去, 那些小山都成了‘ 矮子’ 这是多么朴实的语言, 红军战士的英雄自豪感表达得多么洒脱自然!它恰到好处地写出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 战胜困难的革命情怀这不同于骚人墨客游览名山大川时所发的慨叹, 更不同于一般人的调侃戏谑, 这是红军战士特有的豪情, 特有的感受。

的确, 红军是巨人,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与之相比在这个巨人面前, 任何险恶的大山, 任何强大的敌人, 不都成了“ 矮子”么?红军是巨人, 是神兵 但并不是天兵天将, 也不是神仙!请看他们的行军: “ ⋯⋯队伍挤得满满的, 站累了, 就在路旁坐下来, 等前头喊着‘ 走, 走, 走’ , 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 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 肚子饿了, 许多人烦得叫起来, 骂起来 记叙是多么真切,语言是多么朴实!红军是有血有肉的人, 自然也有人的“ 七情六欲” 和喜怒哀乐, 在不顺心的时候,也会因劳累疲倦停止前进发泄不满的 叫” 、 “ 骂” , 简单的两个字,不仅活画出战 士 们 所 爆 发 出 的 愤懑,而且写出了他们表达感情所采取的一种正常的方式当然, 谁也不会把这种叫骂理解为一种庸俗的无理取闹和流氓式的骂街一个“ 烦”字, 乃点睛之笔, 表明了引起红军战士们叫骂的原因和叫骂的内容他们是在诅骂大山阻碍了他们北上抗日的英勇行军, 妨碍了他们神圣使命的完成在另一个地方, 作者又这样写自己: “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 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 不管三七二十一, 抢了一碗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 隔膜, 不如说是在悲哀之外还有“ 我” 对失落童真的追寻。

参考资料:1 .《 略谈鲁迅小说中的“ 我” 的形象》(《 语文 学习》1 9 7 9年第2期) 2 .茅盾的《 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3 .《 略谈鲁迅作品中的孩子形象》 ( 《 盐城师院学报》1 9 8 9年第3期) 4 .《 关于初中教材鲁迅作品主题的分析取 向》 5 .《 关于<祝福)里的“ 我” 》( 4、5均见于(《 中 学语文教学》2 0 0 1年第7期)江苏省滨海中学(2 2 4 5 0 0)5。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