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汇编

1824****9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72KB
约16页
文档ID:278435766
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汇编_第1页
1/16

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法 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的晚近发展 一、全球化 全球化理论并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群,其发展基本是和全球化同步的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的西欧,从当时兴起的现代西方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前身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关于全球化认知的萌芽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化理论开始基本形成,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就是这中间最为系统的代表延至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理论已成燎原之势 (一)全球化的一般问题 全球化是从西欧开始出现的 1、全球化的界定1 (1)从信息通讯角度看,全球化被认为是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而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 (2)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认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这种经济全球化是自由派经济学家心目中经济发展的最终和理想状态,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希望的结果这种认识把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归结为市场的发展,从而把国家在理论上推到了全球化障碍的一面 (3)从危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角度,全球化被为人类在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共同问题上,达成了共同认识。

如罗马俱乐部 (4)从体制(system)角度,全球化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最有代表的尝试他认为不平等交换形成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世界体系,这个体系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斯克莱尔直接提出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全球体系正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强调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政治、文化过程,更确切地说是三者统一的过程阿尔博认为,全球化只是资产阶段的国际化 (5)从制度(institution)角度看,把全球化看做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张,如吉登斯,他认为全球化不是是现代性(MODERNITY)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张 (6)从文化和文明角度看,全球化被认为是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是未来的文明存在的状态 (7)从社会过程角度看界定全球化,如渥特斯认为,全球化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理对社会和文化安排的约束减弱了贝克认为全球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其中主权受到具有不同力量前景、取向、认同以及网络的跨国行为体的困扰和削弱全球化意味着没有世界国家,或说是没有世界国家和世界政府的世界社会 1 2、全球化的维度 (1)经济全球化 (2)政治全球化 (3)法律全球化 3、全球化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

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变革推动的经济活动领域、活动主体快速增长的全球社会领域,以及信息快速传播,文化相互交织的文化领域中,也体现在全球制度化建设上冷战结束后,市场在全球取得合法性,为资本的全球扩张提供了制度基础,而WTO、WB等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使全球规则的形成获得更强大的制度支持和体现二是在观念领域中,全球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描述和认识当代世界变迁的重要概念和切入点三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全面暴露了全球化本身的弱点以信潜在的破坏力,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到全球化的两面性及各种社会制度相互协调行动,相互支持在解决全球化全球性灾难问题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全球化的特征 (1)多维度性 (2)不均衡性 (3)不平等性:有认为对于全球经济的不平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是增还是减的结论取决于若干方法的选择2 5、对全球化的态度3 A:判断标准——对全球化本身所作的现象学的判断和描述 (1)夸大论(或称全球主义):是指那种认为经济全球化已经带来的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种旧的制度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或者完全过时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市场成为决定和解决所有问题的惟一力量。

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全球主义理论特征:第一,用一维的观点看等全球化,全球化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体现为一维的过程在全球主义者眼中似乎只有经济全球化,其他层面的全球或者被有意忽视或者被纳入经济全球化的从属;第二,潜在的市场决定论和经济主义,认为全球化体现了市场的至上地位以及民族国家的消亡 (2)过程论:如英国的吉登斯、德国的贝克等,他们把全球化看做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因此强调多维度的全球化和全球化的动因过程论者肯定全球化作为现象的存在,同时强调全球化的动态性和渐进性,并试图摆脱西方中心论的束缚过程论似乎上升到官方的观点 (3)怀疑论:主要观点有二:第一,现在的所谓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国际化,国家仍 2戴维·赫尔德等:《驯服全球化》,第9页;详细参见该书第1章 3戴维·赫尔德等:《驯服全球化》,第7-8页;杨雪冬:前引书,第47-55页 然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范围和管理者,认为要把国际化与全球化区分开来;第二,认为全球主义宣扬的国家终结的观点不但夸大了事实,而且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比如,韦斯认为,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的政治领导人在夸大全球化影响、强调民族国家失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B:判断标准——对全球化潜化影响的预测和分析 全球化的影响最难评估,WTO网站上列举了自由贸易的“十大益处和十大罪状”4(1)冲突论:亨廷顿等 (2)变革论:吉登斯等,强调全球化推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这些变革包括:(I)民族国家遇到的挑战,认为传统的主权正在变得更具有弹性,部分被让渡给国际实体;国家的职能结构发生变化,经济职能明显突出;国家如何管理经济成为全球性难题,应该在依靠计划、管制或完全开放、放权给市场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II)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经济、金融风险的增加,现在的问题不仅要改革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还要进行更多的制度创新,来保护经济全球化中的弱者;(III)社会结构的变化,流动性增大,贫富分化加剧;(IV)全球市民社会的出现;(5)西方文化尤其美国文化对其他本土文化的冲击 (3)新的统治压迫论:左翼是其主要倡导者,并集结了工会、环保主义、女性主义等众多的所谓的新社会运动力量,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 另一种分类结果为:5 (1)怀疑论者: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并没有显著地减低各国的调节和再分配的能力,因此不应被视为民主管理的一个真正的威胁,认为民主的国家仍然有能力进行财富的再分配,管制企业和设定环境标准。

