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行天桥规范

xh****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9KB
约34页
文档ID:56689645
人行天桥规范_第1页
1/34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6]144号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0]4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主编的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 CJJ69—95,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归口管理,具 体解释等工作由主编单位负责,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6年3月14日 1 总则 1.0.1 为了统一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标准(以下简称“天桥”与“地道”),使 工程达到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中跨越或下穿道路的天桥或地道的设计与施工郊区公路、 厂矿及居住区的天桥与地道可参照使用 1.0.3 天桥与地道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0.3.1 天桥与地道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布局的要求,应从工程环境出发,根 据总体交通功能进行选型 1.0.3.2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应积极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 1.0.3.3 结构应满足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1.0.3.4 结构设计应与施工工艺统筹考虑,宜采用工厂预制的装配式结构 1.0.3.5 应按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装饰标准 1.0.3.6 应符合防火、防电、防腐蚀、抗震等安全要求 1.0.3.7 应限制结构振动对行人舒适感、安全感的不利影响 1.0.3.8 选择施工工艺、制定施工组织方案时,应以少扰民、少影响正常交通 为原则,做到安全、文明、快速施工 1.0.4 天桥与地道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在防火、防爆、防电、防腐蚀 等方面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一般规定 2.1设计通行能力 2.1.1 天桥与地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应符合表2.1.1的规定: 2.1.2 天桥与地道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2.1.2.1 全市性的车站、码头、商场、剧院、影院、体育馆(场)、公园、展览馆 及市中心区行人集中的天桥(地道)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为0.75 2.1.2.2 大商场、商店、公共文化中心及区中心等行人较多的天桥(地道)计 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为0.8 2.1.2.3 区域性文化中心地带行人多的天桥(地道)计算设计通行能力折减系 数为0.85。

2.2 净宽 2.2.1 天桥与地道的通道净宽应符合下列规定: 2.2.1.1 天桥与地道的通道净宽,应根据设计年限内高峰小时人流量及设计通 行能力计算 2.2.1.2 天桥桥面净宽不宜小于3m,地道通道净宽不宜小于3.75m 2.2.2 天桥与地道每端梯道或坡道的净宽之和应大于桥面(地道)的净宽1.2 倍以上梯(坡)道的最小净宽为1.8m 2.2.3 考虑兼顾自行车推车通过时,一条推车带宽按1m计,天桥或地道净宽按自行 车流量计算增加通道净宽,梯(坡)道的最小净宽为2m 2.2.4 考虑推自行车的梯道,应采用梯道带坡道的布置方式,一条坡道宽度不宜小于 0.4m,坡道位置视方便推车流向设置 2.3 净高 2.3.1 天桥桥下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2.3.1.1 天桥桥下为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4.5m,行驶电车时,最小净 高为5.0m 2.3.1.2 跨铁路的天桥,其桥下净高应符合现行国标《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 的规定 2.3.1.3 天桥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如有从道路两侧的 建筑物内驶出的普通汽车需经桥下非机动车道通行时,其最小净高为4.0m 2.3.1.4 天桥、梯道或坡道下面为人行道时,净高为2.5m,最小净高为 2.3m。

2.3.1.5 考虑维修或改建道路可能提高路面标高时,其净高应适当提高 2.3.2 地道的最小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2.3.2.1 地道通道的最小净高为2.5m 2.3.2.2 地道梯道踏步中间位置的最小垂直净高为2.4m,坡道的最小垂直 净高为2.5m,极限为2.2m 2.3.3 天桥桥面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2.3.3.1 最小净高为2.5m 2.3.3.2 各级架空电缆与天桥、梯(坡)道面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表 2.3.3规定 2.4 设计原则 2.4.1 天桥与地道设计布局应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适应交通的需要,并应考虑由此 引起附近范围内人行交通所发生的变化,且对此种变化后的步行交通进行全面规划设计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设置天桥或地道其中机动车交通量应按每小时当量小汽车交通 量(辆/时,即pcu/h)计 2.4.1.1 进入交叉口总人流量达到18000P/h,或交叉口的一个进口横 过马路的人流量超过5000P/h,且同时在交叉口一个进口或路段上双向当量小汽车交 通量超过1200pcu/h 2.4.1.2 进入环形交叉口总人流量达18000p/h时,且同时进入环形交 叉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2000pcu/h时。

2.4.1.3 行人横过市区封闭式道路或快速干道或机动车道宽度大于25m时, 可每隔300~400m应设一座 2.4.1.4 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道口,因列车通过一次阻塞人流超过1000人 次或道口关闭时间超过15min时 2.4.1.5 路段上双向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1200pcu/h,或过街行人超 过5000P/h 2.4.1.6 有特殊需要可设专用过街设施 2.4.1.7 复杂交叉路口,机动车行车方向复杂,对行人有明显危险处 2.4.2 天桥或地道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道路规划,结合地上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现 状、周围环境、工程投资以及建成后的维护条件等因素做方案比较地震多发地区宜考虑 地道方案 2.4.3 规划天桥与地道应以规划人流量及其主要流向为依据,在考虑自行车过天桥地 道时,还应依据自行车流量和流向,因地制宜采取交通管理措施,保障行人交通安全和交 通连续性并做出有利于逐步形成步行系统的总体布局 2.4.4 天桥与地道在路口的布局应从路口总体交通和建筑艺术等角度统一考虑,以求 最大综合效益 2.4.5 天桥与地道的设置应与公共车辆站点结合,还应有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在天 桥和地道附近布置交通护栏、交通岛、各种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及其他设施。

