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工综合笔记4、5、9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84KB
约14页
文档ID:516838396
社工综合笔记4、5、9_第1页
1/14

第四章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功能和分类1、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由一系列逻辑上相对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2、 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解释问题;预测;确定干预模式和方法;指导服务实践发展;发展新理论3、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坚持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实证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第四章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20世纪20年代开始影响美国的 社会工作,并且在60年代之前一直是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理论之一2、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意识层次理论:不同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分为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自我(由经验发展 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还包括部分潜意识) 三者之间能够和谐,人格就是完善的如果不和谐,存在问题,治疗的焦点 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焦虑与防卫机制: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了警告内部便出现无法 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 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调试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 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不同的发展 阶段,获得满足,释放能量,不然就是有问题3、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原则:个别化原则;签订治疗契约;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对服务对象要给予支持和接纳精神分析工作治疗过程:治疗情境;治疗关系;治疗性对话第四章第三节认知行为理论1、 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行为理论基础来自巴莆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认知学派来看,认知和行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人的行为大多都是心 理、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2、 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在认识、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人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的是自动的思维、中间层面的是条件性假设、最深层 次的是图式或核心信念ABC情绪理论框架”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 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3、 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服务 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确定评估重点;专业关系的建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助人的步骤:确定问题的来源;要求受助人自我对话;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检验受助 人调整行为的有效性结案和跟进:受助人回归正常即可进入结案阶段第四章 第四节 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1、 系统理论的历史:核心观点在于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和社会,不是将人和社会分割开 来2、 系统理论的主要的观点结构:包括微观、中观(医院、志愿组织、社会机构)和宏观(习俗、语言、科技等)过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输入、流程、产出、反馈、生存或终止行动:行动系统分为中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为系统机能:从外部获得资源,保持内部平衡;子系统直接要有互动和互惠;子系统不断调试,保 证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3、 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原则与过程实务原则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应用:界定专业关系;服务目标为帮助服务对象的系统 实现稳定与平衡;专业人员的角色在不同问题是不同的4、 生态系统理论(P92)发展:受达尔文的进化论特别是“适者生存”的影响80年代,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生 态模型”,强调社会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生活的场境中主要观点:生命周期;人际关联;胜任能力;角色表现;生态地位;适应力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第四章第五节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1、 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工作源于人本主义哲学,它相 信人的理性,认为具有理性的人可以自主选择行动。

人本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人们 彼此负有责任;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人们具 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群体成员之间是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人类具有质 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2、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 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运用中的理念:觉醒;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选择的自由; 对话的必要性; 实行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重点:不应预设服务对象应该如何生活,应该肯 定服务对象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能力和自由,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协助服务对象 肯定自己的本质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认为包括个人的痛苦经历都是有意义的第四章第六节增强权能理论1、 增强权能理论的历史:巴巴拉•索罗门在1976年出版的《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 区李的社会工作》中首先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2、 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3、 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伦理价值:增能在伦理价值上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 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定干预认可:干预认可指来自各个方面的对干预计划可能的允许范围社工要尽可能的 争取更多资源概念框架:权能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互动,权能可以不断衍生出来助人过程: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要构建伙伴关系;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注重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 以专业伦理为依据4、 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实务中的运用服务目标: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社工的知识和 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 受助者自己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的是可以改变的服务中的平等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 的伙伴关系(P96 )服务原则:第四章第七节社会支持理论1、 社会支持理论发展历史:20世纪70年代,提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两个概念;70到80年代,社 会支持网络迅速发展1987年将非正式网络知识纳入到精神病人的康复计划中,得以发展。

主要观点:社会支持是由社会、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 性支持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为分为: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发挥两个作用:以其掌握的自由为服务对 象提供帮助或提供非正式社会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支持;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充和扩 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网络取向的干预评估:一是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二是拟定具体的 帮助计划,实施帮助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运用支持网络理论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帮助其建立和利用社会支 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通常能够在预防、治理和恢复三方面发挥作用第四章第八节优势视角理论1、 优势视角理论的脉络:1989年理论开端,1992年在工作在社会工作领域得到广泛认识2、 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概念优势:困境时,人总能获得某些东西,其次人的优势可以在困境中形成;再次人的天赋 是惊人的,重要的是得到发掘和展示的机会增强权能:为了发挥人们和社区的内在能力,必须推翻和抛弃歧视性标签,为家庭和社 区资源的连接提供机会,让受助者远离这种思维定式;信任人们的观点,确信人们的梦想。

成员资格:承认所有人是同一类成员,享受尊重和责任是一种身份、参与的机会责任抗逆力:遇到麻烦是会反弹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客服麻烦所带来的负面事件治愈和整合:意味着调动身体与心灵的机制,去面对障碍、疾病和断裂对话和合作:对话可以确认别人的重要和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合作是社 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一起关注,成为他们的代理、顾问,与他们一起创造利益悬置怀疑:社工悬置对服务对象不合作、不友好的怀疑,真正信任服务对象3、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的原则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他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与服务对象合作,我们可以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服务所有环境都是充满资源的;专业关系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必须是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4、 理论评论:优势视角对传统的问题视角、伤害视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更正,甚至是巅峰 它更积极的看待服务对象但是作为一个理论还不够完善第五章第一节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1、 个案工作的要素及含义要素:服务对象是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采用的方法是个别化的工作方法,是一 对一的专业服务方式;目标是使个人与周围环境或者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含义:个案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工作方法;是一连串的工作过程;个案工作是帮助遇到困难 的个人或者家庭跳动自身及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状况;对人的尊重和 肯定是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表现在个案工作的整个服务活动过程中2、 个案工作的本质个案工作的本质是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家庭 的社会功能1) 社会功能的恢复:个人或家庭处理困境的能力;个人或家庭的社会环境适应性;个人或家庭与社会环境互相促进2) 社会功能的增强:对个人或者家庭自身能力的关注;个人或者家庭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个人或者家庭解决问题和问题预防能力的提高第五章第二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一、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形成过程1992年,美国汉金斯教授首次提出“心理社会”这一概念2、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1) 心理社会治理模式的理论假设:对人成长发展的假设;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对人人际沟通的假设;对人的价值的假设2)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探索一描述一宣泄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人格发展反映。

3、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 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二、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1、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1) 基本理论假设: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包括两项基本原则:一是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认知因素包括三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层面:意识、自动念头和图式2) 治疗方法和技巧:个案概念化;合作式的治疗关系;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结构化和心理教育; 认知重塑2、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1)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非常注重服务对象行为的改变和学习规律2) 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工作三、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1、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 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