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论与兵团社区文化传播论及其文化变迁文化传播论认为人类文化的变迁过程,本质上应理解为传播过程,即文化是在传播中发生的传播的英文词是 diffusion,这个词也可被译为“散播” “扩散” ,用于文化人人类领域, 在文化人类学中,它指文化或者文化特质从一地流传到另一地的现象传播学派试图把人类文化史归结为文化移动,接触,冲突和借用它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创造能力或独立发明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文化有共性,并不是因为进化论者所讲的“全人类心智的一致性”所致,而是文化的传播所致在传播论看来,全世界原来只有几个地方或只有一个地方曾独立发明各项事务,因而成为文化中心各项文化特质均有这些中心向四面扩散,传播,导致了文化的接触,引起文化变迁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以文化传播论来解释兵团文化的融合过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 20 世纪 50 年代建立以来,经过了文化的移动,相互接触,冲突,和到最后的完全融合,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的文化体系虽然兵团的文化形成不是从一个文化中心传播扩散而来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正是祖国各地的人民的迁徙,使各种各样的文化被糅合进兵团这一模具中,重新铸造,最终将兵团文化出炉。
文化的移动: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兵团的净人口迁入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1951-1961 年,新疆兵团的迁移人口由三部分组成:国家计划安排迁移、 自流迁移、 其他迁移为发展新疆经济,国家有步骤地从内地人口稠密省区组织大批青壮年人口移居新疆,除军队之外,兵团先后接纳了江苏、 安徽、 湖南、湖北等地计划迁移的青壮年及其家属并且,为解决迁入区婚龄青年性别比高问题,从山东、 湖南等地迁移部分女性由于内地劳动力素质普遍高于新疆, 而工人工资较低,新疆的生产条件在当时优于一些内地人口稠密省区的农村等原因, 使成为内地人口移居新疆的强大拉力, 已迁入新疆的移民,纷纷投书内地招揽农民、 工人和学生来疆工作,成为新疆的自流迁移人口, 这部分移民大都来自河南、 四川和甘肃等地另外, 迁移人口还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江苏、浙江等省市的知识青年,高等院校毕业分配学生,当时的一些右派、 劳改和新生人员等在这之后一直到 80 年代末期,兵团的人口数量因为求学,社会经济发展东西部差异越来越大以及知青返原籍地等原因逐步下降第二阶段,90 年代初期,国家提出“东联西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为 21 世纪国家发展重点地区的新疆,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内地人口加入新疆经济开发的行列。
他们多来自全国的农村,相对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以及经济发达但自然资源缺乏,人口密集的地区多为内地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主要流入兵团连队,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他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兵团人” ,多按照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居住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河南帮” 、 “四川帮” 他们大多不定居,使得兵团的整体完整性的保持和原有的运作机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原有的老兵团人相比,他们相对缺乏兵团精神以及兵团文化特质文化的相互接触:1 军队的文化精神:被誉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队是一支特殊的戍边队伍,他们不列入军队编制,不拿军饷,不穿军装,不要国家和人民负担他们铸剑为犁,拓荒大漠戈壁,谱写出了一曲曲感人的人进沙退,亘古荒漠变两天绿洲的创业之歌,也用汗水和热血铸就了兵团人堆祖国的忠诚这种忠诚,使兵团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生活相当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们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奋进”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永久珍惜,时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集成和发展2 移民知青带来的文化:(这段还需要说一下)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新疆人口的科技水平较低,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50 年代以后,数量较大且具有一定文化知识、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移民,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新疆人口的整体知识结构,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从新疆兵团移民构成分析, 其中有一批文化程度很高的移民, 