2.4.6 天桥与地道的布局既要利于提高行人过街安全度,又要提高机动车道的通行能 力地面梯口不应占人行步道的空间,特殊困难处,人行步道至少应保留1.5m宽,应 与附近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结合,并在出入口留有人流集散用地 2.4.7 天桥与地道设计要为文明快速施工创造条件,宜采用预制装配结构,在需要维 持地面正常交通时地道应避免大开挖的施工方法 2.4.8 天桥的建筑艺术应与周围建筑景观协调,主体结构的造型要简洁明快通透,除 特殊需要处不宜过多装修 2.4.9 天桥与地道可与商场、文体场(馆)、地铁车站等大型人流集散点直接连通以 发挥疏导人流的功能 2.5 构造要求 2.5.1 天桥与地道的结构应符合以下要求: 2.5.1.1 结构在制造、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具有规定的强度、刚度、 稳定性和耐久性 2.5.1.2 应从设计和施工工艺上减小结构的附加应力和局部应力 2.5.1.3 结构形式应便于制造、运输、安装、施工和养护 2.5.2 天桥上部结构,由人群荷载计算的最大竖向挠度,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 梁 板式主梁跨中 L/600 梁板式主梁悬臂端 L1/300 桁架、拱 L/800注:L为 计算跨径;L1为悬臂长度。

2.5.3 天桥主梁结构应设置预拱度,其值采用结构重力和人群荷载所产生的竖向挠度, 并应做成圆滑曲线当结构重力和人群荷载产生的向下挠度不超过跨径的1/1600时, 可不设预拱度 2.5.4 为避免共振,减少行人不安全感,天桥上部结构竖向自振频率不应小于 3Hz 2.5.5 天桥、地道及梯(坡)面的铺装应符合平整、防滑、排水、无噪音、便于养护 的要求 2.5.6 天桥结构应视需要设置伸缩装置以适应结构端部线位移和角位移需要伸缩装 置应选用止水型的 2.5.7 地道结构,以汽车荷载(不计冲击力)计算的最大挠度不应超过L/600 注:用平板挂车或履带车荷载验算时,上述允许挠度可增加20% 2.5.8 地道结构应视地质情况及结构受力需要设置沉降缝和变形缝对沉降缝、变形 缝和施工缝应做止水设计采取设止水带等防水措施 2.5.9 封闭式天桥与地道根据需要应有通风、排水和防护措施 2.6 附属设施 2.6.1 天桥必须设桥下限高的交通标志,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6.1.1 限高标志应放置在驾驶人员和行人最容易看到,并能准确判读的醒目 位置 2.6.1.2 限高标志的限高高度,应根据桥下净高、当地通行的车辆种类和交叉 情况等因素而定。

天桥桥下限高标志数应比设计净高小0.5m 2.6.1.3 限高标志牌应由交通管理部门统一规定 2.6.1.4 限高标志牌的构造及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限高标志可直接安装在天桥桥孔正中央或前进方向的右侧; (2)标志牌所用的材料及构造由交通管理部门统一规定 2.6.2 天桥与地道的导向标志,应设置在天桥、地道入口处及分叉口处 2.6.3 在天桥与地道的地面梯道(坡道)口附近一定范围内,为引导行人经由天桥与 地道过街,应设置地面导向护栏,护栏断口宜与天桥或地道两侧附近交叉路口的地形相结 合,护栏连续长度不宜太短,每侧长度一般为50~100m,护栏除要求坚固外,其形 式、颜色还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6.4 当天桥上方的架空线距桥面不足安全距离时,为确保安全,桥上应设置安全防 护罩,安全防护罩距桥面的距离不宜小于2.5m 2.6.5 天桥桥面或梯面必须有平整、粗糙、耐磨的防滑措施多雨雪地区,天桥可加 顶棚 2.6.6 在地道两端,应设置消火栓,配备消防器材在长地道内,应按有关消防规范, 设置消防措施和急救通讯装置 2.6.7 在设计人流量大或较长的重要地道时,应设置管理和维护专用设施 2.6.8 天桥或地道结构不得敷设高压电缆、煤气管和其他可燃、易爆、有毒或有腐蚀 性液(气)体管道过街。

3 天桥设计 3.1荷载 3.1.1 天桥设计荷载分类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3.1.2 天桥设计,应根据可能同时出现的作用荷载,选择下列荷载组合: 组合Ⅰ:基本可变荷载与永久荷载的一种或几种相组合 组合Ⅱ:基本可变荷载与永久荷载的一种或几种与其他可变荷载的一种或几种相组合 组合Ⅲ:基本可变荷载与永久荷载的一种或几种与偶然荷载中的汽车撞击力相组合 组合Ⅳ:天桥施工阶段的验算,应根据可能出现的施工荷载(如结构重力、脚手架、 材料机具、人群、风力等)进行组合 构件在吊装时,构件重力应乘以动力系数1.2或0.85,并可视构件具体情况做 适当增减 组合Ⅴ:结构重力、1kN/m2人群荷载、预应力中的一种或几种与地震力相组合 3.1.3 人群设计荷载值及计算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3.1.3.1 人行桥面板及梯(坡)道面板的人群荷载按5kPa或1.5kN竖 向集中力作用在一块构件上计算 3.1.3.2 梁、桁、拱及其他大跨结构,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3.1.4 结构物重力及桥面铺装、附属设备等外加重力均属结构重力,可按表 3.1.4所列常用材料密度计算 3.1.5 预加应力在结构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应作为永久荷载计算其效应,并考虑相 应阶段的预应力损失,但不计由于偏心距增大引起的附加内力;在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设计时,预加应力不作为荷载,而将预应力钢筋作为结构抗力的一部分。

3.1.6 外部超静定的混凝土结构应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及徐变影响混凝土收缩影响可 作为相应于温度的降低考虑 3.1.6.1 整体浇筑的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影响力,对于一般地区相当于降温 20℃,干燥地区为30℃;整体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影响力,相当于降低温度 15~2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