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刘备并不能统一三国的心理学分析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60KB
约9页
文档ID:19868389
刘备并不能统一三国的心理学分析_第1页
1/9

刘备并不能统一三国的心理学分析【摘要】刘备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作为历史上仁厚信义的英雄模范,其为人之道与君臣之道一直都是受人褒奖的对象刘备集团在三国争霸中最终败亡的悲剧命运,诚然与蜀国偏于西南一角、经济实力太弱密切相关然而从刘备个人的主观因素为视角,在其美丽的光环之下,其性格与心理上的缺陷也是其难以一统三国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以刘备在政治、军事、生活等多个方面的行为表现为依据,对此作具体阐述关键词】刘备 心理缺陷 猇亭之战 人性一.问题的提出柏杨曾说:“一个人的悲剧,往往是个性造成的,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往往是个性的产物 ”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偶然,一个人的失败也并非仅仅归咎于客观因素刘备从桃园三结义前默默无闻的失意阶段,戎马生涯几十年,白手起家、逐鹿群雄,成一番帝业从剿灭黄巾军到占领荆州称霸一方,刘备由“贩履织席”的贫苦平民,摇身转变为三足鼎立的势力之一刘备事业的成功与他有抱负之志、坚韧不拔之气、识人用人之才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另一方面,刘备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可谓“多灾多难” ,其中最大的滑铁卢竟是他的谢幕表演刘备的败亡自然与蜀国的经济、军事能力脱不了干系,但是深入挖掘刘备本人的个性特点,笔者认为刘备性格与心理上的缺陷也是其难以一统三国的重要原因。

2.刘备发迹的心理学分析——从“织席小儿”到一代帝王(一)帝王后裔与“兴复汉室”刘备生于东汉王朝后期的公元 161 年,他的故乡是幽州涿郡涿县(现河北省涿州市) ,在当时是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刘备出身贫寒,据史书记载小时候“与母贩履织席为业[1]” ,并且很小就成了孤儿与出身显赫的宦官之家的曹操和出身地方豪族的孙权相比,刘备是三人中出身最卑劣的,他发展事业的基础也更加薄弱虽然出身平凡,但他却是帝王后裔,为“中山靖王之后,景帝阁下玄孙” 只可惜中山靖王刘胜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风流之徒,他和各个老婆们的造子工程也甚具规模,据称有一百二十几个儿女,这个数量的子嗣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和刘备一样落魄的皇室后裔,在当时并不罕见,这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什么好处,但这一身份却在他后来的人生轨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看三国“铁三角”曹操、刘备和孙权,从本质上,哪一个不是地方军阀割据势力呢?哪一个不在穷其一生为圆帝王梦而奔忙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背上了“托名汉相,其实汉贼”的千古骂名[2]而刘备则每到一处,开口就是:“ 备乃大汉皇叔, ……,左将军” 之类的口头禅,刘备依托皇室宗亲的身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以“忠” “义”二字作为自己扬名天下的支柱,提高声誉、争取支持并网罗各类人才,从而为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现代的观点看,刘备不失为一名出色的公关和营销奇才二)战乱之中的两次人生转机刘备 15 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告诫和叔父的经济支持下跟从卢植游学卢植是当时有名的儒学大师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以及“内圣外王”的古代圣君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有大志”的刘备两年的游学生涯中, “善结交”的少年刘备初步显露了其“既会编织草席,更会编织人脉”的才能刘备结实了同窗好友公孙瓒,他是刘备人生中的贵人,为后来官途的起步奠定了基础游学结束后,刘备开始更大范围地广交豪侠,伸展其社交才能,并于 22 岁那年借朝廷招募义兵之机加入到讨伐黄巾军的队伍中,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并正式开启了官途生涯,可谓刘备人生的第一次转机由于讨贼有功,刘备接连做着不同县的县丞、县尉、县令的“基层干部”工作,并最终投靠到同学公孙瓒旗下,被公孙师兄提拔为别部司马刘备人生第二次转机是在其 33 岁那年(公元 194 年) 徐州牧陶谦被曹操征讨,一连失陷十几座城池,朝不保夕火烧眉毛之际,陶谦向公孙瓒求助,刘备和田楷一同前往徐州救援刘备将领的兵不过千余人,在赴徐沿途又将几千人的饥民编入军队陶谦见援兵大喜,将四千人的军队派予刘备统帅,此时刘备的实力大涨,麾下的兵多达近万人。

