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柳林的盘子文化我来自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 个位于吕梁山麓,黄河东岸历史悠久的小 县城在这里每年的元宵佳节都会以一种叫“盘子”的特殊物品为中心展开一系 列的民俗祭祀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统称为“柳林盘子”柳林的盘子文化核心必然是“盘子” 了,对于其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五种说 法:其一,取“盘”、“盼”/皆音,“盼子即为“盘子”;其二,古建筑砖 与木结构之间有一支撑物称为“盘子”,“盘子”可能移植于此;其三,与盘瓠 有关,因为盘瓠是主管人类繁衍的生殖神,“盘子会”又称“小子会”,所以“盘 子”是祈求子嗣的一种特定的名称;其四,“盘子”这种立体艺术形式实际上就 是一个大型的盘子,里面摆放祭神的所有供品供品尤如摆放于一个木盘五、 古代祭神时,摆放香裱供品用一长方形“木盘子”,祭毕,带回后摆放供桌, 搭上布棚,成为固定祭;祀场所,逐渐变为现在型状,其名称源于古代祭祀用的 “木盘子”外在表象上“盘子”集建筑、雕刻、绘画、宗教于一体,被形象地称为" 浓缩的庙宇,扩大的神龛”据考证盘子起源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搭神棚”的祭 祀活动活动到明朝中期,随着柳林地区经济的发展,原始的神棚不能适应民间 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盘”,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 精雕细刻,油漆彩绘,活卯活鞘,易装易拆易保存。
这种浓缩的庙宇比用砖木修 建的庙宇造价低,一般高约三到四米,有四角或六角,有单层或双层,内分几个 神龛,供奉天官、财神、观音等神像,凡是常见的庙宇神灵,几乎全部供于一座 阁楼之中盘子的绘画主要分布在内装板上,主要以各种场史故事、神话人物、 神话传说为主如四大金刚、十八罗汉、麒麟送子、观音菩萨、二十四孝图等 因此,它实质是一座不分佛道的浓缩性寺庙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民间祭祀场所, 活动场地可大可小,很受民众欢迎到明末清初,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盘子会盘子”的建筑材料多采用质地细密而又硬实的上等木料制作而成它不仅总体 结构合理,而且装饰工艺古香古色、精美绝伦、令人叹服现存最早的盘子在距 县城不足2公里的穆村镇沙曲村大概出自清光绪年间,距今有250余年他们 用木头做成,和现今的盘子比起来,造型比较单调,尺寸也比较小这种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二、三开始举行,到元宵节正月 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搭盘子是“柳林盘子”活动的开场戏,盘子活动的组织一般 是由群众自发形成,组织实施的成员每村一个,叫做纠首,主要由区域内的男户 主轮流出人,纠首的多少视区域的大小和活动的规模大小而定,少则三个、五个, 多则七个八个,纠首中还有一个领头的叫“主人家”,主人家的产生一般是从轮 到的这班纠首中推选一个比较有才干的。
一般来说,搭盘子是主人家和纠首的事, 但是一些热心的村民和虔诚的老人也会自发地打起了下手柳林盘子”在当地 叫法不一,有的叫“搭棚神”,有的叫“天官会会”、有的叫“小子会会"搭 盘子是件辛苦的差事,所花费的时间长短依据盘子的大小和构件而定,少则四五 个小时多则两三天从盘子的构造来看,氛围木制和铁制,铁木组合、水泥盘 子四种:按活动区域分为社家盘子,家族盘子、家庭盘子三种:按规模进一步分 为:一步行踩,二步行踩、三步行踩三种为了便于安装和拆卸,一般要将其分 为近乎200个组件,安装、套插自如也便于保存,盘子是一件要求更精、更细的 艺术品盘子活动作为一种祭祀活动,人们供奉最多的是面塑(面塑实际上是经过造 型艺术加工后美化了的民间蒸面食品,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间节日中馈赠、祭 祖、喜庆、装饰的信物和标志,久之,积淀成一种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从塑的 角度看,它更是一种高远的艺术形式盘子面塑就是摆放在盘子神阁内用于祭礼 的面塑食品,它制作精巧,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可吃的实用性,是艺术性颇 高的民间艺术品)供奉中主要包括有枣山(用枣和面做成的点心)、面猪(用 