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 高游+++程秀兰【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亲子关系和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在亲子关系上,女孩亲子依恋水平高于男孩,城市女孩亲子情感亲密性水平高于农村女孩2)在情绪调节策略上,认知重建和被动应付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儿童较农村儿童更多使用认知重建情绪调节策略,农村儿童则更多使用被动应付策略,城市男孩比城市女孩更多使用发泄策略3)亲子关系的要求性、反应性、情感亲密性、亲子依恋和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呈正相关,要求性也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比其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系数要大研究者据此提出了相关教育建议关键词】儿童;亲子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相关关系G610 A 1004-4604(2017)07/08-0078-05一、问题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策略(有意识、有计划的情绪调节)和机制(无意识、无须努力的自动调节),使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和认知评价等方面发生一定变化的过程〔1〕Gross研究发现,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对不同的情绪及情绪的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2〕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会对儿童的情感、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产生重要影响。
亲子关系是指以血缘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3〕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影响持续最久的一种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艾森伯格发现,在母亲与儿童讨论挫折问题解决方法时,母亲对情绪表述得越多,产生不良情绪的次数越少科恩斯发现,使用积极调节策略的儿童在生活中会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和父母交流情绪问题通过亲子交流,儿童可以学习父母解决情绪问题的方式〔4〕可见,亲子关系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目前,国内专门从亲子关系角度探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实证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大多只是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推导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亲子关系和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选取河南省新郑市5所幼儿园的幼儿父母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问卷有效率为70.3%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赵婷婷等修订的《亲子关系调查问卷》调查亲子关系该问卷分父母和儿童两部分,共30道题目,分四个维度,分别是要求性(5道题)、反应性(4道题)、情感亲密性(7道题)和依恋(14道题)。
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1本研究同时采用陆芳修订的《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家长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该问卷共36道题目,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认知重建策略(5个题目)、问题解决策略(7个题目)、替代活动策略(7个题目)、发泄策略(5个题目)、被动应付策略(7个题目)和自我安慰策略(5个题目)问卷将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两大类,积极调节策略和消极调节策略,积极调节包括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消极调节策略包括发泄、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1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亲子关系和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性分析为了考察城乡、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对亲子关系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研究者以亲子关系四个维度的得分和六种情绪调节变量的得分为因变量,以城乡因素(城市和乡村)、性别和年龄段为因变量,进行2×2×3的多元方差分析Pillais Trace、WilksLambda、Hotellings Trace、Roys Largest Root四种检验结果都表明,城乡因素存在显著主效应(p<0.001),性别因素存在显著主效应(p<0.001),年龄段因素存在显著主效应(p<0.01),城乡因素和性别因素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其他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则均不显著(见表1)。
城乡因素、性别因素、年龄段因素在亲子关系四个维度上的被试间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城乡因素和年龄段因素在亲子关系四个维度上主效应均不显著,而性别因素主效应仅在亲子依恋上达到显著性水平(F=5.335,p=0.022)城乡因素和性别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在情感亲密性上达到显著性水平(F=7.939,p=0.005)城乡因素、性别因素、年龄段因素在六种情绪调节策略上的被试间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城乡因素仅在认知重建(F=13.045,p=0.000)和被动应付(F=25.096,p=0.000)上存在极其显著的主效应,在问题解决、替代活动、发泄、自我安慰四种策略上均不存在城乡主效应年龄段因素仅在认知重建策略上达到显著性水平,在其他五种策略上均不显著年龄段的事后分析发现,在认知重建策略上,也仅在大班和小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MD=0.28,p=0.001),大班儿童在消极情境中比小班儿童更多地使用认知重建策略性别因素在发泄策略上达到显著性水平(F=11.665,p=0.001),且男孩在发泄策略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孩城乡因素和性别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发泄策略上达到显著性水平(F=2.871,p=0.047)为进一步了解城乡和性别两因素在情感亲密性和发泄策略上的交互作用,本研究进行了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情感亲密性上,在女孩中,城乡差异显著(p=0.049),城市女孩的得分高于农村女孩,说明城市女孩跟父母的情感亲密性高于农村女孩。
在发泄策略上,城市幼儿性别差异极其显著(p=0.000),男孩的发泄策略得分显著高于女孩,这说明城市男孩较城市女孩更多采用发泄策略(见表2和表3)endprint(二)亲子关系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分析本研究以亲子关系的四个维度和两类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为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要求性、反应性、情感亲密性、亲子依恋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均呈显著正相关,儿童消极调节策略与要求性也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积极调节策略与要求性的相关系数大(见表4)进一步分析亲子关系的四个维度与六种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亲子关系中的要求性和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被动应付、自我安慰均呈正相关,其中与被动应付的相关度最高(r被动应付=0.351,p<0.01),在反应性、情感亲密性、亲子依恋和三种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相关上,均与问题解决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当亲子关系具有良好的反应性、情感亲密性和亲子依恋时,儿童会更多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尤其是问题解决策略四、讨论(一)亲子关系的差异1.女孩亲子依恋水平显著高于男孩本研究发现,性别仅仅在亲子依恋上有显著差异,女孩对父母的依恋程度高于男孩,这说明女孩相较于男孩更容易与父母建立一种持久稳定的亲密情感,该结果与马玲的有关研究结果相一致。