于是刘备离开昔日同窗公孙瓒,改投到徐州陶谦麾下陶谦为留住刘备抵御外侵,上表推举刘备为豫州刺史,34 岁的刘备就成功晋升为省部级高官刘备礼贤下士、宽厚爱民,善于赢取人心不仅“徐州之民,既已服备” ,还得到了当地的亿万富豪糜竺、广陵太守陈登、一代名士孔融的倾心 )此后不久陶谦大病不起,为保住徐州和自己的家族将徐州托予刘备,刘备“三让不行”后欣然出任徐州牧,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方诸侯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徐州这块肥肉哪能不惹人虎视?刘备先是被袁绍率兵攻打,刘备冲锋陷阵之际吕布又蓄众谋逆,迫不得已刘备只能投靠曹操曹操对刘备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 ”这句话可使刘备受到了惊吓,认定多疑的曹操盯准了自己于是刘备借机出奔先后投靠了袁绍和刘表三)蛰伏荆州,笼络人才建元六年(公元 201 年) ,四十不惑的刘备赴荆州投靠刘表,此时荆州可谓为马蹄四起的乱世中难得的一方净土刘备善于赢得人心的才能继续发挥作用,投荆州不久,刘备就得到作为清流派根据地的荆州士大夫的拥戴,声望过人[3]孤军奋斗终必难成大事,唯有集合多人的力量,众志才有望得成城蛰伏于荆州的刘备自然深知此道,开始着力大批量网罗各类成色的人才为己所用,以填充自己的人才储备骨架。

“荆州豪杰归先生(刘备)者日益多” ,文有诸葛亮、庞统、马良、殷观,武有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魏延、霍峻,这些文臣武将后来发展为蜀汉政权的中坚力量,为刘备借荆州、据益州的帝王事业迎来大井喷 “仁民爱物之德行”正是刘备发迹的倚靠,而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知人善用的优点更是让刘备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刘备用人从无门第观念,掌握军政大权的丞相诸葛孔明和中郎将庞统都为破落地主出身,武将之首的关羽、张飞为“游民盲流” 真正打破了东汉以来“以位命贤”的察举制刘备素来待人宽厚信任,他的礼贤下士是史上出了名的 《三国志》曰:“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篡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刘备“三顾茅庐” 、 “猥自枉屈” ,终请得卧龙诸葛出山辅佐,对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和张飞二人之“忠义”更无须赘述,二人自刘备青年时期便死心塌地地追随,在刘备最落魄最穷酸的时候也不曾弃之而去, “济于艰难,赞主洪业” 刘备与关张二人的感情更是至亲死铁, “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可加心理学分析)赤壁之战后,孙刘盟军夺取荆州城公元 210 年,周瑜病死后孙权听从鲁肃建议将荆州借予刘备随后,刘备借讨伐张鲁之名北上益州, “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并在张松、法正的帮助下夺得益州。

至此占领富庶的益州作为“用武之地” ,刘备迎来其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制高点,三分天下的梦想终于触手可及了3. 刘备败亡的心理学分析——愤而出征,走向不归路猇亭之战也被称为夷陵之战、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国刘备“率诸军伐吴”的重大战役,是三国中关乎政权存亡的三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的中刘备集团的惨败成为蜀国于三国鼎立中由优势地位滑向劣势的转折点,同时也揭开了刘备个人以及刘备集团的悲剧命运一)自立汉中王,野心膨胀公元219年,历时四年金鼓齐鸣的汉中之地争夺战,以曹操的败北、刘备的胜利而告终在刘备的一生中,汉中之战的告捷是他唯一一次打败曹操的战役,也迎来了他政治事业的高峰期同年秋天,在文臣将士的支持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蜀汉政权此时已初具规模回想起过去颠沛流离、仰人鼻息的黑色日子,以“喜怒不形于色”见长的刘备也难以掩饰其兴奋、激动之情此时此刻还沉浸在汉中大捷的喜悦中的刘备,却不知不久的将来即要面临失却荆州、伐吴惨败的巨大痛楚而这次失败的痛楚却与以往的“屡败屡战,惊而不险”不同,它为刘备最终的败亡命运画上了句号二)一意孤行,誓死伐吴公元219年,荆州被孙权袭取,关羽被敌军擒杀荆州之失与兄弟之死使刘备与前盟友孙权结下大仇。