(2)解除管制论者: (3)逆转论者:希望全球化的势头缓慢下来,甚至“倒退回去”,或“重新民族主义化”,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政府的政治选择的结果 (4)国际主义论者:强调对付国际经济一体负面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使政治像经济一样一体化,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点学者间存在分歧:有主张主权国家间的合作(基奥恩与奈称之为“多边合作的俱乐部模式”),认为只要政府才能具有在全球层面上决定政策的民主合法性;也有主张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民主的多层体制,甚至创建一个世界国家;也有强调超越公共机构的必要性,主张非国家行为体介入全球经济管理 (二)全球化语境中国际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全球化与国家主权问题6——从国家的角度看 A:“民族国家终结论”:认为全球化正在消除经济空间和政治空间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消失使民族国家的统治失效,这种“非民族国家化”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 4参见杨雪冬:前引书,第52页注2 5戴维·赫尔德等:《驯服全球化》,第7-8页; 6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第一章,第11-21页 特征,一个“社会的世界”正在取代“国家的世界”。

B:国家主权过时论:认为国际政治的“后威斯特伐利亚”时代已经来临,贝克认为“在全球性时代,国家主权只有通过放弃国家主权才能实现 C:“国家主权弱化论”:国家主权受到全球化的强烈冲击,国家主权已经被严重地削弱了,它不具有先前的那种绝对性和至高无上性,但国家主权依然存在,远没有消失,也没有过时,如吉登斯 D:“国家主权多元论”:拉斯基的多元主义国家主权强调的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实际上并没有绝对地集中于君王或政府手中,而是分散于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国家主权虽然依然存在,但它不具有传统那种绝对性,变得可以让渡和可以分割国家主权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变得真正的多元化,它同时向两个方向转移和让渡,一方面对内向国内的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转移,另一方面对外向国际组织和全球公民社会转移汤姆逊等人认为,国家仍然保持“主权”,但这种主权并非它们在领土范围内是全能的或至高无上的,而是指国家仍然保持着领土的管辖权,它们在其边境内仍然是居民的代表国家主权“向上转移”是指通过国家间协定建立和遵守各种形式的国际治理;“向下转移”是指国家对其领土内中央、区域和地方政府以及公民社会中得到认可的私人治理间的权威与权力关系的宪法秩序调整。

E:“国家主权强化论”:全球化不仅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没有使国家主权消失,相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获得前所未有的增强,因为全球化本身就是国家推动的,这恰恰就是国家功能得到增强的证明 F:“世界政府论”: G:“新帝国主义论”:是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无视国家主权的客观存在,在通过全球化过程进行经济扩张和金融垄断的同时,想方设法将其文化价值、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推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其重要特征就是以“主权过时”、“反对恐怖”、“国家失效”等为名公开谋求国际霸权,其理论基础是:I、人类利益高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因此II人权高于主权;III国家主权已经过时;IV世界上存在着“责任国家”和“失效国家”911事件后新帝国主义公然成为一些西方学者的理论主张 2、全球化与社会正义问题——从私人的角度看 3、全球化与风险社会问题——从国际法的角度看 二、全球治理 (一)全球治理的一般问题7 1、治理与善治 “治理”(governance)与“统治”(government)之间存在共同点,前者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与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这是二者共同之处,但二者之间仍存在许多差别:首先,最重要的是,治理虽然需要权7关于治理概念的演变,参见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引论。

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总是自上而下的,治理则是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8 “就其直接原因而言,西方的政治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效9但是,“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之上,它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国家的失效和市场的失效,也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10既然治理也可能失效,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元治理”(meta governance)、“健全的治理”、“有效的治理”和“善治”等概念,其中“良好的治理”或“善治”的理论最有影响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