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话古今,相传古时候天地间并没有人,有一个叫女娲的神觉得大地没有什么生机,于是就用五色土捏了许多小人难道我们人真的是用泥捏成的吗?,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从最古的猿进化到现代的人,中间经过大约3000万年我们的祖先在那远古的时代,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又会住在哪里呢?想象一下,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让我们一起看看北京人的生活吧读书27页中间的内容,1.远古时代的人并不会使用火,他们的食物 多以野果为主,在捕获食物后,都是连毛带血一起吃掉2.古时候的人并不懂得要穿衣遮羞,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光秃秃的,什么都不穿!后来逐渐知道用一些草皮,树叶或者是动物的皮毛来遮挡身体的重要部位3.过去的人根本没有房子的概念,他们最早都是在自然形成的山洞里躲藏风雨,后来就住在这些山洞里了4.中国发现的最早远古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的历史了;排在第二位的是北京的周口店人距离今天也已经有70万年了另外还有山顶洞人,蓝田人等 其实,我们人类从诞生起,就一直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考验,思考,最初的人类,还不能把自己的历史记录下来人们是怎样知道他们当时的生活的?,挖掘古迹,考察文物,阅读有关的研究文献,人们可以通过考察古遗迹、史书、了解我们祖先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饮血茹毛的含义:连毛带血地生食鸟兽言远古时不知熟食.形容不开化,还处于野蛮阶段.,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饮食方式方面与最初的人类有了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一起阅读书上28页《熟食的故事》人类逐渐开始懂得用火来烧煮食物,那么,这火是怎么来的呢?,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经过多次的试验,人们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人工能够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大约6000千余年前,燧人氏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尖硬的嘴去钻树木,却钻出浓烟火种燧人氏受到这个启发后,人类钻木取火就从此开始了燧人氏钻木取火,每一个华人,都说自己是炎帝子孙,简单的讲,黄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部落首领,就是华夏部落(基本早黄河流域活动),还称为有熊氏然后有了炎帝,成为姜姓部落(长江流域在活动啦)的首领,也被称为神农氏。
我们现在被称为炎黄子孙也就是这两个人的缘故我们一起读神农的传说(书28页),炎帝,黄帝,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禽,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据考古发现,早在七八千年前,我国北方就有了粟(粟:小米)的种植,南方也有了稻的种植我国是最早种粟和稻的国家之一两千多年前,人们已经学会驾牛耕地和耙地我们来读一个小资料(书29页左下角),思考,火的使用是人最终脱离猿的一个重要标志,距今170万年前的中国元谋猿人遗址中就已经有炭屑的痕迹火的使用,给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陶器就是伴随着火的使用而诞生的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那时是人类从野蛮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基本所在,所以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火的使用和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古人由开始的不会说话到会表达,会交流,流传下来很多谚语或歌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集合了我们祖先智慧的歌谣吧!读书30页左上角的歌谣,,,,,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春立春正月节 雨雨水正月气惊惊蛰二月节 春春分二月气清清明三月节 谷谷雨三月气天,夏立夏四月节满小满四月气芒芒种五月节 夏夏至五月气暑小暑六月节 相大暑六月气连,秋立秋七月节 处处暑七月气露白露八月节 秋秋分八月气寒寒露九月节 霜霜降九月气降,冬立冬十月节 雪小雪十月气雪大雪十一月节 冬冬至十一月气小小寒十二月节 大大寒十二月气寒,二十四节气歌,古人的歌谣,一月小寒接大寒,薯窖保温防腐烂 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 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 四月清明和谷雨,种瓜点豆又种棉 五月立夏到小满,查苗补苗浇麦田 芒种夏至六月天,除草防雹麦开镰 小暑大暑七月间,追肥授粉种菜园 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 九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种麦夺高产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进行打场连 立冬小雪十一月,备草砍菜冻水灌 大雪冬至十二月,总结全年好经验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清明习俗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燕子低飞要落雨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 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古人的农谚,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们琅琅上口,简单易记,对农业生产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我们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一个见证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中华食文化,“飞翔蓝天” 很简单的食品,就可以设计成艺术造型一团面转眼间变成了细如丝的面条。
河北省新郑李岗出土的石棒和石磨,餐桌上的文化,筷子的历史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吃中的故事,请同学们看书上P32页的屈原的故事了解了解粽子的来历屈原像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让我们来看看饺子的来历吧.,饺子的来历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人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假如让你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你会说哪些?,1.介绍几种中国传统美食2.中国主要的菜系有八种,你能说出几种3.你能说出几种烹调手法?4.说出三道你记得的菜名(要写完整菜名),汉族发明了炒(爆、熘)、烧(焖、煨、烩、卤)、煎(溻、贴)、炸(烹)、煮(氽、炖、煲)、蒸、烤(腌、熏、风干)、凉拌、淋等烹饪方式,又向其他民族学习了扒、涮等方式,用来制作各种菜肴。
经历代名厨传承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除影响较大的八大菜系鲁菜(山东)川菜(四川)苏菜(江苏)粤菜(广东)浙菜(浙江)闽菜(福建)湘菜(湖南)徽菜(徽州,不等同于安徽菜),八大菜系外还有东北菜(东北)皖北菜(皖北)京菜(北京)冀菜(河北)豫菜(河南)鄂菜(湖北)本帮菜(上海)赣菜(江西)客家菜清真菜等地方特色菜系,代表了各地色、香、味、形俱佳的传统特色烹饪技艺菜系 口味 鲁菜 咸、鲜 川菜 麻辣 苏菜 甜、黄酒味 粤菜 原汁原味、鲜、清淡 闽菜 咸甜(南部)、香辣(北部) 浙菜 鲜、荤油味、黄酒味、甜 湘菜 辣、腊 徽菜 酱香味浓,世界是个大家庭,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在饮食文化上也存在着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来讨论一下:中西饮食各有什么特点?,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特点,精: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美: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情:饮德食和、万邦同乐 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