公元221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决定亲率大军“起倾国之兵”东击孙吴出征之前,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中多人上书劝谏刘备不宜起兵伐吴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 ”赵云的劝谏之辞虽然体现了武将政治素养的理想主义,但却在提醒刘备认清当前复杂的形式此时,曹魏已横扫中原,建立了稳健的根基汉中之战大大激化了蜀魏两国的矛盾,赤壁之战后,魏国一直将矛头指向孙吴,而刘备夺取汉中后当时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逆转,曹操曾怒骂道:“织席小儿,安敢如此,吾誓灭之,除死方休曹操甚至计划倾全国之兵前往两川打击刘备,虽然在司马懿的劝说下没有执行,但是无疑已经将矛头转移到刘备身上[4]刘备一旦东征,吴蜀联盟不仅被严重破坏,还可能使曹魏坐收渔翁之利然而,刘备并没有据此审时度势,闭耳不听赵云之谏和赵云一同反对刘备东征伐吴的,还有秦宓秦宓谏言反对“武统” ,即既反对东征伐吴,又反对北上伐魏秦宓认为“根深固本始能战” ,主张刘备居蜀地大力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发展民生、富国强兵秦宓的谏言是否合理呢?细细分析蜀国当时的国力,连续四年的汉中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刘备损失的兵力和财力并不在少数。

紧接着腹背受敌,荆州和上庸也先后丢失刘备接连损兵折将,元气实乃大伤再者,刘备痛失关羽、黄忠、法正等精英人才,蜀国与吴魏二国抗衡的人才优势也大大削弱蜀地偏居西南一隅,在地势上却实属易守难攻之宝地这般看来,刘备虽频频受辱,这时候却该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以求恢复元气然而秦宓的劝谏不仅没有“一语惊醒梦中人” ,反而引来牢狱之灾[5]据史书记载:“广汉(德阳)处士秦宓陈天时必无利, 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 可见刘邦将勇于劝谏的秦宓置于狱中,仍然一心伐吴刘邦这般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试问群臣谁还敢冒着生命危险上前进谏?(可加上心理因素分析)刘备不听文人武将的劝谏,一心攻打吴国而此时,吴国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这场箭在弩上的战争的呢?战前吴蜀两国的态势,孙吴自然看在眼里三个月前刘备在益州自立汉中王,大封有功之臣,建立了新的领导集团,并上下一心,获得了群臣武将的拥戴,蜀国所辖之地延伸至汉中、广汉、犍为、巴蜀等地刘备倾其一生奋斗的称王称帝之梦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圆了而前盟友孙权杀关羽、劫荆州,无疑不给刘备一袭重拳举国上下之人无不怒气冲冠,尤其是以刘备集团中的荆州集团为代表,讨伐之声甚嚣尘上打着讨伐逆贼、为关羽复仇的旗号,刘备帅兵亲征,甚至“举倾国之兵”的雄雄气势,单单声势与士气就已令孙吴上下惶惶不安。

据史书记载:“此时先生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虽然在财力和兵力上,蜀国都逊于孙吴,但是单就士气而言,蜀国处于绝对优势,这是孙吴之兵远远不能及的这也是孙吴采取妥协合议之策的主要原因所在孙权为了避免刘备发起此次大规模的战役,将迫害张飞的逆贼范疆、张达两人交与刘备发落,承诺交还荆州之地,送还吴夫人并主动叙前情,希望能够再结同盟,携手共同抗魏从包括交还荆州在内的合议内容来看,孙权的合议是很有诚意的对刘备来说,这份合议是难能可贵的,假若接受这份合议即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乃兵家之术的上上策更何况刘备最初发兵伐吴的目的基本已经达到了不料,刘备此时却绝无半点息战宁人之心,也将“审时度势、见好就收”的政治常识抛到了脑后刘备的理智被复仇之心、愤怒之气、屈辱之情湮没,尤其是在他的另一个好兄弟张飞被部下杀死之后,吴国的求和不但没有给刘备带来半点犹豫,反而令刘备觉得更加愤怒屈辱,坚定了出师决一死战的决心据史料记载,刘备此时的精神状态很不佳,益州称帝之喜、丢荆州之怒、失关羽之痛已令刘备的精神状态濒临极点,张飞在出师之际却死于非命的惊人消息,更是令刘备伤心地死去活来重重打击之下刘备的精神状态已经恶化到了难以自持的境况。

如果说吴蜀之战在双方军事实力相差不悬殊的情况下,可谓之一场心理战的话,吴蜀两国决策者此时就在进行一场心理素质的较量三)求胜心切,自取灭亡孙权在合议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