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针灸学:上篇-特定穴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39MB
约131页
文档ID:570561122
针灸学:上篇-特定穴_第1页
1/131

上篇上篇 针灸理论针灸理论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三节 特定穴 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概念概念•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类别类别 (十大类十大类)•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八脉交会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一)(一) 五输穴五输穴概念概念 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荥(定穴位,即井、荥(ying )、输、经、合穴,)、输、经、合穴,简称简称“五输五输” 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 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 其运行的动向是: 由小→大 ,由浅→深。

排列方向: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 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 其运行的动向是: 由小→大 ,由浅→深排列方向: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 手三阳三阴 合合经经输输荥荥井井 足三阳三阴 井.荥.输.经.合 足三阳三阴 井.荥.输.经.合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临床应用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荣;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临床应用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病,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临床应用春刺井,夏刺荣,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临床应用“五行输五行输”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本经本经 阴经五腧穴 阴经五腧穴 阴经五腧穴 阴经五腧穴 阴经五腧穴 阴经五腧穴 阳经五腧穴 阳经五腧穴 阳经五腧穴 阳经五腧穴 阳经五腧穴 阳经五腧穴 •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泻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心包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本经本经•他经他经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本经本经•他经他经 (二)(二) 原穴原穴 (十二原十二原)概念概念原:原:本原,原气(元气、真气)本原,原气(元气、真气)*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二)(二) 原穴原穴 (十二原十二原)概念概念原:原:本原,原气(元气、真气)本原,原气(元气、真气)*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阴经以输代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部位部位多位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于腕踝关节附近 手三阳三阴络.原.郄穴络穴络穴原穴原穴郄穴郄穴 足三阳三阴络.原.郗穴 作用作用可可治脏腑病变治脏腑病变 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 作用作用可可治脏腑病变治脏腑病变 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 络穴(十五络穴)络穴(十五络穴)概念概念络 联络、散布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部位部位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位于胸胁部 手三阴三阳络.原.郄穴络穴络穴原穴原穴郄穴郄穴 足三阳三阴络.原.郗穴 络穴(十五络穴)络穴(十五络穴) 作用 沟通联络表里两经,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 (三)郄穴(三)郄穴概念“郄”——空隙,通“隙”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穴位数量十二经及阴阳跷、阴阳维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 (三)郄穴(三)郄穴部位部位 *肘膝关节以下(肘膝关节以下(胃经梁丘例外胃经梁丘例外)) 手三阴三阳络.原.郄穴络穴络穴原穴原穴郄穴郄穴 足三阳三阴络.原.郗穴 (三)郄穴(三)郄穴作用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三)郄穴(三)郄穴作用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四)背俞穴(四)背俞穴概念概念 俞——转输、输注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部位部位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背部大体依脏腑位置高低排列迫藏刺背,背俞也 (四)背俞穴(四)背俞穴概念概念 俞——转输、输注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部位部位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背部大体依脏腑位置高低排列六府之俞各六 肺俞肺俞心俞心俞肝俞肝俞脾俞脾俞肾俞肾俞胆俞胆俞胃俞胃俞三焦俞三焦俞大肠俞大肠俞小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膀胱俞背俞穴厥阴俞 (四)背俞穴(四)背俞穴作用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阴病行阳……俞在阳 (四)背俞穴(四)背俞穴作用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 募穴募穴概念概念 募: 汇集,结聚 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布于躯干部 五藏募在阴而俞在阳 募穴募穴部位部位•分布于胸腹部(分布于胸腹部(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共十二募穴共十二募穴 募穴募穴作用作用•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募穴募穴作用作用•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天枢隐隐而病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期门隐隐而病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痈也 募穴募穴作用作用•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 (五)下合穴(五)下合穴概念概念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手三阳经在上肢原有合穴,此六穴均在下肢,为区别,故称“下合穴”合治内府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五)下合穴(五)下合穴概念概念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手三阳经在上肢原有合穴,此六穴均在下肢,为区别,故称“下合穴”部位部位足三阳经下合穴位于本经;大、小肠经下合穴位于胃经;三焦经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五)下合穴(五)下合穴作用作用治疗六腑病变治疗六腑病变治府者,治其合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六)八会穴(六)八会穴概念概念“会”――聚会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腑会太仓(中院),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六)八会穴(六)八会穴概念概念“会”――聚会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部位部位 筋、脉、髓会位于四肢部气、血、骨、脏、腑会位于躯干部 (六)八会穴(六)八会穴概念概念“会”――聚会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部位部位 筋、脉、髓会位于四肢部气、血、骨、脏、腑会位于躯干部 (六)八会穴(六)八会穴作用作用n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七)八脉交会穴(七)八脉交会穴概念概念交会 —— 脉气的相通 交通会合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