〔5〕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性别角色心理和男女社会文化的期待差异以及我国传统的“穷养男富养女”的观念的影响2.城市女孩亲子情感亲密性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女孩研究数据显示,城乡和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情感亲密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城市女孩情感亲密性高于农村女孩情感亲密性,这可能与城市女孩和农村女孩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价值观、父母教养观念的不同有关城市女孩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富裕,并且城市女孩父母大多能认识到学前期发展的重要性,与儿童的交流较多,因此亲子间的情感亲密性水平较高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1.认知重建和被动应付策略有显著城乡差异,城市儿童较农村儿童更多使用认知重建情绪调节策略,农村儿童则更多使用被动应付策略有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家庭气氛能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父母的消极情绪表达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6〕模仿是学龄前儿童的最大特点,父母自身的情绪、互动以及情绪调节方式会在无形中成为儿童的模仿内容在本研究中,城市父母的文化素养、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较农村父母要高,往往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整体上能给城市儿童以良好的模仿示范影响同时,核心的家庭结构也给儿童以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可与父母亲密交流,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中儿童逐渐学会了在相应情境中调控自己情绪的方式方法。
2.城市男孩比城市女孩更多使用发泄策略城乡和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发泄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城市男孩使用发泄策略显著多于城市女孩发泄策略是指儿童在消极情境中,使用暴力或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别人的玩具、打人或哭闹许多研究指出,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更强,学前阶段的男孩会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愤怒情绪,〔7〕本研究结果与此相一致这可能与男孩生理心理方面都没有同龄女孩发展的快,自控能力还不足有关面对实际情境中的众多不可控因素,男孩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等相对比较高级和复杂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加之父母对于男女孩发泄行为和策略的解读不一样,因此在城市中,男孩比女孩更多使用发泄策略三)亲子关系的要求性、反应性、情感亲密性、亲子依恋和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呈正相关,要求性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也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比其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系数要大就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和亲子关系的关系来看,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这三种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和亲子关系的要求性、反应性、情感亲密性、亲子依恋等四个维度均呈正相关,除要求性维度以外,此结果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艾森伯格(1998)认为,儿童良好的情绪调节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对儿童情绪反应方式的影响。
父母对儿童情绪反应的方式如果是积极的,并且能很好地体察儿童的情绪反应,作出相应的反馈以及适当的强化,儿童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家庭的情感氛围影响着儿童情绪社会知识与社交技巧的获得,尤其是父母的回应最直接地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8〕有研究还发现,在应对消极情绪时,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回避型、矛盾型的儿童则倾向于采用消极的、适应不良的调节策略〔9〕所以,父母对儿童积极的反应、良好的亲子情感亲密性以及亲子依恋能帮助儿童学会成人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慢慢形成自己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以往有研究结果显示,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要求性呈负相关,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要求性呈正相关,这可能与被试的选择差异有关未来研究还可以辅之以观察法,通过设定故事情境或幼儿园活动情境方式,激发儿童的复杂情绪,促使儿童展现更多的调节行为,以此进一步研究亲子关系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虽显示要求性和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呈正相关,但本研究同时也发现,要求性和被动应付、自我安慰呈正相关,而且要求性与被动应付、自我安慰的相关系数要大于与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的相关系数,其中要求性与被动应付的相关度最高,所以大致可以认为,亲子关系的反应性、情感亲密性、亲子依恋水平越高,儿童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越多;亲子关系中的要求性越高,儿童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越多。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当儿童遇到不可控的情境时,会产生恐惧感,如果父母的要求超出儿童实际认知水平和解决能力,儿童会较多使用被动应付这种消极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情绪调节策略,或選择相对较容易获得自我安慰的情绪调节策略,而不是采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endprint五、 教育建议(一)父母要创设高反应性、高情感亲密性、高亲子依恋水平、低要求性的和谐亲子关系氛围父母要认识到,儿童受年龄以及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出现消极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亲子关系的反应性、情感亲密性、亲子依恋和儿童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正相关,这表明父母可通过问题关注、给予儿童积极的反应以及建立良好的亲子情感亲密性、亲子依恋等来引导儿童恰当处理消极情绪,提升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宜过高要求儿童,因为要求性过高易导致儿童喪失接受挑战的信心,而选用一些消极情绪调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