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试论马建忠的“善译”理论[摘要]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了 “善译” 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善译”构建了我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 基础,“翻译书院”则勾画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办学框架但“善译”以培养对 外交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为宗旨,在甲午战争后变革图强的转 型社会中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关键词]马建忠;翻译书院;善译Abstract : After the Firsl Sino Japanese War in 1895 Ma Jianzhong advanced the concept of "good t vans 1 at ion" in his "Proposal for Sett ing up a Translat ion Academ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t ranslat ion shortcomings in the Self strengthening Period・ The concept of "good t ranslat ionn laid a foundat 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while the proposed utranslation academy" provided the frames for the t ranslat ion academics to be set up in late Qing Dynasty. Ma* s advance of “good translat ionM aimed to train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who can "know themselves and the enemy to fight victorious battles" ,and had obvious historical 1 imi tat ions in the drast ic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after the Sino Japanese War.Key words : Ma J ianzhong ; translation academy ; good translation1894年冬,维新人士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
在这个2 500字左 右的中国近代翻译史名篇中,马建忠捉出了 “善译”的标准:“夫译之为事难矣! 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 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 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 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 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 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1]214一)马建忠提出“善译”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拉开洋务运动的序幕在洋务运动期间, 清政府除创办新式学堂外 还设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专门译书机构燃而在冲 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由部分西人和少数洋务官僚努力而实施的翻 译仅涉及少数实用性自然科学和海军军事领域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求 强”和“求富”,清政府派遣了多批留学生以置之“庄岳之间”,指望他们回国 后成为教学、翻译传播西学的津梁然而,在外语日趋成为谋求新兴职业敲门砖 的清末社会'回国留学生“惟以所学者为资本'赖以致富” [2]19,不想将外语翻译传授给同邦。
而实际从事翻译者“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稍涉其藩篱,而其 文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所谓古文辞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或仅通外国文 字言语,而汉文则蘇陋鄙俚,未窥门径”由于译者的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 翻译时不但“其词中所欲达之意其未能达者”,而且“又参以己意而武断其间” [1]214-215,翻译后的文本往往“于原书之面冃尽失本来” [1]215 同一本西文 书籍,翻译出的汉语文本有时差异悬殊无比[3]345,以至于“阅者展卷未终,俗 恶之气触人欲呕” [1]215由于洋务时期的译者大多“通洋文者不达汉文,通汉文者又不达洋文”[1]215,中西译者主要依赖“西译中述”这一时代特有的翻译模式:“西人先熟 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 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 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 [2]18在中西合作的翻译过程中,翻 译文本的选择完全根据西人的爱好和专业决定,华人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从属地 位关于翻译本身的理论和技巧,口译和笔译者均很少了解[4]364 “西译 中述”的翻译文本“文辞艰涩”、“驳杂迂讹”、“挂一漏万,割裂复重,未足 资为考订之助”,为“天下识者所鄙夷而讥笑也” [1]314・215。
为了矫正洋务翻译的种种弊端,同吋着实学习西学以真正探求富强之道,必 须造就一批掌握中西语言文字、熟悉专业知识、了解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人才二)马建忠提出“善译”理论,旨在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 才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在国内不f昔重金教学汉语言文字,翻译各类古今汉 语书籍,同吋派遣西人和传教士来华,在从事经济掠夺的同时,公开或秘密地聘 请汉语教师,学我语言,译我经典虽然以魏源等为代表的进步学者和思想家在面对西方列强疯狂掠夺和清王 朝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时早就提出了翻译制敌的思想,“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 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4]冯桂芬乂进一步强调了翻译 制敌的重要性,认为翻译“驭夷为今天下第一要政” [5]211洋务派也明白,要 了解西人“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6]但洋务 翻译“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只局限于“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 不务其大,不揣其大” [7]7士大夫阶层对于洋务翻译“泥古守旧”,而少数立 志于翻译的“在位有志之士乂苦于语言不达、文字不通,不能遍览其书,遂不能 遍知其风尙” [1]212如果“言语不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不知西人之“情 伪”和“虚实”,在对外交涉中“安能望其妥协” [8]?