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1.从窑洞的冬暖夏凉谈起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0.53KB
约6页
文档ID:11858242
31.从窑洞的冬暖夏凉谈起_第1页
1/6

1从窑洞的冬暖夏凉谈起——一种居室温度调节的节能前景冬暖夏凉的窑洞窑洞,是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广泛分布于陕北、山西、陇东、宁夏南部以及豫西等地早在古代,我们的先民就有“凿穴为居”的习俗,至今居住人口仍达四千万以上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什么选择窑洞这种居室形式呢?黄土的直立性为开凿窑洞提供了保证黄土高原被众多的沟豁切割得支离破碎,在沟豁的岩面上开凿窑洞是十分方便的对于在黄土高原塬面保存较好的平坦地区,人们就凿掘出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深坑,沿着坑壁开凿窑洞,称为地坑窑或天井窑其间的生活被描述为“上山不见人,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除了上述因地制宜、能够和易于建造的优点外,窑洞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其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稳定性好,有益于人们的健康住在窑洞里舒适,能延年益寿,难怪它深受人们的喜爱窑洞的冬暖夏凉,古人就已清楚在明人陈继儒所著的《销夏部》中就有不少古人利用天然洞穴的凉爽以避暑的记载其中有一则说:“巨鹿金乡山北有石洞口,清凉,深十余丈内凿四小阁,阁外一堂,陛高三尺,堂外两门,门外两大阁石道长三十丈,阔十有六尺世传秦始皇避暑宫也 ”说明在很的古时候,窑洞挖得已经有相当的规模,甚至有宫殿的形制,用作避暑。

该书在摘录一篇宋朝人写的《石乳洞记》的末尾说:“洞之中,冬温而夏凉 ”为什么窑洞和天然洞穴里冬暖夏凉呢?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角度看,是否可以利用这种现象呢?值得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窑洞里冬暖夏凉的原因设 为在 时刻距地面深度为 (向下为正方向)处的温度,因为从地表向地下(,)utztz传热是一个热传导过程,所以 满足下面的一维热传导方程及边条件u2(1)2,0,(0,)cosutztz其中 为地表温度变化的圆频率方程中系数 , 分别为土壤的导热系数、kc,密度和比热容本来,在边条件的提法中,用三角函数来近似代表地面温度变化,应当是(2)*(0,)cosutAtB为地表温度变化的振幅, 为地面平均温度由于热传导方程和它的边条件都是线性的,A所以可以对上述边条件右边各项分别求解,然后将所得的解叠加对应第二项平均温度项的解很容易得到,即在时间和空间上仍是常数所以剩下的问题就是去按(1)式的边条件去求解 )uzt问题(1)具有如下封闭形式的解(3)(,)cos(),0ztetztz其中, 2k从而,满足实际边条件(2)的解为 (4)*(,)cos()zuztAetzB好了,有了解(4) ,我们就可以来回答窑洞里为什么冬暖夏凉的问题了。

根据(4)式,地下温度变化与地表存在一个相位差 ,即地下温度的变化在时间上要z落后于地面从直观上理解,土壤的导热能力不强,因此地表温度的变化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传到地面下很深的土壤土壤层越深,这个落后的时间也越长当地下某个深度相位差为 时,则正好和地面温度变化相反,地面温度达到最高(低)点时,地表却处于最低(高)点现在设地下是由接近于粘土的材料组成的,查得在 时, ,20C 31457.0/kgm, [2],将这些数据代入 计算得0.21/ckalgC?1.0/kcalhm? z/kTzc3考虑到日温度变化圆频率 , ,年温度变化圆频率 ,112/T24h22/T,23654870Th代入可得, ,12.9,.4zmz上面两个数据表明,如果你置身于 0.49m 的地下,那么你对昼夜温度的感觉会倒置;如果你置身于 9.41m 的地下,你对夏冬的感觉会倒置不过,从后面的计算可发现,9m多深的地下温度波动已经非常小,与全年平均温度相差甚微由于在冬天地表温度比平均温度为低,夏天地表温度比全年平均温度为高,在那里人的感觉仍是冬暖夏凉窑洞正是利用了土壤导热的这一性质,它的上面一般都有较厚的覆盖层,在窑洞里的温度也接近于年平均温度,所以在窑洞里总是冬暖夏凉的。

对这种现象的发现和利用,是我国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以上分析说明这种认识很符合科学道理的地下土壤的冬暖夏凉这一现象,对于研究地下动物和植物地下部分的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譬如,许多动物是在地下越冬的特别是个体体积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和蛙类以及鼠类等小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积相对大,到了冬天也容易损失热量,如不采取措施,体液就会结冰而死亡这就是它们冬天蛰居于地下在那里过冬的道理各种树木根部细胞的繁殖所以在天冷季节进行根部的所谓形成组织的活动,在整个炎热的季节几乎停止,恰跟地面上树干的情形相反,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了在[3]里,记载了列宁格勒州斯卢茨克地方地下温度的数据,在 3m 深的地下,一年里最暖的时间的到来要比地面上迟 76 天,而最冷的时间的到来要迟 108 天比照这个数据,我们来校核一下上面理论推导的结果:在 时, ,将此位相差换算成天数为 天3zm0.34czkT58考虑到列宁格勒当地的土壤冻土层的厚度为 3m 左右,我们又知道冻土的导热系数要小于粘土,因此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说明我们的模型和所得到的解是正确的从(4)式中,我们还注意到地表以下温度振幅的变化为 ,随着 的增大,到zAe了深层振幅迅速衰减为零,温度趋向于恒定的平均温度。

