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社群驱动的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研究 摘要:如今亟待解决的是实现组织文化、企业战略与知识管理的联合,这是衡量知识管理系统效能的最佳实践实践社区(CoPs)是公认实施知识管理最佳实践和组织结构的解决方案本文开发了一个基于CoPs的知识管理层次结构模型它包括四个维度和十六个标准,用于研究和评估组织文化和经营战略关键词:实践社群;知识管理;知识企业1.引言由于竞争的需要,bodrow概述欧洲企业最佳实践知识管理的五个关键组成部分,上述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将知识管理系统与业务战略相连接,需要在组织文化背景下对知识管理进行建模,需要在组织的经营战略的背景下,衡量知识管理绩效,因此本文采取了更全面的方法,以实践社群(CoPs)的方法为基础进行知识管理的设计CoPs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动态的“知道”,在实践中有特殊的要求,需要参与者充分创造、提炼、交流、使用和分享知识2.CoPs 定义Allee[1]认为应该利用CoPs来组织和创造知识Wenger[2-3]首次在哈佛商業评论中提出了CoPs,认为CoPs是一个非正式的共享知识群体,本研究定义CoPs作为一个个体(个人或群体)组成的组织,他们具有不同的观点,经验,角色和其他特征;从事实际工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相关);在一个重要的时期里,成员们建造东西,解决问题,学习,发明,创造新的知识,总而言之,促进社群的进步。
3.四种经营策略参考了多种实用的经验之后,本研究确定了四个经营策略,以达到组织的最终目标第一种经营策略是诱导创新学习具体特点包括根据共同利益跨域共享,通过小组学习支持新的理念和创新通常提供一个安全或低成本的基础设施来尝试促进新思维和创新第二种经营策略是通过收集和分类知识促进企业的战略反应因为类似工作经验的同事很容易找到,所以CoPs可以直接获得问题导向的解决方案他们可以帮助具有共同语言和共享基础也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成员提高反应能力第三种经营策略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员可以通过传播最优秀的知识来提高实践的技能这需要找出谁是领域专家,实现高级和初级成员之间的深入交流第四种经营策略是提高工作效率CoPs人员可以重用现有的知识资源,在一个结构化的数据库中很容易地查阅相关文档和作者的信息因而可以提高整个生产效率、工作效率4.模糊多准则决策(MCDM)数据分析方法4.1调查问卷的评估或等级评价层次结构有4个维度结构和16个标准概述的四个维度如下:1.领导力:与全部或部分采用强制执行或自愿执行相关2.激励机制:与奖励或惩罚相关3.成员相互作用:与知识共享或安全相关4.互补资产:与基础设施和资源相关。
对应的十六个标准:领导力维度包含四个标准:上下分配,自下而上的合作,总执行,部分试点运行激励机制维度包含四个标准:实质性奖励、精神激励,绩效考核基础,同业声誉成员的相互作用维度包含四个标准:同质成员,差别成员,强调安全,强调跨域共享互补资产维度包含四个标准:额外的资源,日常工作,集成的IT平台,独立的IT平台4.2调查问卷、结果与研究发现两个基础实例(案例研究),一个位于台湾(ITRI),另一个在国内第一个公司的经营重点为对政府资助地方产业进行先进技术研究第二个公司主要研究新的信息处理和沟通方式他们的研究侧重点在认知计算、通信和应用系统超越时间、空间、[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语言、距离和文化的界限本文试图建立更有效的系统,并产生最佳的创新使用AHP方法,Excel和SPSS软件对不同阶段和不同方法计算收集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对台湾组织和国内公司的维度、标准、商业策略进行比较计算这些结果涵盖了独立的实验室以及整个组织的意见参与者对每一个维度和标准的优先级进行评价来自各个实验室的以及其他地方的所有的参与者对每个维度以及不同程度的标准的相对重要性或优先级进行了讨论相对重要性或优先级以权重的形式表示。
在评价标准方面,排名第一的准则分别[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是领导力维度的自下而上的团队,在激励机制维度的心理鼓励,成员间相互作用维度的跨域共享间,以及在互补的资产维度中提供额外资源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国内公司和台湾的组织均选择成员互动作为主导维度但是,国内公司强调的更多或权重值更高,相比台湾组织在对四个维度的偏好权重是比较接近的在四个维度16个标准中,共同的青睐标准是跨域共享比较结果呈现国内公司追求提高反应力,而台湾的组织会比其他商业策略更倾向于提高核心竞争力5.结论CoPs提高知识共享,避免资源重叠,它被视为整合跨领域的知识/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本文参考相关文献,考虑多准则和不确定的因素,使用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和工具用于计算从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如模糊层次分析法和SPS S方法并开发了以CoPs为基础的层次结构模型,设计了调查问卷这种以CoPs为中心的模型,是可靠的、实用的,适用于一般的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和公司参考文献:[1]Allee, V. Knowledge 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OD Practitioner Online,2000, 32(4):425-436.[2]Wenger, E., Snyder, W. M.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12: 139–145.[3]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作者简介:邰丽君(1980年2月),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宁波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制造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LQ14F010002《基于语义的云制造服务自适应选择与配置机制研究》-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