面对甲午海战后的严峻局势,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开门见山,大 声疾呼:“今日之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道光季年以来,彼与我所立约 款税则,则以向欺东方诸国者,转而欺我。
于是其公使傲昵于京师以陵我政府; 其领事强梁于口岸以抗我官长;其大小商贾盘踞于租界以剥我工商;其诸色教士 散布于腹地以惑我子民列强“之所以悍然不顾敢于为此者,欺我不知其情伪、 不知其虚实也M [1]211-212要在“外患方兴,内订游至” [1⑵6的对外交涉 中“尽知其情实、尽通其雍弊,因而参观互证,尽得其刚柔操纵之所以然,则译 书一事,非当今之急务” [1]212马建忠呼吁借鉴西人于我语言文字、政令法规、 文化典籍等如数家珍的做法,在通商口岸城市创设翻译书院,迅速及时地翻译外 洋各国报刊书籍,造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三)马建忠提出“善译”理论,构建了中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马建忠提出“善译”之前,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徐寿、华衡芳、李善兰 等科学家针对洋务时期西方科技书籍翻译名称繁杂纷纭的现象,积极协助和配合 英国传教士教育家傅兰雅提山了统一译名的3条措施,即翻译时如中文已冇现成 名称则用中文名称;斟酌、推敲、考证新的中文名称;对于所确定的中文名称, 编制中西名目对照统一译名”只是纠正洋务翻译弊端的一项具体搭施,尙不 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翻译理论什么是“善译”?马建忠认为,要达到“善译”,译者首先必须通晓汉语和 外语,因为任何通汉语而不达外语,或迖外语而不通汉语者都不可能在翻译中准 确传递原文的神韵。
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更要努力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 充分应用语义学,“委曲推究”所有相当之实义;应用语音学,“审其音声之高 下”;应用文体学,“尽其文体之变态”;应用语用学,“析其字句之繁简”; 应用修辞学,硏究“其义理精深奥折”在“确知其意旨之所在”的基础上,“摹 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准确传递原文的神韵,这样的翻译才是“善译”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当属严复1897年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 “信”、“达”、“雅”翻译标准信”就是翻译的文本要忠实于原文,“达” 就是翻译的语言要通顺易读,“雅”就是翻译的文字典雅优美7T、“达”、 “雅”翻译标准不但在当吋影响极大,对以后近百年的翻译史也产生了空前绝后 的影响马建忠的“善译”要求译者硏究“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努 力辨别外语“音声之高下”、“字句之繁简”、“文体之变态”以及“义理精深 奥折”,以便使译文与原文“无毫发出入”,这一要求已基本等冋于严复的“信”, 即“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善译”要求译者在“确 知其意旨之所在”的基础上,“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 而书”,这一要求又接近于严复的“达”,即“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 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9]。
善译”要求翻译的文本既忠实于原文,又通顺易 读,构建了 “信”、“迖”、“雅”翻译标准中“信”与“达”的基础,“已与 现代等値翻译理论非常接近” [10]四)马建忠呼吁创设新式翻译书院,勾画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框架早在1861年,冯桂芬便在《校邠庐抗议》之“采西学议”中提出设立翻译 书院:“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文 童,倍其廩饯,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 学,兼习算学[5]210冯桂芬提议创设的“翻译公所”只是教学中外语言文 字的外语学校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了近代第一次翻译高潮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 馆等主要洋务翻译机构贯彻“西学为舟”的原则,主要从事外交、海军军事和部 分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以翻译“求和”、“求强”和“求富”,但“专门之业 不分,精致无自” [7]7,且洋务“翻译一直是外语学习的手段,而不是一门专业, 即翻译始终是作为外语教学流派中的一种一一语法翻译法而存在的”[11]马建忠呼吁创设的“翻译书院”集教学、翻译、出版于一体,努力实践“善 译”,是一所专门培养既能翻译外国文献,又精通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交涉、翻 译、编纂、教习等国家急需高级翻译人才的学府,培养目标设定超越了前人,超 越了体用思想的范畴。
翻译书院”在办学日的、招生对象、师资配备、语言教 学、翻译实践、编辑出版、管理方法、经费配备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勾 画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办学框架首先'“翻译书院”努力教学中外语言文字,培养“善译”人才,以翻译为 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翻译书院”招收已通外语者为1班,长于汉文者为另1 班,聘用“兼通汉文、洋文之人”,以便因材施教对于已通晓外语的学生,除 正常语言教学外,还要求“日译新事数篇以为工课”,以翻译实践作为外语教学 的有益补充翻译书院”同时要求通晓外语的学生加强汉语学习,长于汉文而 外语基础差的学生则必须认真学习外语如果教习能“循循善诱”,教学方法得 当,2年外语学习后,这些学生即可通晓外语,“然后肄力于翻译,收效必速”, 而且由于长于汉文的学生“天资绝人”,中外语言文字又“文理无间”,所异者 “事物之称名耳”,所以“先通汉文后读洋文”者从事翻译,往往“事半功倍”[1] 218其次,在翻译实践上,“翻译书院”将翻译视为一门专业,译书范围既涉及 中外“通好”,又有“一事一艺。