越小,振幅衰减得越慢,振动传播的就越深以下我们来作一个估算:设地下深度为 时,振幅衰减到原来 ,即 ,则z5%0.5ze412ln0.5ln0.5ln0.5kkTzcc代入数据可得 , ,1.47zm28.97z这表明,地下 0.5 米以下昼夜温差基本为零,一天内温度保持在日平均温度,9 米以下则基本保持年平均温度,温度的起伏波动已经非常不明显了巴黎天文台的地窖里,在 28米深的地方有一只拉瓦锡放在那里的温度计,二百多年过去了,这只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始终为 ,一点也没有变过[3]1.7C地下温度相对恒定这一事实,还可以解释我们为何将自来水管以及暖气管道埋在地下只有这样,即使是在严寒的冬日,自来水管才不会冻裂对于供热管道来说,埋得过浅,由于冬天的地表温度很低,热损失太大;埋得过深,施工时的土方量又太大,划不来通常选择 2~3 米作为一个合适的管道埋藏深度关于住宅温度调节及结构设计的设想上面讨论的土壤中热传导的普遍规律,也应当像其他大自然的规律一样有许多应用前面我们列举的开挖窑洞以求冬暖夏凉、把管道埋在地下以免冻裂和热损失,就是它的应用现在我们问:可不可以将这种应用推而广之呢?回答是肯定的。

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它对住房供暖和降温的可能应用我们的栖身处是温度多变的地表为了免受夏日的酷暑、冬日的严寒,人们用各种设备来调节温度在现有的调节温度的手段中,大型的如城市供热的热电厂,小型的如锅炉、采暖、降温的空调设备以一间面积 16 平米的房间为例,大约需要功率 1kw 空调来调节温度,再以一年内需要有四个月供热、两个月降温来算,大约需要 400 多元的费用如房屋寿命以 50 年计,则在这 50 年中的采暖、降温的费用要大大超过它的建造费这是一笔多大的开支呀!既然一年四季地下都恒定在年平均温度,我们不禁受到这样的启发,不妨向昆虫和蛙类鼠类等小动物学习,何不将建筑物尽量建在地下呢?即高层建筑地下化这样,地下部分就能直接获得常年适宜的室温,省却了外加手段调节温度的大笔费用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这样的建筑,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的图书馆两层在地上,四层在地下,伊利诺伊大学的图书馆干脆就全部建在地下地下建筑对供热的需求大大地降低了,额外需要的是通风和照明的设备,而后者的耗5能量是很小的还是以 16 平米的面积为例,供热所需功率为千瓦的量级,而照明通风只需要几十瓦,相对而言为一小量高层建筑向地下发展的弊端是在建造时开挖地下部分需要较大的投资。

不过它也带来另一大优点,由于结构的大部分在地下,抗震强度提高了,从而能够大大节约结构抗震加固的成本,降低预算再加节约了大量供暖、降温的维持费用,总算起来,还是很合算的所以它是近年来民用建筑的一大趋势从上文中可以得知,我们脚下的大地约 10m 深以下是一个无限大的恒温的热库因此改善现有的供热方式,寻找一种热效更高、花费更低的方法时,为什么我们不将地下这个恒温热库充分利用起来呢?从热力学我们知道,理想卡诺循环的热效率是(5)12T其中 是热机入口端的绝对温度, 是热机出口端的绝对温度而且任何热机的热效率不1T2可能超过它 (5)式不论对发动机、供热设备还是空调机都是对的按照这个公式估算现今的供热和降温的热效率:以北京为例,在夏天,室内温度要求 ,室外温度大约是12598TCK,这时热效率是 23508TCK 0.36在冬天,室外温度大约是 ,而室内温度要求1,这时的热效率是 292.14现在,假定在夏天和冬天对室内温度的要求不变,而把室外的温度置为北京的年平均温度,即 ,这时相应地可算得夏天的热效率为 ,冬天的热效率为1.8C 10.3这就是说,在夏天热效率为正,即不仅不费功,而且还可以回收一部分能209量。

而在冬天,热效率的负值也大大减小了总起来,节约的能量将有一半以上实际上,以上的设想是可以实现的,这只要在夏天不把你的空调机的散热器放在炎热的 的窗外大气中,而把制冷介质的管道适当延迟,把散热器放在 10 米深的地下,就35C可以了在冬天,用适当的介质以管道通向地下 10 米深处,把那里的热量取上来再加热,这比从室外的- 的冷空气加热要节省得多106好了,从原理上对利用地下热传导规律节约能源,我们已经论证得够充分了剩下的问题是技术问题了,也就是如何在地下 10 米深处充分实现热交换的问题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我们相信肯动脑筋的读者,一定能想出高明的办法,去改善你的住房设计,去申报各种各样的专利实际上,在国内外已经有一批这方面的专利,不过,要适应各种复杂的条件,还是需要不断改进的参 考 文 献1. J.P. Holman, Heat Transfer, Fifth Edition,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1981.2. W.M.罗森诺等主编, 《传热学手册 》 ,科学出版社,19853. 别莱利曼, 《趣味物理学》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4. 汤惠芬、范季贤主编, 《城市供热手册》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最早刊登于《力学与实践》,与徐丹合作,2000 Vol.22 No.2 P.75-77。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