•不全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分布线路上的不全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分布线路上的直接交合直接交合别名别名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七)八脉交会穴(七)八脉交会穴概念概念交会 —— 脉气的相通 交通会合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不全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分布线路上的不全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分布线路上的直接交合直接交合别名别名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七)八脉交会穴(七)八脉交会穴作用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七)八脉交会穴(七)八脉交会穴作用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 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 (八八) 交会穴交会穴概念概念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部位部位多分布于头面、躯干作用作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上篇上篇 针灸理论针灸理论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骨度分寸法和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穴点以差讹,治病全然纰缪•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二经用一经而可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骨度分寸法和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穴点以差讹,治病全然纰缪•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二经用一经而可证 内侧外侧后侧 前后 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 •骨度折量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 一一 、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 是是以以骨骨节节为为标标志志,将将两两骨骨之之间间长长度度,,折折量量为为一一定定的的分分寸寸,,用用于于腧腧穴穴定定位的方法。

位的方法 一一 、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 是是以以骨骨节节为为标标志志,将将两两骨骨之之间间长长度度,,折折量量为为一一定定的的分分寸寸,,用用于于腧腧穴穴定定位的方法位的方法 注意注意无论何人相同部位的骨度分寸都是固定的无论何人相同部位的骨度分寸都是固定的 注意注意骨度分寸的骨度分寸的“分寸分寸”,应视为比例或等分,应视为比例或等分 注意注意不同部位的定位采用相应的骨度分寸不同部位的定位采用相应的骨度分寸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活动标志 1. 固定标志固定标志 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 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 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法 2. 活动标志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咬肌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 2. 活动标志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咬肌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 第七颈椎棘突 肩胛骨下角 第四腰椎棘突 第七颈椎棘突第四腰椎棘突肩胛骨下角 第七颈椎棘突 肩胛骨下角 第四腰椎棘突 第七颈椎棘突第四腰椎棘突肩胛骨下角 三、手指比量法(指寸法)三、手指比量法(指寸法)•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 1.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

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背部的横寸 2. 拇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 3.横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法:* *将将食食、、中中、、无无名名、、小小指指并并拢拢,,以以中中指指第第二二节节横横纹纹处处为为准准,,四四指指的的横横度度为为33寸寸又称又称“一夫法一夫法”夫夫= =扶扶* *用用于于下下肢肢直直寸寸,,背背部部的横寸的横寸 NOTICE•不可遍用周身不可遍用周身•以骨度分寸为准以骨度分寸为准 在第一、二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取穴中点取穴合合 谷谷四、简便取穴法 鼻烟壶鼻烟壶 骨度分寸中相同尺寸的起止点?? 3寸•印堂至前发际•大椎至后发际•肩胛骨内缘到后正中线•内踝尖至足底•外踝尖至足底 8寸寸•歧骨(胸剑联合)至脐中•两乳头之间•肩胛缘至后 正中线 9寸•两额角发际间•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腋前纹头至肘横纹•腋后纹头至肘尖•歧骨(胸剑联合)至天突 骨度分寸歌•用针取穴必中的,全身骨度君宜息•前后发迹一尺二,完骨之间九寸别•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脊柱腧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做三寸通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