如所谓的右派、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大批的支边青年、部队转业军人等, 他们有知识、有技能、有管理经验, 在生活和生产中帮助他人共同提高生产和文化水平, 其结果是促进资源的开发,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并大大提高了兵团及新疆人口的整体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来自国内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的移民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 并将不同地区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民俗文化汇聚在一起, 加之兵团农业以连队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团场为重要管理机构的组织方式, 极易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从而形成了新疆兵团特有的丰富多采的移民文化兵团移民的迁入并且频繁地往返与新疆与内地之间, 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 如引进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 交流生产工艺, 传播较为先进的科技知识等因此, 兵团移民对新疆社会的现代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文化的冲突:新疆是我国少有的中西方文化交汇地区,历史上受国外思想文化影响很大。
新疆的文化形态受宗教文化影响很深,文化传播方式落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支持煽动,解放初期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盛行,对中华民族文化中爱国,团结和统一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追求产生了严重的消解作用特别是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利用新疆特殊地缘条件和周边环境相互勾结,对新疆进行文化渗透,宣传分裂主义思想西方敌对势力也把新疆视为主攻目标极力在新疆实施其“西化” 、 “分化”的政治图谋兵团的出现,可以说缓解了这种落后的,逐渐偏离祖国主文化轨道的现象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军十多万官兵向大西北挺进,进驻新疆之后,就地转业,从此开始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屯垦戍边事业,于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群体形成了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艰苦创业的半个世纪,不仅铸就了兵团的事业,而且铸就了兵团特殊的群体和特殊的文化文化的融合:文化是纽带,是凝聚力经过文化的接触,融合,兵团人的文化特色逐渐形成1,兵团人的民族特色:兵团屯垦戌边事业的任务就是帮助发展新疆各民族经济和维护新疆稳定要完成好这项任务,兵团人首先要立足安居, 为此, 兵团人不能不与新疆各族人民一起生活、 工作、 交往, 并由此与新疆各民族形成小聚居或杂居的格局。
长期的交往, 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不能不渗透到兵团人的文化习俗中兵团人喜唱歌曲, 爱跳民族舞蹈, 并以此向内地人表明自己的新疆人身份在兵团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始终有少数民族的身影民族语言、习俗及行为特征已杂糅进兵团人的行事风格中,大块吃肉,大声说话,侠肝义胆,兵团人不管是来自秀美的南方, 还是中原大地, 多数人都能接受少数民族粗犷剽悍的气质并以此为美,追随之、效仿之兵团人在内地被认作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人,这其中不能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作用与影响由此我们说,民族团结的根基性纽带是文化认同兵团民族文化是新疆多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饮食角度来看,所有来自内地的人,无论籍贯,饮食都具有西北风味,人们都喜欢吃酸辣的食品,以面食为主,多数兵团人甚至已经习惯少数民族的美味佳品,奶茶,抓饭,手抓羊肉,奶制品,已经成为兵团人喜爱的饮食2,兵团人的“内地”特色从语言方面来看,兵团已经形成了以主体移民方言为主的现象由于河南人口占绝对优势,反映在兵团语言上,就形成了以河南话为主的语言趋势从风俗方面来看,兵团人集各地风俗民俗为一体,但是又没有内地的民俗活动那样复杂频繁,甚至有些活动都只是走走形式,比如元宵节的社火还有元宵节在内地都能见到的猜灯谜看灯会,逛庙会活动,都不曾在兵团出现。
总结:兵团的文化发展是随着整个全球化的趋势向前进的,文化传播论只能说明兵团的一些文化特色是经过文化的传播迁移而慢慢融合成的不只是兵团的文化,所有的文化都有这个传播的过程,当然,传播论的缺陷也是众所周知的,它说所有文化都开始于一个或多个特殊区域,并向全世界传播,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它仅仅力图把全部人类历史归结为文化联系,冲突,借用和转移的现象,认为文化是一次产生的因此,他们的缺陷是把文化现象与其创造者分开来,没有看到作为创造人的作用及其社会的作用传播论只是解释文化现象的一种方法,但不能将一切文化现象都牵强附会地用传播论去解释,更不能臆造兵团的文化也是如此,是有传播和借用的过程,但是也有因为历史地理等原因,产生的独特的文化所以,总的说来,不能以一种理论来全面解释一种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