面做成猪的形状)、面鱼、面羊,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枣囤囤,已婚妇女偷枣囤 囤求子是当地盘子风俗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盘子面塑就是摆放在盘子神阁内用 于祭礼的面塑食品,它制作精巧,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可吃的食用性是艺术 性颇高的民间艺术品,是作为礼仪、岁时等民间节日中馈赠、祭祖、喜庆、装饰 的信物和标志过去,面塑供品都是各家各户自己蒸一份,到了正月十四子夜时 分,送到盘子上去供奉,人们把这一祭祀行为称为“点头香”,为了来年图个大 吉大利,许多人都是提前就来到了盘子前排队等候每到逢年过节,人们对来年 的生意兴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以盘子祭祀的形式得以 寄托从盘子上“天官赐福”、“麒麟送子”的神话故事彩绘和雕刻不难发现这 一历史痕迹围绕盘子的活动也有很多,有旺火、上灯、扭秧歌、走九曲黄河阵、 弹唱等,这些活动都是柳林境内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柳林盘子的活动持续时间 很长,一般从正月十二、三开始,十七、八暂停,二十五再闹有点地方要过了 二月初二才算终止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盘子也有它的发生发展、衰落、复兴的历史过程,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呈现不同的历史形态1)盘子发展的早期形态这一时期 大约是明末清初,此阶段是由“搭神棚”向木结构盘子过渡,当时的”盘子“结构 简单,造型粗劣2)盘子发展走向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可定为清朝到民国年间, 此阶段盘子艺术雕工精细,画技高超,现存清代光绪年间“盘子绘画底样《二 十四孝图》最能说明问题现存民国十五年盘子布榜载:“百谷赖以丰登,人人 被泽,处处沾恩,戴高履厚,无可酬报,幸值上元良宵,恭逢圣诞佳节,纠首主 人各发虔诚,共修仪物,果品杂陈,非敢言以妥,以侑仪物森列,聊自表意,众 愚航即,神人之共乐,足徵太平之有象,则人人游,率胥之国处处乐,康衢之歌 矣穆村76岁老艺人王兴地说穆村在清末明初有“盘子” 15个贺昌村82 岁老艺人毛恩义讲,柳林城民国年间即有各类盘子32个3)盘子衰落阶段这 一时期可定为五十到七十年代此期间,盘子被作为“四旧”废除,尤其是文革 翘间,“盘子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盘子”艺人被作为牛鬼蛇神批斗,而 作为艺术的“盘子”也未免于难,几乎全部被焚毁4)恢复繁荣阶段八十年 代开始,盘子又逐渐地恢复起来到九二年止,"盘子”已经过百十五前后大 街小巷都是盘子的世界,灯的海洋,无论木刻艺术、面塑艺术还是绘画艺术均达 炉火纯青的地步,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盘子属于里巷乡村的民俗活动,不登大雅之堂,故正史均不见记录,就是历 史上的地方志,岁时民俗也从未有过记录。
近年来,盘子开始见之子书籍报刊中,《柳林民俗》载:“沿川一带,元宵节崇尚搭盘子,梁栋、椽柱、斗拱屋顶、飞 檐、挑角、铜铃、铁马、玻璃、纱窗等雕工精细,油漆彩画,入夜灯火斓珊,柏 香缭绕,供献如丘,男女虔诚礼拜,求神许愿,送灯送香,以企求天官保佑全年 通顺,消灾除邪,赐送子男人流蜂涌,昼夜不绝” O “盘子面塑”、“盘子全 景分别载于〈由西民俗》和《山西民间艺术》二书中;《沧桑》1993年第3 期发表题为《晋西柳林盘子庙会》的文章,“柳林盘子”,被选入山西人民出版 社出版的《吕梁风物趣事》一书中;《晋西柳林盘子庙会调查》在中国民俗第三 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北方协作区民间文艺研讨会上交流,“盘 子”这种文化形式首次传向海外盘子作为柳林县特有的一种民俗性载体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 且蕴含这浓厚的文化内涵,有着突出的民族性和民众性,日前已被国家列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柳林盘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制作艺人匮乏、研究和创 新滞后的困境,当地政府已经及时制定了保护计划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使这一 集节日庆典、工艺美术等多种内涵的一体民俗真正成为柳林传统历史文化的象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